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歸僑楷模黃清渠在廣東*

黃清渠(1929-1989),出生於福建,4歲跟隨母親下南洋,先後在印尼、新加坡生活,1949年毅然回到祖國學習。 1957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82年調任廣州工作,曾任廣東省測試分極研究所副研究員,廣東省副省長,廣東省委副主任委員,致公黨第八、九屆中央副主席,廣東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等職。作為一名歸僑知識分子,黃清渠非常關心僑胞、關注僑務,親自組織調研全省華僑農場情況,重視華僑人才引進,為廣東的科技進步和開創僑務工作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清渠,1929年出生在福建,4歲時跟隨母親彭君嬌下南洋,幾經周折,才找到在印度尼西亞謀生的父親黃復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黃復康因投入抗日救亡洪流,被荷蘭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後來輾轉到新加坡。不久,黃清渠又跟隨母親渡海與父親團聚。新中國誕生前夕,他毅然告別父母,踏上輪船奔赴祖國。 1949年6月,黃清渠起程回國,經香港前往天津、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黃清渠離開北京前往大連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經過五年的學習,黃清渠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校方選送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專業深造。哈爾濱氣候比大連更加寒冷,生活也更艱苦,黃清渠以火樣的熱情爭分奪秒地勤奮學習,並於1957年畢業留校任教。在教學活動中,黃清渠身教重於言教。大學老師不實行坐班制, …

華人故事—— 歸僑楷模黃清渠在廣東* Read More

華人故事——“南海先知”麥蘊瑜*

麥蘊瑜(1897-1995),廣東香山人,在廣州就讀小學、中學,後考入同濟大學攻讀土木水利工程。 1922年被推薦到德國漢諾威工科大學,勤工儉學攻讀水利工程,畢業後留在德國土都加城蓄能水電站任實習工程師,1927年回國任廣州市工務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後,堅定跟隨中國共產黨在廣東開展建設工作,曾任廣東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廣東工學院(現廣東工業大學)院長等職,負責廣州市城市規劃和建設工作,組織支援“東深工程”建設。自1945年麥蘊瑜南沙歸來,堅持30年上書收復南海,被譽為“南海先知”。 1897年,麥蘊瑜出生於廣東中山,1909年在廣州沙石三界廟叢桂小學畢業,後入讀德國人開辦的半公費教會廣州中德中學。中學畢業時成績名列前茅,考入同濟大學攻讀土木水利工程。 1920年大學畢業後,在中學代課一年。大學時成績超群,1922年被推薦到德國漢諾威工科大學,勤工儉學攻讀水利工程,1925年畢業,留在德國土都加城蓄能水電站任實習工程師,首次受邀參加薈萃世界優秀專家的第二次國際水力發電會議。 1927年回國。 …

華人故事——“南海先知”麥蘊瑜* Read More

華人故事——以國為家的黃長水*

黃長水(1904-1980),福建惠安人,9歲隨父親遠渡菲律賓,後回國曾在上海暨南大學求學,畢業後1930年再渡菲律賓,協助經營家族企業。抗日戰爭期間,在菲毅然投身愛國運動,參加抗戰救亡社團,組織募捐籌款支援前線。抗戰勝利後,到香港經營“泉昌公司”,創建“華僑工商俱樂部”並任會長,宣傳進步思想,為團結愛國民主進步人士、支援祖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許多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黃長水毅然回國接受黨的領導,積極參加祖國發展建設,曾任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僑委副主任廣州市副市長等職務,致力於團結歸國華僑,動員海外僑胞和港澳工商業者回國投資、振興中華,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了畢生精力。 黃長水生於1904年,福建惠安人,9歲隨父親遠赴菲律賓。其父黃世仙靠當木匠維持家計,克勤克儉,漸有積餘,數年後改行經商,在菲律賓怡朗市開設泉昌商號,主營採購中國土產,以食用土產為主。黃長水在當地就讀,中學畢業後,回國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畢業後於1930年再渡菲律賓,協助經營泉昌號。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三省,黃長水痛恨日寇的罪行,毅然投身愛國運動,參加抗日救亡宣傳,開展募捐等籌款活動,支援東北義勇軍。 1935年期間,黃長水參加了由陳曲水、鄭士美等進步人士在怡朗市成立的“怡朗華僑救亡協會”。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黃長水又積極參加了當時菲律賓馬尼拉著名僑商李清泉發起組織的“菲律賓華僑抗敵後援會”的活動,並擔任了菲律賓西黑人省分會副主席,他把當地愛國華僑組織起來,積極募捐,支援抗日活動。 …

華人故事——以國為家的黃長水* Read More

華人故事——“勞動人民的紅線女” 開創“紅派藝術”

紅線女(1924-2013),原名鄺健廉,出生於廣州西關一個華僑家庭,1938年開始拜師學戲,1940年以“紅線女”正式演出,隨後參加馬師曾劇團在兩廣內地演出積極宣傳抗日。抗戰勝利後,定居香港成為影劇兩棲演員,創建“真善美劇團”,在港澳、東南亞地區演出,成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 1955年,紅線女毅然放棄香港優渥生活,回到廣州加入廣東粵劇團,發展粵劇文化。 1956年,與馬師曾進京演出《搜書院》,引起強烈反響,周恩來總理因此將粵劇譽為“南國紅豆”。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牢記毛主席的鼓勵,立志成為“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始終站在發展嶺南藝術、培養粵劇新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心公益事業的最前線,曾獲“粵劇藝術傑出貢獻獎”、首屆“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等榮譽。紅線女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開創了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

華人故事——“勞動人民的紅線女” 開創“紅派藝術” Read More

華人故事—— “海陸空專家” 羅明燏

羅明燏(1905-1987),出生於廣東廣州,1932年至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航空、土木兩專業攻讀碩士,隨後赴英國皇家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5年回國以其專長報國報鄉。先後在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中山大學任教,在建築、結構、力學、造船和飛機設計等領域無所不通,被譽為“海陸空專家”。新中國成立後,重建設計廣州海珠橋,參與南方大廈修復、珠島賓館結構設計,組織籌建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並任首任院長,此後連任院長長達13年。羅明燏一生參與勘察、設計、審查過的工程有兩百多項,曾多次當選為全國及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20世紀50年代,羅明燏被評為廣州市勞動模範和廣東省勞動模範。 羅明燏(1905-1987),出生於廣東廣州,父親羅文莊曾任駐檀香山領事、廣東高等法院院長。羅明燏幼讀私塾,聰慧過人,初中畢業,即以優異成績考入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師從當代土木建築界泰斗茅以升。 1926年畢業後回到家鄉,歷任廣州市工務局測量員、工程助理員、技佐、技師、廣州市政府工程專員。 1928年,羅明燏受陳濟棠委託,擔任廣州最早的別墅式建築區梅花村工程監理並負責設計主要工程,工期為時四年。梅花村百多幢中西合璧的園林式建築群中,羅明燏設計了十多幢,其中包括陳濟棠私邸。這座別緻的住宅,連同庭院佔地4000多平方米,用柚木作地板,樓高三層半,沒有棟、沒有梁,頗為雅緻。建築耗資五萬大洋,羅明燏卻沒有收取分文設計費。房子竣工後,當局答允撥地讓羅明燏也在此蓋一幢住宅作為回報,但被羅婉拒。 …

華人故事—— “海陸空專家” 羅明燏 Read More

華人故事—— 愛國者、革命者、建設者:王源興*

王源興(1910-1974),福建龍巖人,16歲隻身闖往新加坡謀生,得陳嘉庚賞識在其橡膠廠當會計,22歲南下印尼巨港創立自己的公司。抗日戰爭期間,與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宣傳抗日,為祖國抗戰捐資捐物,即便身處險境、經濟窘迫,仍不遺餘力積極出資救助鬱達夫、王任叔等逃亡進步文化人士。戰後,在新加坡與陳嘉庚創辦《南僑日報》,積極資助海外的進步刊物。 1951年,王源興攜帶全部家產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受到毛主席、週總理親切接見。王源興在廣東籌建創立公私合營華僑工業建設公司,被譽為新中國“三資”企業先驅者,組織籌建、帶頭捐資廣州華僑新村、廣州華僑小學等項目,曾任廣州僑務局局長、廣東省僑委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等職務。 王源興,1910年出生於福建龍巖一戶貧農家庭,由於家貧無力升學,13歲的王源興輟學就隨二哥到漳州當學徒,並結識店員工友也是《岩聲報》撰稿人曹菊如,受到革命救國思想熏陶。 由於生活困頓,16歲的王源興遠渡重洋,赴新加坡謀生,當過碼頭苦力、三輪車工人,自薦上書華僑領袖陳嘉庚。陳嘉庚的私人信箋向來是親自拆閱的。看了他的顏體手書後,陳嘉庚十分欣賞,吩咐手下安排他到公司工作,他便在陳嘉庚的公司里安定了下來,不到半年即升為橡膠廠賬房的會計。 1932年,王源興南下印尼巨港創立自己的公司,被推為巨港中華總商會會董,為中華學校、華僑學校的建設熱心奉獻力量。 …

華人故事—— 愛國者、革命者、建設者:王源興* Read More

華人故事—— 持刀舞墨 敢能躍馬長城的版畫先驅黃新波

黃新波(1916~1980),出生於廣東台山僑工家庭,1933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與魯迅結下深厚師友情誼,在其指導下開始木刻版畫的探索。 1935年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不斷提升木刻藝術,組織木刻界進步文藝活動。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粵東參加抗戰,在廣州《救亡日報》作為特約通訊員積極宣傳抗日。 1939年成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戰協會主持人之一,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民族奮起抗戰、祖國飽受苦難的優秀版畫作品。解放戰爭時期,赴香港擔任《華商報》記者,開展進步社會活動,為戰後香港文學藝術的複興做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黃新波回到廣州,任廣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文藝處美術組組長,參加接管廣東省、廣州市藝術專科學校。歷任廣東省美術工作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黃新波一生創作版畫600多幅,出版畫集15冊,還有一批油畫、漫畫、詩歌和散文作品,是一位出色的美術活動家,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行者,是我國第一代有卓越藝術成就和國際影響的版畫家。 1916年1月,黃新波出生於廣東台山一個僑工家庭。他自小愛好美術、文學,幼年在家鄉私塾讀書,1930年秋入台山縣立第一中學,開始發表進步文學作品,因參加進步活動,於1932年被校方開除,後又與進步同學主辦文藝刊物《火線上》,積極從事進步的文藝活動,遭當局通緝,逃亡香港。 …

華人故事—— 持刀舞墨 敢能躍馬長城的版畫先驅黃新波 Read More

華人故事—— 流亡美國16年不改拳拳赤子心的陳其瑗

陳其瑗(1887-1968),廣東廣州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曾追隨孫中山先生積極開展民主革命運動,任教黃埔軍校、籌建中山大學,接受進步思想,為第一次國共兩黨合作做出許多貢獻。 1930年起,因國民黨通緝流亡美國16年,在美翻譯介紹蘇聯社會主義制度的革命書籍,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主張,積極組織華僑抗日救亡、捐資捐物支援前線。 1946年回到香港創建達德學院,培養一大批進步人才,以適應革命發展需要。作為民革的卓越創始人,他積極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北上參與新政協籌備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副部長、全國僑聯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委等職,落實僑務政策,開展華僑工作,為新中國的發展建設貢獻力量。經過長期革命實踐的錘煉,1959年3月,陳其瑗終於實現多年心願,以72歲高齡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一個愛國主義者、民主主義者成長為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 陳其瑗,1887年3月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早年就讀於“廣東高等學堂”,因著文《破三綱論》反對“君綱、父綱、夫綱”而被逐出校門。後來,他考入北京大學採礦冶金工程科學習,立志“礦業救國”。 1912年,陳其瑗從北京大學畢業,懷著一腔熱情準備把自己的一生和全部知識都貢獻給國家。在此後的10年間,他換了不下十幾次工作,先後做過北京政府農林秘書、交通銀行秘書長,廣東省公署秘書、財政廳秘書、工藝局實業司科長、鐵路局總務處處長、機務處處長等政府職務,還擔任過廣東許多地方學校的教員、校長等職,後來又被推舉為廣東省教育會長。 …

華人故事—— 流亡美國16年不改拳拳赤子心的陳其瑗 Read More

華人故事—— 世紀建築師林克明的“三不朽”

林克明(1900-1999),廣東東莞人,中共黨員,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1926年從法國里昂建築工程學院畢業後,回國積極從事城市建設設計工作,歷任廣州市設計院副院長、華南工學院建築系教授及該校設計研究院院長、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等職,1990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2年獲“廣州市優秀專家學者”稱號。林克明因其“三不朽”功績,被公認為中國建築現代化的先驅者和偉大的城市設計家。一是立功,曾參建中山紀念堂、市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科學館、廣州賓館等,以過百的建築實績,為傳承嶺南文化垂範;二是立德,始創勷勤大學建築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的前身),親自主持教育工作,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建築人才;三是立言,創辦《南方建築》等刊物,用文字宣傳現代建築思想,探索嶺南現代主義建築。 Image林克明,1900年7月出生於廣東東莞一個藤器商人家,1918年入讀廣東高等師範學院英語系,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6月被里昂中法大學錄取,首先攻讀中國哲學,並準備撰寫關於孔子的論文。然而,在里昂美術專科學校接觸到建築學之後,他毅然放棄哲學專業,開始專心到里昂建築工程學院進修建築學,學校開放包容、自由民主的學習氣氛相信對其現代觀念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6年,林克明畢業於法國里昂建築工程學院,進入巴黎Agasche建築事務所工作半年。 1926年冬,林克明回國在汕頭市工務科負責道路工程及城市規劃方案。他在《汕頭市中山公園設計說明書》中有一段話,反映了那個年代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建築師們的追求:“年內國內風勢所趨,物質建設,崇尚歐美,而尤於營建設園林,不敢脫其窠臼,不知我中華民國固有數千年傳來之文明結晶,其奧妙奇特處,有非今日西式之所能企及者,吾躋處於時代,焉可不發揚光大之。” 1928年,林克明到廣州市工務局任職,首次負責的工作就是位於廣州市文德路中山圖書館的設計。 …

華人故事—— 世紀建築師林克明的“三不朽” Read More

華人故事—— 從沙場“儒將”到廣東“闖將” 歸僑省長梁靈光*

梁靈光(1916—2006),福建永春人,1935年赴馬來西亞任教,期間組建華僑社團、宣傳抗日救亡。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參加新四軍,於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蘇中敵後地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剿、反清鄉”鬥爭和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臨危受命,組建華中九分區,參加了著名的黃橋決戰等戰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廣東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作為一名歸僑,梁靈光不僅重視僑務工作,維護僑益解決僑難,而且心系華僑教育,親自主持暨南大學工作8年,同時梁靈光銳意改革、敢為人先,為廣東社會發展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Image梁靈光,1916年生於福建永春一個儒商家庭。父親去世後,母親有意讓梁靈光繼承父業經商養家,但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長兄梁披云堅持把梁靈光帶到上海名校立達學園繼續升學。在校期間,梁靈光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組織讀書會爭取進步學生,參加遊行集會,支援工人罷工。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正在學日語的少年梁靈光憤然取消赴日留學的計劃。 1934年5月,他因秘密參加革命活動,被開除學籍,後返回廈門在《平話》雜誌當編輯,發表檄文揭露日本侵華野心。 1935年,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和民族危亡的關頭,梁靈光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加入了黨的秘密組織上海抗日青年團,並於同年6月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教,先後組建“雪蘭莪邦反帝大同盟”“華僑抗日救國會”“左翼作家聯盟”3個進步團體並擔任主席,積極組織華僑開展抗日愛國活動。 …

華人故事—— 從沙場“儒將”到廣東“闖將” 歸僑省長梁靈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