味蕾上的鄉情——廣東人吃醬油到底講究到什麼地步?

小時候,天氣一熱,半島君對桌上的魚蝦佳餚提不起興趣,最吸引的莫過於“豉油撈飯涼白開”。滾燙飄香的米飯打進碗裡,淋上豉油圈圈,豉香被騰騰的飯氣激發,攪動著沉悶的空氣,豉油沿間縫將米飯浸潤成深啡色,吃之前,滴上少許麻油,為米飯拂上光澤和香氣,陽光一照,粒粒流金,食慾也隨之湧動… 長大一點,進廚房幫忙後,對豉油的認知又不一樣:灶台的三瓶豉油,老抽上色,生抽醃肉,頭抽蘸肉,用錯了就發揮不出豉油本身的作用。因為頭抽較貴,不能隨便亂用,蒸魚時淋上薄薄一層,或者用來蘸白切雞鵝鴨或海鮮。 吃得越多,味蕾見識的味道越豐富,越覺得豉油是個無盡的世界:從地域劃分,不同地區的口味不同,豉油不同: 灣灣的醬油膏汁稠味濃,最能激發滷肉的豐腴之美;新加坡的甜豉油焦黑香甜,稠滑黏膩,賦予雞肉甜味的同時,牢牢粘著辣醬、薑蓉,令清淡的雞肉擁有豐富的味型層次;上海的辣醬油中和豬排的油膩;廣東的豉油提鮮一流… 都說不同酒莊出產的紅酒風味不一,豉油也是如此,不同醬園的釀製工藝和理念不同,做出的豉油的豉香、咸鮮度亦有差別。 …

味蕾上的鄉情——廣東人吃醬油到底講究到什麼地步?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西關:十步之內必有美食

廣州人有個說法:“食系十足,著(穿)系九六。”意思是吃才是最實惠的,因此對吃十分講究,尋訪美食是一種人生樂趣。上下九、第十甫不僅是零售業的黃金旺地,也是遠近馳名的美食中心。 當年的著名食府就有廣州酒家、陶陶居、蓮香樓、趣香餅家等,還有各種西關小食,如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面,伍湛記及第粥,德昌咸煎餅,南信雙皮奶、薑汁撞奶香,銀記豉油皇牛腸粉,梁英記裹蒸粽,同記雞粥,堅記伊麵,分佈在八街九陌之中,足以讓美食家驚喜連連。 民國時在和平中路雞欄孖廟旁邊,有一條“為食街”,巷小美食多,五個銅仙一碗的芝麻糊、花生糊、杏仁糊、綠豆沙、蕃薯糖水,從巷頭一路擺到巷尾。走進巷子,就像融入了濃郁的香氣之中,這也想吃,那也想嘗,但袋裡只有五個銅仙,讓人大撓頭皮。有聰明的店家就把芝麻糊、杏仁糊和綠豆沙盛在一個碗裡賣,三色混合,煞是好看,五仙可以嚐到三種甜品,美其名曰“甜品三及第”。乍食頗驚喜,吃罷有餘味。 雖然講大家都是兩肩扛一口,但荔灣人家肚大能容,口味又特別“刁”。也正因為“刁”,才催生了那麼多馳名美食。在廣州市1956年和1983年兩次名菜美點評比會上,西關名小食都佔了全市半數以上。 但我們總是心懷焦慮,擔心某些熟悉的店家關門了,擔心他們換了老闆、換了廚師,做出來的東西變樣了、走味了,擔心自己再也吃不到以前的好味道了,因此,聽到哪家食店開了十幾年、幾十年時,總覺得十分感動。隨著歲月的流逝,有些傳統美點,在不知不覺中湮滅了、失傳了,以前天天去吃也吃不膩的東西,今天成了珍稀品,再也找不回了,頗令人扼腕嘆惜。 …

味蕾上的鄉情——西關:十步之內必有美食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受廣東人追捧的麵食

廣東的氣候不太能生產優質的小麥,《廣東新語》記載“廣東人以面性熱,不以為飯。”於是長久以來,往往都認為廣東人不懂得製作麵食,但由於南北飲食文化的交流和融洽,廣東人對麵食雖有誤解,不過也能偶爾食之的。 “燕客時,乃以孹面索面為羮湯,市中或賣溫淘或冷淘,切成薄片”。而且還有一些創意的麵食:“蘇軾常於博羅溪水,日轉兩輪,舉四杵,以作白面”。 麵食: 如今的人們雖然嚐遍百珍,不過仍會被廣州地道的雲吞面、蝦子撈麵、長壽伊麵或是潮州特色的糖醋面吸引,誰說廣東人不懂食麵? 北方的人們製作麵條時一般是採用擀麵棒,讓木棒在面皮上來回碾動,以這樣的方法增加麵條的筋度。 …

味蕾上的鄉情——受廣東人追捧的麵食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廣式月餅近百年前就敢稱全國第一

離中秋佳節雖然還有一段時間,各路月餅早已開始陸續上市,連星巴克這樣的咖啡店、哈根達斯這樣的雪糕店都生產月餅了,可見中秋月餅應節消費傳統之深厚及其輻射力之強大。而琳瑯滿目,眼花繚亂之中,市民偏愛的,仍然是傳統的蛋黃蓮蓉月,尤以廣州酒家的出品備受青睞,不僅因為其性價比高,更因為其歷史悠久,最足寄託佳節情懷。 一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代,流行於北宋,先在宮廷爾後至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也有說起源於明代,且與開國軍師劉伯溫有關,顯非信史,但到中秋吃月餅至此成為各地共同的飲食習俗,並一步步發展出品種繁多,風味各異的月餅,如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等。到晚清、民國,則是廣式月餅逐漸獨步天下,一枝獨秀;五方輻湊的上海,最是逐鹿竟秀的中心: “上海地方的月餅,約可分為三種,就是廣式、蘇式、寧式……從前銷路,推蘇寧兩為幫巨擘,廣幫只少數粵人嗜之而已。現在則不然,要算廣式最時髦……所以我料不久蘇寧兩幫月餅,或須同歸淘汰,而要讓廣幫獨占鰲頭了。” 廣式月餅不僅賣得好,而且還賣得貴: …

味蕾上的鄉情——廣式月餅近百年前就敢稱全國第一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廣東中山 吃貨的隱秘暗號

“食在廣州,廚出鳳城”,但凡對中國菜有點研究的人,都聽過這句話。廣州和順德坐鎮祖國南邊,把守粵菜的兩大戰略重地。但是,廣東要擔當起好吃省這塊金漆招牌,怎麼可能只有這兩張皇牌? 毗鄰廣州和佛山的中山,這時就有話要說了。中山舊稱香山,因市境內五桂山有眾多奇花異草而得名,現在是廣東省經濟排名第六的城市,和廣東的其他地方一樣,也有著對吃的一份獨特理解。知道往中山找吃的人,美食修養一般不會太差。 香山之“香”,可遠遠不止怪樹奇葩,聞到了嗎,是客家豆腐的清新豆香,是神灣菠蘿的脆甜清香,是杏仁餅的酥化甘香……  神灣:禾蟲放大招 廣東人吃福建人的互聯網刻板印象,和亞熱帶異常豐富的昆蟲生物多樣性斷不了關係。從不是蟑螂卻勝似蟑螂的龍蝨,到冠名“海人參”的沙蟲,廣東人一直在探索吃蟲的邊界。神灣一帶的禾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味蕾上的鄉情——廣東中山 吃貨的隱秘暗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