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持刀舞墨 敢能躍馬長城的版畫先驅黃新波

黃新波(1916~1980),出生於廣東台山僑工家庭,1933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與魯迅結下深厚師友情誼,在其指導下開始木刻版畫的探索。 1935年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不斷提升木刻藝術,組織木刻界進步文藝活動。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粵東參加抗戰,在廣州《救亡日報》作為特約通訊員積極宣傳抗日。 1939年成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戰協會主持人之一,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民族奮起抗戰、祖國飽受苦難的優秀版畫作品。解放戰爭時期,赴香港擔任《華商報》記者,開展進步社會活動,為戰後香港文學藝術的複興做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後,黃新波回到廣州,任廣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接管委員會文藝處美術組組長,參加接管廣東省、廣州市藝術專科學校。歷任廣東省美術工作室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畫院院長。黃新波一生創作版畫600多幅,出版畫集15冊,還有一批油畫、漫畫、詩歌和散文作品,是一位出色的美術活動家,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行者,是我國第一代有卓越藝術成就和國際影響的版畫家。

1916年1月,黃新波出生於廣東台山一個僑工家庭。他自小愛好美術、文學,幼年在家鄉私塾讀書,1930年秋入台山縣立第一中學,開始發表進步文學作品,因參加進步活動,於1932年被校方開除,後又與進步同學主辦文藝刊物《火線上》,積極從事進步的文藝活動,遭當局通緝,逃亡香港。

1933年到上海,先後參加上海反帝大同盟、新詩歌會、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時在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主辦的新亞學藝傳習所和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進修。

青年黃新波。

同年,在上海一個插畫展覽會上,黃新波第一次見到魯迅。後來他多次親聆魯迅的教誨,收穫良多。他把包括處女作《夜飲》等50多幅作品寄給魯迅,請求批評指正,引起魯迅重視。 1934年,他與友人組織“無名木刻社”(後易名為未名木刻社),在手拓編印出版《無名木刻集》時,魯迅不但資助出版,並為之作序推介,指出木刻“是新青年的藝術,是好的大眾的藝術”。魯迅編輯出版《木刻記程》一書,還將他署名“一工”的習作《推》收編進去,給他極大的激勵。從此,他與魯迅成了亦師亦友,接受指導更多。

翌年,黃新波赴日本留學,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分盟和中華學術研究座談會的活動,並主持中國美術家聯盟東京分盟工作。

1936年10月8日,魯迅在全國第二屆木刻流動展覽會八仙橋青年展會場與青年木刻家會面。左起:魯迅、黃新波、曹白、白危、陳煙橋。

1936年回國,與鄭野夫、江豐、力群、曹白、林夫等組織全國第二屆木刻流動展覽。魯迅病逝後,黃新波是治喪委員會工作人員之一,懷著敬仰的心情,根據瞻仰遺容時速寫的魯迅形象,刻下了一幅《魯迅先生遺容》,後來成了中國版畫的經典之作。 1937年4月,黃新波出版了第一部個人畫集《路碑》。他在自序中深情地表述∶“一見到中外的木刻,我就想起魯迅先生。導師逝去,我們的責任也更重大起來了!”

木刻《魯迅先生遺容 》1936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黃新波於1938年經香港到粵東參加抗戰部隊,在廣州《救亡日報》任特約通訊員,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轉移到桂林,為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戰協會主持人之一。他在桂林的三年,是他版畫創作的高峰期。他面對飽受災難的祖國和奮起抗爭的民族,創作熱情倍加高漲。他一生共有600多件版畫作品,而在桂林便創作了200多件,三年佔了三分之一。

在這批作品中,有幾套連續畫或組畫,成為他的代表作∶如1939年的第一套《老當益壯》(又名《不落的太陽》),共60餘幅,描述一位歸國老華僑抗戰的故事。他出生於華僑之家,對飄泊海外僑民的感情,他們的愛與恨,痛苦與希望,有著深刻的了解,所以描繪得讓人刻骨銘心。第二套是1940年的《愛》,共12幅。他選擇的主人公是一對熱戀情人,描述他倆為了民族的勝利而犧牲了愛情和生命的感人故事。

木刻《淪陷區故事》之九 1941年

第三套是1941年的《淪陷區故事》,共9幅,揭露日軍的暴行,歌頌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的英勇反抗。第四套是1942年的《沉默的戰鬥》,共20幅,重現他當年在廣東東江地區,隨抗日部隊的戰鬥生活。

木刻《心曲》連續畫之一 1943年

第五套是1943年的《心曲》,雖然只有10幅,卻震撼人心。當時正值抗戰進入最艱苦的時刻,而《心曲》的畫面卻和平寧靜,構圖抒情優美,線條圓融流暢,聞不到硝煙血腥,聽不見怒吼哀鳴。這一切,正體現他在動盪流亡的歲月中,在經歷血與火災難的經歷中,依然憧憬著美好的希望與光明的未來,力證他的作品不再是“宣傳畫”,而是植根於生活昇華為不受時間侵蝕的藝術品。

1945年抗戰勝利後,黃新波回到香港,擔任《華商報》記者,同時發起組織“人間畫會”和“人間畫屋”,舉辦各種社會活動,對戰後香港文學藝術的複興做出貢獻。

木刻《他並沒有死去》 1941年

1949年秋,黃新波離開香港赴東江解放區,年底回到廣州,擔任廣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文藝處美術組組長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員會委員。 1950年任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教授、美術部主任。 1954年任廣東省美術工作室主任。 1956年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首任主席,1958兼任黨組書記,隨中國美術家代表團出訪問保加利亞。 1961年兼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廣東分會副會長。 1963年廣東畫院成立,任首任院長。 1973年任廣東人民藝術學院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5年任廣東省文藝創作室主任。

木刻《春華長艷》1977年

1977年廣東省美術家恢復活動,他繼續當選為主席,同年當選為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 1979年他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文聯委員。

黃新波的版畫善用寓意與象徵的手法,通過獨創性的藝術形象,表達自己的真摯情感和深邃思想。並用黑白對比和工整流暢的排線,組成典雅、和諧,富於韻律感的畫面,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和濃郁的詩意。

木刻《走出溫室的玫瑰》1980年

黃新波一生歷盡艱辛、痛苦、迫害、逃亡、迷茫,然而他執著追求光明、自由,他不掩飾內心的“迷茫”,敢於正視內心的“孤獨”和“苦悶”,“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寧可讓自己承擔苦難和犧牲”。他始終保持青春的活力和陽光健康的心態,正如他生命最後創作的那幅《走出溫室的玫瑰》,讓生命在風浪中綻放出鮮豔的花朵。在那陰霾的日子裡他仍對未來和現實充滿了虔誠的感悟,寫下豪情滿懷的詩句:
持刀舞墨,敢能躍馬長城。

穿雲破浪,壯歲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