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歸僑楷模黃清渠在廣東*

黃清渠(1929-1989),出生於福建,4歲跟隨母親下南洋,先後在印尼、新加坡生活,1949年毅然回到祖國學習。 1957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82年調任廣州工作,曾任廣東省測試分極研究所副研究員,廣東省副省長,廣東省委副主任委員,致公黨第八、九屆中央副主席,廣東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等職。作為一名歸僑知識分子,黃清渠非常關心僑胞、關注僑務,親自組織調研全省華僑農場情況,重視華僑人才引進,為廣東的科技進步和開創僑務工作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清渠,1929年出生在福建,4歲時跟隨母親彭君嬌下南洋,幾經周折,才找到在印度尼西亞謀生的父親黃復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黃復康因投入抗日救亡洪流,被荷蘭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後來輾轉到新加坡。不久,黃清渠又跟隨母親渡海與父親團聚。新中國誕生前夕,他毅然告別父母,踏上輪船奔赴祖國。

1949年6月,黃清渠起程回國,經香港前往天津、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黃清渠離開北京前往大連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經過五年的學習,黃清渠以優異成績畢業,被校方選送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專業深造。哈爾濱氣候比大連更加寒冷,生活也更艱苦,黃清渠以火樣的熱情爭分奪秒地勤奮學習,並於1957年畢業留校任教。在教學活動中,黃清渠身教重於言教。大學老師不實行坐班制, 他卻經常一大早騎著自行車上班,午飯後稍微休息又忙著工作。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往往伏案備課到深更半夜,累了餓了就吃點自備的炒黃豆充飢提神。他關心學生,平易近人,生活樸素,嚴於律己。他的思想、品質和作風,使許多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

1982年,他被調到廣州工作。黃清渠前往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報到,急切要求給自己安排工作。領導見他年過半百了,又是初來乍到,勸他別著急,休息幾天再說。黃清渠懇切地說: “我工作慣了,在家里呆不住啊!”

就這樣, 黃清渠馬不停蹄開始了來廣州後的第一個攻關項目:研製反射式紅外線水份測定儀。研製測定儀要求精密,技術難度大。黃清渠作為項目負責人,以身作則,事必躬親,常常吃住在所裡,一天當兩天干。一次,為了檢驗自己設計的零件,他和同伴們專程前往江門甘化廠,冒著高溫跟工人們一起進行試驗。經過夜以繼日的辛勤努力,終於在較短的時間研製成功反射式紅外線水分測定儀,填補了廣東省在這個領域的空白。

黃清渠雖然到廣州的時間不長,但他的博學多才以及敢於探索、聯繫群眾的思想作風,得到了所裡上下的讚揚和省有關部門的肯定 。

1984年7月,在廣東省人大六屆二次會議閉幕的第二天,粵港澳媒體紛紛報導了會議補選黃清渠為廣東省副省長的消息。黃清渠百感交集,心潮起伏。自己不過是個科技工作者,資歷不深,能力不強,業績不大,又從未接觸過政府工作,能承擔如此重任嗎?他又想:既然共產黨和人民群眾信賴我,給予重任,自己應該鼓起勇氣,努力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按照省裡的分工,黃清渠副省長分管科技和僑務。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 就是全面深入調査研究廣東的科技狀況, 寫了一份萬言的《廣東科技現狀的報告》,實事求是地反映了廣東科技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廣東科技發展的規劃。這份符合廣東實際又富於創新意識的報告,得到了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對廣東科技的發展方向、體制改革以及對促進科技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黃清渠思維敏捷,與時俱進,大力支持新鮮事物。當珠江三角洲出現“星期六工程師”活動的初期,一些人的非議,幾乎使這一新鮮事物夭折。黃清渠毫不含糊地力排眾議,表態大力支持,認為工程師利用業餘時間“炒更”,可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有利於經濟發展。後來,這個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大大緩解了鄉鎮企業缺乏科技人才的落後狀況,,為鄉鎮企業的騰飛增添了一支數量可觀的科技隊伍 。

身為技術專家,黃清渠對引進科技人才情有獨鍾。他上任那年的國慶節剛過,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暢談如何從海外和港澳地區引進科技人才為廣東經濟建設服務等問題。他說,目前廣東各項建設急需人才,在國內培養人才當然是一個最根本的重要辦法,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從海外和港澳地區引進人才便成了當務之急。

隨著祖國改革開放和建設事業的發展,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掀起了捐資贈物興辦故土家鄉公益事業的熱潮。可是,內地個別新聞機構不作調查研究,發表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捐贈是假的,貨物進口後便高價出售,牟取暴利”的嚴重失實的消息。這條消息帶來很惡劣的影響,引起了廣東僑務部門和各界人士的極大不滿。黃清渠十分氣憤,義正詞嚴地指出:華僑、港澳同胞愛國愛鄉,近幾年捐資捐物為家鄉興辦公益事業的成績是主要的,為廣東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經過幾年大刀闊斧的撥亂反正,廣東的僑務工作開始出現了可喜的景象:落實華僑房屋政策全面鋪開,許多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海外鄉親報效祖國的熱情更加高漲,扶老攜幼回來尋根訪祖、旅遊探親的,遠道而來投資經商或者捐資贈物支持公益事業的,與日俱增。與此同時,歸僑、 僑眷集資辦企業的猶如雨後春筍。

在僑務工作中,最令黃清渠牽掛的是全省29個華僑農場十多萬歸僑(當時包括海南島在內)的生活問題。這些農場大多環境差、底子薄,管理體制又存在弊端,長期虧損,要靠國家補貼勉強過日子, 許多歸僑、難僑仍在為溫飽掙扎。

黃清渠冒著酷暑嚴寒,跋山涉水,全省的華僑農場無不留下了他的足跡,灑下了他的汗水。黃清渠每次從華僑農場回到廣州,人瘦了,皮膚也黑了。可是看不到他任何沮喪失望的神情,,他的眼神更加堅定自信。

1986年春,召開了全省華僑農場工作會議。會議著重研究農場的管理體制、 經營思想和經營方針等關係農場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會議提出了擴大農場自主權、辦好職工家庭農場、開展多種經營、 發展橫向經營等農場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會議還宣布,成立華僑農場改革小組,任命黃清渠為主要負責人之一,拉開了華僑農場改革的序幕。

為了進一步幫助華僑農場擺脫困境,以利改善歸僑、難僑生活, 省政府決定給予農場若干年免稅的優惠, 同時加強和改善了對農場的領導。經過上下的努力,許多農場呈現了生機,經濟狀況開始好轉。許多歸僑還得到了施展拳腳的機會,有的自辦農場,有的創辦工業企業,有的營商, 物質生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

1988年初,廣東省政府換屆,年近六旬的黃清渠從副省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後,當選為廣東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同年底, 他當選為致公黨廣東省委第六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此前, 他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

1986年2月20日,副省長黃清渠同志(左1)為學廣科院廣州校區奠基。

在他擔任副省長期間,為廣東的科技進步和開創僑務工作新局面,嘔心瀝血,作出了很大貢獻。如今,雖然工作性質、工作崗位改變了,可擔子並未減輕,任重道遠。

黃清渠在省政協兼任提案委員會主任。提案是政協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重要形式之一。他一絲不苟,對每一個提案都認真審閱,然後組織工作人員分門別類,送交相關部門辦理,並督促檢查落實情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88年12月, 在中國致公黨九屆一中全會上,董寅初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圖為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常務副主席、副主席合影。主席:董寅初(左四),常務副主席:楊紀珂(左三),副主席:伍覺天(右三)、黃清渠(右二)、陸榕樹(右一)、鄭守儀(女,左二)、王宋大(左一)。

黃清渠主持致公黨省委會工作的一個鮮明的特色是,重視有識之士和實干家,重視增強政黨的活力。雖然他這段工作時間不長,但在加強致公黨的自身建設、發揮致公黨的參政議政作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省致公黨成員都慶幸有這樣一位好領導帶領大家前進。

1989年1月,正值江南的隆冬,黃清渠冒著寒冷帶領省政協委員在外地視察, 一路風塵僕僕。剛回到廣州,接著又奔赴深圳,參加在那裡舉行的致公黨深圳市委會成立大會, 還興致勃勃地到沙頭角參觀一個成員創辦的磁性材料廠 。

1月23日,即黃清渠從深圳回到廣州第二天的下午,他穿著兒女們送給他的生日禮物夾克衫,來到致公黨省委會機關主持常委會。剛坐下來,便突然雙目緊閉,臉色蒼白,渾身癱軟,再也不作聲了。在場有經驗的人知道,這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隨即送醫院進行搶救。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林若聞訊,立即趕往醫院看望。經搶救無效,黃清渠與世長辭, 終年未滿60歲 。

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在致悼詞中說道,“黃清渠同志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追求進步的一生,致力於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的一生。”黃清渠對振興中華一片丹心,對共產主義事業無限忠誠,雖然人生道路坎坷,但初衷不改,義無反顧,為祖國的繁榮、廣東的發展殫精竭慮,作出了重大貢獻。廣東是黃清渠走向輝煌的地方,也是他走完人生旅途的地方。他深情地愛戀廣東人民,廣東人民也深情地愛戴他、懷念他。他的音容笑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裡,他的愛國情操永遠激勵著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