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南征北戰 戎馬半生的莊田*

莊田(1906-1992),原名莊振風,廣東萬寧人(今海南萬寧),1923年赴南洋謀生,早年接觸共產主義思想,1926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海員工人運動,1929年赴蘇聯軍校學習。 1931年學成歸國,轉戰中央蘇區,參加過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在瓊崖參與組織領導抗戰,歷經瓊島烽煙,震威敵膽,逐鹿西南疆陲,戰功卓著。新中國成立後,歷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海南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廣東省副省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Image莊田原名莊振風,1906年出生在廣東萬寧(今海南萬寧市)的一個貧農家庭。由於家境貧苦,莊田17歲時便和當地其他人一樣,背井離鄉,遠下南洋謀生。 莊田最初在新加坡一家橡膠廠打雜。不僅工廠條件差,而且工人勞動強度大,屢屢發生工傷死亡事故。後來,莊田因為幫助被工頭無端責罵的工友而被橡膠廠開除。此後,莊田又輾轉來到荷蘭資本家經營的“生什”號貨輪上當鍋爐工。正是在這艘貨輪上,莊田確立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人生目標。 …

華人故事—— 南征北戰 戎馬半生的莊田* Read More

華人故事—— 丹心一片承先志 廖承志*

廖承志(1908-1983),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和何香凝之子,出生於日本東京,曾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1921年在廣州培正中學學習,1925年在廣州參加學生運動、工人運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赴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積極宣傳抗日,曾7次被捕入獄,仍堅定信念為革命奮鬥。抗戰期間兩次擔任新華社社長,是新中國廣播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僑委主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致力落實僑務政策,帶領創辦華僑大學、復辦暨南大學,為僑校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央外聯部副部長,是周恩來總理處理外事工作的“首席助手”,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的大團結、實現祖國的統一事業中,在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爭取世界和平的鬥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Image廖承志是廣東惠陽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於日本東京,青少年時就在孫中山、宋慶齡和父母親廖仲愷、何香凝的教育熏陶下,積極投身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 1921年冬,廖承志到廣州,在培正中學學習。 1923年,入嶺南大學中學部讀書,參加學生運動。翌年8月,加入中國國民黨,並參加工人運動。父親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收買的兇手暗殺,他決心繼承父志,堅持革命。 1927年春,廖承志與姐姐廖夢醒到日本。同年4月,他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學習,參加學生團體“文化思潮研究會”和中共東京特支領導下的“社會科學研究會”。 …

華人故事—— 丹心一片承先志 廖承志* Read More

華人故事—— 梅州老歸僑葉迪生:書生報國、科技強國

“我家從祖父一代就是華僑,我父親1924年到的南非,我是1937年出生在好望角的,4歲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大批中國僑民回國抗日,父親帶著我們回來,把我們幾個孩子送到老家廣東梅州,我是一個歸國的僑民”。今年84歲的非洲歸僑葉迪生老先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葉迪生196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後在天津的工廠工作至高級工程師,1984年起在天津開發區工作至任管委會主任,1992年後任職於天津市外經貿部門,1993-1997年任天津市副市長。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國僑聯副主席,是中共十四大代表、中共天津六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十二屆人大代表,1979、1980、1982年評為天津市特等勞動模範。 葉迪生的父親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在南非當地創辦中文學校。那時發明家愛迪生聞名世界,父親給他起名葉迪生,希望將來他能成長為科學家。南非種族歧視嚴重,華人生存發展艱難,葉父是當地的僑領,曾經為華僑而抗爭,但因祖國貧弱,鬥爭無果。父親從小教育他說,一定要學習好,長大後科技救國,中國富強才不會受外族欺負。多年以後,真像父親所期望的,他創造出很多奇蹟,研發成功的產品填補了國內許多空白;他研製的半導體元件,被軍事科研部門運用於軍用電台、衛星等方面。 葉迪生對記者說,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在天津一個小工廠裡,紮實工作了將近20年,用自己的努力不斷探索世界科技的前沿,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代科技工作者。 葉老回憶,1979年,已定居美國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大哥想把他帶走移居美國,但他堅持不走,對大哥說:“現在很難得的機會,我要用我的科技學識來報國”。 …

華人故事—— 梅州老歸僑葉迪生:書生報國、科技強國 Read More

華人故事——華僑工作“活字典” 連貫*

連貫(1906~1991),原名連學史,廣東大埔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遠渡越南,期間積極開展團結華僑華人愛國運動。 1932年回到廣州中山大學工作,參加進步社團“文總”等,領導抗戰救亡運動,1936年赴香港開展統戰和僑務工作。連貫積極組織僑胞捐錢捐物支援抗戰前線,參與領導“秘密大營救”,將何香凝、柳亞子、茅盾等一大批愛國民主進步人士從香港安全轉移到大後方,成功動員和組織愛國民主人士北上參與新政協的籌建。新中國成立後,連貫歷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秘書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等職,為恢復黨的僑務工作機構,落實僑務政策以及激發海內外僑胞熱愛祖國、關心桑梓的熱情作出巨大貢獻,深受僑胞愛戴和敬重,被譽為華僑工作的“活字典”。 連貫,原名連學史,1906年出生在廣東梅州大埔縣,從小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17歲起就在家鄉積極參加進步宣傳工作,參與組織農民協會。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便改用了“連貫”這個名字。 1927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公開叛變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連貫利用同鄉會等社會關係,營救部分被捕的中共黨員、共青團員。 …

華人故事——華僑工作“活字典” 連貫* Read More

華人故事—— 開國大典上最年輕的僑領 蟻美厚

蟻美厚(1909-1994),廣東澄海人,1925年遠赴泰國成為僑領,在泰期​​間積極團結華僑、支持國內抗戰、領導泰國抗日救亡運動,為救濟祖國難民和支援祖國的解放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1949年,39歲的蟻美厚受邀回國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是在天安門城樓觀禮席上最年輕的僑領。 20世紀50年代起,蟻美厚在廣東長期從事僑務工作,是廣州市僑聯、廣東省僑聯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任廣州市僑聯第一屆至第三屆主席,曾任中國僑聯副主席、廣東省僑聯主席,廣東省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萬眾歡騰。與陳嘉庚等人一起登上天安門的海外華僑中,有位年僅39歲的年輕人,他就是蟻美厚,是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僑領中最年輕的一位。 蟻美厚,原名蟻美揚,1909年11月23日出生在廣東澄海一個貧農家庭。幼時的窮苦家境和遭受土豪惡紳欺凌的辛酸遭遇,使他十分憎恨“弱肉強食”的惡勢力,逐步養成勤奮、耿直和富於正義感的品格。 …

華人故事—— 開國大典上最年輕的僑領 蟻美厚 Read More

華人故事——許卓 高第街走出來的紅軍將領*

許卓(1908-1934),出生於廣州,世居高第街許地。早年赴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學軍事,畢業後回廣州參加革命活動。 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轉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6年回國投身革命,參加廣州起義、百色起義。 1932年任紅軍總司令部參謀處長,後任作戰局長,協助周恩來、劉伯承組織指揮過宜黃、樂安等著名戰役,為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智勇雙全的紅軍將領。 許卓,1908年出生於廣州市一名門望族,世居廣州高第街許地。幼年喪父,由母親羅氏撫養長大。在廣州中學畢業後,許卓東渡日本,在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 …

華人故事——許卓 高第街走出來的紅軍將領* Read More

華人故事——開國元帥 廣州首任市長葉劍英*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廣東梅縣人,1916年赴南洋謀生,1917年回國,曾參與黃埔軍校籌建、廣州起義、南昌起義,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至1930年赴莫斯科學習,回國後領導軍隊積極抗戰,在中國革命無數次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廣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等職務,在粵期間,非常重視僑務工作,團結僑胞、維護僑益,大力開展社會主義建設。葉劍英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殫精竭慮、不懈奮鬥,建立了豐功偉績。 1897年4月,葉劍英出生於廣東省梅縣。 1916年,19歲的葉劍英在堂兄的幫助下輾轉到達馬來西亞怡堡的伯父家。當時,葉劍英一貧如洗,四處托親求友,找工作總是碰釘子,最後總算謀得一個小學國文教員的職務。 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打得不可開交,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人民怒不可遏。國內風起雲湧的鬥爭形勢,也激盪著葉劍英的心。當教員無法實現報國之志,葉劍英決心回國。 回國後,雲南講武堂招募學兵,葉劍英便赴講武堂的砲科習武,這便是他戎馬生涯的開端。 …

華人故事——開國元帥 廣州首任市長葉劍英* Read More

華人故事—— 嶺南有“商” 戰火中的文化遺產捍衛者

商衍鎏(1875-1963),廣東番禺人,有“中國最後一個探花”之稱。 1906年至1909年,赴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法政。 1912年至1916年在德國教授漢語並積極籌建中國語言和文化系,為促進中德文化教育交流立下“首創”之功。他書畫水平高超,舊學與新學在其身上融合交匯,1960年被周恩來總理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其次子商承祚(1902-1991)是傑出的愛國人士,擁護共產黨,精通考古,抗戰期間冒著戰火往返長沙戰場搶救珍貴文物,被稱為湖南楚文化考古和研究的開山鼻祖。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民盟中央委員兼廣東省副主委、廣東省博物館籌委會副主任、廣東省書法協會主席等職務,為廣東省的文物保護工作與博物館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商家一直以來“不求虛名,不收不義之財”,秉承“藏寶於國、實惠於民”思想,祖孫三代為國無償捐寶6000件,價值數億元,為傳承和保護文化文物作出巨大貢獻。 商衍鎏1875年出生,廣東番禺人。他從小苦讀,1894年甲午科舉人,在廣州光孝寺西華堂讀書多年。 1904年甲辰科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入進士館。其間1906年至1909年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法政。後歷任翰林院侍講銜撰文、國史館協修、實錄館總校官、幫提調等職。 …

華人故事—— 嶺南有“商” 戰火中的文化遺產捍衛者 Read More

華人故事——為信仰“追光”一生的饒彰風

饒彰風(1913-1970) ,原名饒高平,廣東大埔人。 1930年-1933年間就讀於中山大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擔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籌建東江特委,曾任東江縱隊司令部秘書長,為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奪取華南抗日戰場最後勝利作出突出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在港團結愛國民主進步人士,籌辦《正報》、復刊《華商報》,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 1947年,赴新加坡開展華僑工作,推動華僑的愛國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後,饒彰風回到廣州,被任命為南方日報社社長,後組織創辦廣州外國語學院,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政協廣東省第一屆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等職務。 1913年,饒彰風出生在廣東大埔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原名饒高評。 …

華人故事——為信仰“追光”一生的饒彰風 Read More

華人故事—— 致力為公 心昭日月的陳其尤

陳其尤(1892—1970),廣東海豐人,17歲來到廣州上學,19歲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赴日本留學,1916年畢業回國,1931年加入中國致公黨。他曾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從此矢志革命;他曾因檢舉蔣孔家族發國難財而入獄,這種正義品質貫穿了他的一生;抗戰時期,組織致公黨發動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捐資捐物支持抗戰;抗戰勝利後,為恢復與重建中國致公黨,積極主張致公黨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做出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前夕,他代表中國致公黨與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及無黨派人士在香港聯名通電,響應中國共產黨的“五一”號召,參與政協組織大綱的起草等工作,為新中國的籌建做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風雨同舟。 Image1892年,陳其尤出生在廣東海豐一個名門望族。 1908年,17歲的陳其尤來到廣州“博濟醫學堂”學習。在這裡,他首次接觸到革命黨人。 1911年,年僅19歲的陳其尤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同年4月27日,陳其尤參加了廣州“黃花崗起義”。 這次起義給年輕的陳其尤帶來的內心震撼非常巨大,雖然他只充當了普通一兵,但對他本人來說,卻是一個走上革命道路的全新起點。在正義的革命行動中,他深刻地感受到舍生取義、慷慨赴死的高尚品格。 …

華人故事—— 致力為公 心昭日月的陳其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