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鄉情——廣東人吃醬油到底講究到什麼地步?

小時候,天氣一熱,半島君對桌上的魚蝦佳餚提不起興趣,最吸引的莫過於“豉油撈飯涼白開”。滾燙飄香的米飯打進碗裡,淋上豉油圈圈,豉香被騰騰的飯氣激發,攪動著沉悶的空氣,豉油沿間縫將米飯浸潤成深啡色,吃之前,滴上少許麻油,為米飯拂上光澤和香氣,陽光一照,粒粒流金,食慾也隨之湧動…

如果還有一隻蛋黃爆漿、蛋白焦脆的煎蛋,簡直絕了!

長大一點,進廚房幫忙後,對豉油的認知又不一樣:灶台的三瓶豉油,老抽上色,生抽醃肉,頭抽蘸肉,用錯了就發揮不出豉油本身的作用。因為頭抽較貴,不能隨便亂用,蒸魚時淋上薄薄一層,或者用來蘸白切雞鵝鴨或海鮮。

吃得越多,味蕾見識的味道越豐富,越覺得豉油是個無盡的世界:從地域劃分,不同地區的口味不同,豉油不同:

灣灣的醬油膏汁稠味濃,最能激發滷肉的豐腴之美;新加坡的甜豉油焦黑香甜,稠滑黏膩,賦予雞肉甜味的同時,牢牢粘著辣醬、薑蓉,令清淡的雞肉擁有豐富的味型層次;上海的辣醬油中和豬排的油膩;廣東的豉油提鮮一流…

都說不同酒莊出產的紅酒風味不一,豉油也是如此,不同醬園的釀製工藝和理念不同,做出的豉油的豉香、咸鮮度亦有差別。

一瓶靚豉油,既沒有日常看到的易得,也不只是簡單的增味上色,如果你識得食,它可以塑造出複雜多變的味道,帶你探索曲徑通幽的食趣,今期,就由半島君帶你認識豉油不為人知的一面。

豉油種類知多少

傳統的豉油,就像耕種一樣需要踏踏實實的付出,等待,到時間收成:開始前,將黃豆撈上麵粉發酵成“璜”,再將璜放入瓦缸,注入鹽水,接受陽光洗禮,在時間的長河裡發酵,沉澱100天以上,成功轉化鮮味的氨基酸。

有酒麯才能釀酒,有璜才能釀豉油

夠鐘收成時,將管子穿過表面厚厚一層面豉,至缸底抽取豉油,廣東人將此步驟融入豉油的命名里:生抽、老抽、頭抽…第一造抽提的醬油,是鮮味最足的頭抽,豉香噴噴,像剛開瓶的紅酒。

取完頭抽,人們往面豉繼續注入鹽水,生曬,發酵,過了100天收成的豉油就是二抽,又叫“金標”,再次循環獲取的豉油是三抽,即是“銀標”,整個豉油釀製像燉雞湯,頭啖湯最鮮美,二抽、三抽像繼續加水燉的雞湯,鮮味遞減。

出缸的豉油和焦糖曬製,加工,就是給牛河、燒味、燜肉上色的老抽。

將頭抽加入新璜曬製,如同雞湯裡加入鮑參翅肚等精華,成為鮮上加鮮的極品“雙璜生抽”。

追求極致的醬園不滿足於此,將雙璜生抽曬出多餘的鹽分,製造鮮味大爆發,舌尖久久不能平靜,極品之中的極品,又叫“盆曬生抽”,兩年一造,比普通豉油要多1年以上的時間,非常罕有,300元一瓶,香港的大孖醬油、九龍醬油還能買到這瓶貴過紅酒的豉油。

盆曬生抽要等到客人買的時候才裝瓶

乍一看,300元的豉油確實貴,但是從醬園的角度來看,豉油的確值這個價:

因為豉油像農作物一樣,看天吃飯,釀造的師傅需要精準捕捉到陽光充沛的日子,讓豉油喝飽陽光,源源不斷地分解鮮味,如果天氣陰晴不定,要及時封蓋豉油,與此同時增加發酵的天數…2年不放鬆的守候和呵護,才能造出一滴為飯菜生色不少的豉油。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頭抽是便靚正的選擇,用頭抽煮餸,鹹甜鮮香,味味俱全,極大滿足需求,雙璜生抽和盆曬生抽是食家級別的醬料,可遇不可求,如果你對味道有極大的好奇心,可以試試這兩種高級數的豉油。

有趣的是,瓦缸在造豉油的同時,還意外萌生了2種美味的調料:豉油表層的璜,兌入糖、辣椒或者蒜蓉就是面豉醬,燒肉時加一點,瞬間香濃惹味、豆香四溢。

豉油生曬時結晶的鹽,叫“盆鹽”,一粒粒啡黃色,帶豉油的鮮味,煮湯炒肉放一點鮮到不行,是天然的味精雞粉。

豉油和粵菜相輔相成

粵菜對味道的追求境界是“和味”,一口菜,可能起起伏伏嚐到甜酸苦辣酸,亦有可能各種味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層次豐富、令人難忘的複合美味。

其中,豉油可以通過和其他醬料、食材的搭配,生成和味。

粵菜酒家蒸魚,絕對不是直接淋瓶裝豉油,《特級校對陳家廚房》真實披露:酒家做蒸魚豉油,先把鯪魚骨加冬菇腳、紅蘿蔔和香菜頭,慢火熬出濃湯,濾去渣,再加老抽、生抽、蠔油、味精和糖,再煮沸而成,再講究一點,用江瑤柱煎水來煮。

看吧,即便魚用對了,蒸的方法和溫度也對了,如果那點提鮮的豉油不夠深度,蒸魚的味道還是不盡人意。

煲仔飯上桌淋的幾圈豉油,每家店亦有各自的調校方法:有的店家混合幾種鮮味甜度不同的生抽、老抽,加炸蒜提香;有的店家加入了糖和水調校豉油的鹹甜度,令豉油提升煲仔飯風味的同時,不會喧賓奪主…

揭開蓋子,沿煲邊澆淋豉油,“喳,喳”,注入豉油的飯焦變得香脆惹味,與此同時,黃鱔、滑雞、田雞等肉食也在密集吸入豉油喇煲時產生的焦香。

豉油和碳水的互相成就又點止煲仔飯,大排檔的干炒牛河,河粉用熱油煎至雙面微焦,先加老抽令河粉產生燜肉一樣撩撥食慾的棕啡色,炒至八成淋生抽激發鑊氣,滲透每條河粉,啖啖豉油濃香,吃完一點不覺口渴。

吃過的牛河裡,水準一直在線的是吳系茶餐廳的出品,條條乾爽分明,鹹甜濃郁,河粉不會發酸,無論堂食還是外賣都保持這口滿分味道,非常難得。

蔡瀾先生有個習慣,每次出差旅行總要帶上一小瓶豉油,如果遇著不合口味的飯菜,還可以用豉油撈飯應急。

即便是食家,在食物災難面前,想到的熨帖胃更熨帖心的美味,還是那一滴小時候已經吃上癮的豉油。

有人說城市裡的生活無聊乏味

那麼希望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

給到你半島便利店般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