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從沙場“儒將”到廣東“闖將” 歸僑省長梁靈光*

梁靈光(1916—2006),福建永春人,1935年赴馬來西亞任教,期間組建華僑社團、宣傳抗日救亡。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參加新四軍,於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蘇中敵後地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剿、反清鄉”鬥爭和抗日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他臨危受命,組建華中九分區,參加了著名的黃橋決戰等戰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廣東省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作為一名歸僑,梁靈光不僅重視僑務工作,維護僑益解決僑難,而且心系華僑教育,親自主持暨南大學工作8年,同時梁靈光銳意改革、敢為人先,為廣東社會發展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Image梁靈光,1916年生於福建永春一個儒商家庭。父親去世後,母親有意讓梁靈光繼承父業經商養家,但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長兄梁披云堅持把梁靈光帶到上海名校立達學園繼續升學。在校期間,梁靈光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組織讀書會爭取進步學生,參加遊行集會,支援工人罷工。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正在學日語的少年梁靈光憤然取消赴日留學的計劃。 1934年5月,他因秘密參加革命活動,被開除學籍,後返回廈門在《平話》雜誌當編輯,發表檄文揭露日本侵華野心。 1935年,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和民族危亡的關頭,梁靈光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加入了黨的秘密組織上海抗日青年團,並於同年6月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中學任教,先後組建“雪蘭莪邦反帝大同盟”“華僑抗日救國會”“左翼作家聯盟”3個進步團體並擔任主席,積極組織華僑開展抗日愛國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梁靈光以《南洋商報》特派戰地記者的身份回到上海,共赴國難。他受命奔赴蘇北地區,參與組建江蘇省民眾抗日自衛隊獨立第一支隊,任支隊政治處主任。

1940年,抗戰支隊改編為蘇北游擊隊第二縱隊,梁靈光任二支隊隊長;不久又轉到新四軍挺進縱隊工作。同年8月,梁靈光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蘇中敵後地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剿、反清鄉”鬥爭和抗日游擊戰爭。

1946年,梁靈光與夫人朱含章、長女梁抗攝於江蘇如皋。

解放戰爭時期,他臨危受命,組建華中九分區,參加了著名的黃橋決戰和“蘇中七戰七捷”戰役,以及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他還率部隊先行入閩,參加了福州戰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

梁靈光文武雙全,身經百戰屢建奇功,享有“沙場儒將”美譽。血雨中戰鬥,刀鋒上行走,機警過人的梁靈光身上無一處負傷,堪稱奇蹟。

1949年,廈門解放前夕,投筆從戎十多年的梁靈光突然接到命令,讓他擔任廈門市長。從此,他進入了生命中的另一個階段。事後他才得知,他的這一轉折和陳嘉庚頗有淵源。作為華僑領袖,陳嘉庚認為廈門是僑鄉中心,重要港口,對海外影響很大,希望中央派一位熟悉僑情的閩南人出任市長。

這樣,梁靈光成為中央的最佳人選。

梁披雲(右)、李尚大(左)、梁靈光(中)三任董事長笑談福建黎明大學發展。

由於治績顯著、深孚眾望,梁靈光後任福建省工業廳廳長、副省長。 1977年,梁靈光闊別福建家鄉,奉調到新組建的輕工業部任部長。並於此年參加了被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奏的中央工作會議。他積極推進撥亂反正,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探索新的生產流通體制,調整“輕、重”比例失調問題,大力發展中國輕工業。

1980年,中央把梁靈光這位政績斐然、開拓務實的省、部級領導調到廣東主政。當年11月起,梁靈光歷任廣東省委書記兼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廣東省省長。他和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組成拍檔,在中央領導下,同心協力帶領全省人民開風氣之先,推動廣東經濟起飛。

任仲夷(左)和梁靈光在上世紀80年代主政廣東。

“抓好廣州市,也就等於抓好了整個廣東的一半”。梁靈光受命南下後,解放思想,逐步放開物價、放開農貿市場,減少商品流通環節,把經濟激活;改革經濟體制,狠抓市政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這些敢為人先的舉措,開創了全國先河,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有益探索,促進了廣東經濟發展。

梁靈光考察廣州龍門縣。

廣東人愛吃魚。梁靈光到廣州工作後,看到“魚米之鄉缺魚吃”,梁靈光決定以放開魚價為突破口搞活經濟,明文取消塘魚派購,“自己生產自己賣”,一時間魚多了,但魚價也由一斤幾角漲到五六元。 “這一下子鬧大了,老百姓接受不了”,有人告狀到中央。梁靈光堅信價值規律是不可改變的,頂住壓力做好工作。漁民生產積極性提高,魚產量很快上升,價格開始回落。 3年之後,改革奏效,放眼全國,廣東的魚最多、最便宜,出現“南魚北運”的新景象。

經此一役,廣東逐步放開商品價格,一直到關係千家萬戶的糧食價格的放開,市場興旺。梁靈光說,“任何改革頭三腳難踢,關鍵要重實踐、看實效。”

梁靈光還經常深入基層,明察暗訪。到廣州不久,一次到濱江路一帶看“疍家”。經過調查,發現有2萬人世世代代沒有房子,只能以小船為家,連吃水都非常困難。這讓梁靈光非常難過,迅速責成有關部門盡快鋪設水管。隨後,市政府投建住宅,“疍家”從此結束浪裡漂泊。以民為本,梁靈光大辦實事、好事,廣得民心。

對於深圳、珠海、汕頭特區的創辦和發展,梁靈光傾注很多的心血。 1983年6月,廣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廣東省試辦經濟特區的工作由梁靈光等3人主管,組成特區領導小組,在省政府下設特區辦公室,集中處理解決特區的重大問題。他充分運用中央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在中央和省委的領導下率先提出“大、中、小”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的構想,並積極推動“小”珠江三角洲的建立。

梁靈光陪鄧小平在廣東考察。

在梁靈光一班人帶領下,廣東敢闖敢試,勇於創新突破,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優勢,全面落實僑務政策,調動僑鄉潛力,南粵僑鄉欣欣向榮,經濟蓬勃發展,走在全國最前列。 1984年1月,鄧小平在梁靈光等陪同下第一次南巡,充分肯定廣東建立經濟特區的成就。

1985年9月,梁靈光任廣東省顧委會主任,1988年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兼任僑委會副主任。期間,他參與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和起草“華僑捐贈法”,先後3次出訪歐美15個國家,考察僑情,慰問僑胞,盡心盡力幫助僑胞排憂解難,如助力解決委內瑞拉上萬僑胞的護照問題。

1984年,訪問英國時與首相撒切爾夫人合影。

作為歸僑省長,梁靈光重視僑校發展,敢為人先提出辦“名實相稱的華僑高等學府”。 1983年起,梁靈光任暨南大學校長兼副董事長長達8年。 “時任廣東省省長的梁校長正是最忙的時候,剛剛改革開放不久,供應放開,問題較多,是很困難的時期,但是梁校長對學校的具體工作抓得很緊,不是掛空頭銜。”梁靈光的老同事、暨南大學黨委原書記張德昌回憶。

梁靈光(右一)參加暨南大學會議。

在暨大第三次復辦初期臨危受命,梁靈光對內銳意改革,對外大力爭取經費資源,並明確將學校辦學重點放在科研與教學上,為暨南大學的複興做出了傑出貢獻,奠定了暨南大學發展到今天規模的最重要基礎。

1985年,梁靈光從領導位子上退下來,但是依然非常關心時事,對於民營經濟的發展、歸僑工作的開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88年3月,被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

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現代化建設時期,梁靈光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從“一介書生到勇士、英雄、儒將、公僕”,從大陸到南洋再到大陸,梁靈光的一生“戰績累累、政紀輝煌、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