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海陸空專家” 羅明燏

羅明燏(1905-1987),出生於廣東廣州,1932年至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航空、土木兩專業攻讀碩士,隨後赴英國皇家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1935年回國以其專長報國報鄉。先後在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中山大學任教,在建築、結構、力學、造船和飛機設計等領域無所不通,被譽為“海陸空專家”。新中國成立後,重建設計廣州海珠橋,參與南方大廈修復、珠島賓館結構設計,組織籌建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並任首任院長,此後連任院長長達13年。羅明燏一生參與勘察、設計、審查過的工程有兩百多項,曾多次當選為全國及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20世紀50年代,羅明燏被評為廣州市勞動模範和廣東省勞動模範。

羅明燏(1905-1987),出生於廣東廣州,父親羅文莊曾任駐檀香山領事、廣東高等法院院長。羅明燏幼讀私塾,聰慧過人,初中畢業,即以優異成績考入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師從當代土木建築界泰斗茅以升。

1926年畢業後回到家鄉,歷任廣州市工務局測量員、工程助理員、技佐、技師、廣州市政府工程專員。 1928年,羅明燏受陳濟棠委託,擔任廣州最早的別墅式建築區梅花村工程監理並負責設計主要工程,工期為時四年。梅花村百多幢中西合璧的園林式建築群中,羅明燏設計了十多幢,其中包括陳濟棠私邸。這座別緻的住宅,連同庭院佔地4000多平方米,用柚木作地板,樓高三層半,沒有棟、沒有梁,頗為雅緻。建築耗資五萬大洋,羅明燏卻沒有收取分文設計費。房子竣工後,當局答允撥地讓羅明燏也在此蓋一幢住宅作為回報,但被羅婉拒。 1931年8月任廣東省政府技正(工程師)並在勷勤大學任教,參與了廣州河南濱江大堤建設,在廣州土木建築界嶄露頭角。

陳濟棠公館。

1932年8月,羅明燏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土木工程。兩年時間內,他不僅修完土木工程的課時,還涉足航空工程,寫了兩個專業的碩士論文,並且都獲通過,但麻省理工學院有規定,羅明燏只能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證書。 1934年10月,羅明燏赴英國皇家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但因家事,不得不於1935年4月輟學回國。 1936年6月,羅明燏被委任為陸軍少將技正(工程師),先後參加了廣州造紙廠、琶江兵工廠以及飛機製造廠等建設項目,成績卓著。之後,羅明燏還任設計專員,負責修築公路、建設橋樑、工廠和住宅的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日國力懸殊的殘酷現實下,羅明燏選擇以另一種專業專長報國。 1937年12月,羅明燏赴西安,任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航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他自己編寫教材,在航空系講授空氣動力學、理論飛行力學、飛機結構、高等飛機結構、螺旋槳設計、飛機設計和航空儀表等課程。

西北工學院

1944年,為發展祖國的航空事業,僑胞捐資讓政府派遣知名學者出國考察航空工程,12月,羅明燏被任命為中國赴美國、加拿大航空工程考察團團長。完成考察任務後,他還參加了美國密歇根大學造船工程研究工作與美國航空顧問委員會的飛機結構研究工作。羅明燏的兒子羅徵援曾經說過一個小故事:1945年春,美國空軍人員拿來一張廣州軍用地圖,準備轟炸侵占廣州的日寇,請羅明燏指點轟炸點。羅明燏說,這是我的家鄉,不能炸,斷然拒絕。此後不久,日軍投降,廣州終於躲過一劫。

1947年2月,羅明燏謝絕了美國有關方面的高薪挽留,回到祖國,在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授兼機械系系主任。此時,多年來的鑽研和實踐,羅明燏在建築、結構、力學、造船和飛機設計等領域無所不通,被譽為“海陸空專家”,在嶺南學人當中頗有名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14日廣州解放。新生的共和國給羅明燏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

海珠橋是廣州南北交通唯一要道,1933年2月落成通車,當時的橋長180米,寬18.3米,為簡支拱形下承鋼桁架梁。以其臨近“海珠石”改名為“海珠橋”,舊海珠橋為開合式橋樑,方便船隻通過。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軍隊敗退時炸毀了廣州市區南北的唯一交通要道海珠橋,中孔鋼樑沉沒江中,南北兩孔大樑折斷,東南橋墩與西北橋墩皆被炸毀。

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後,1950年3月25日,為了盡快恢復廣州南北交通,市政府開始重建海珠橋,並把重新設計橋樑的任務交給羅明燏。羅明燏從孩子們玩耍的“騎馬鬥牛牛”遊戲中激發出了靈感:新海珠橋的橋墩必須要非常重實,橋身再配合設計為半拱形,這樣既牢固又受力,外觀也有獨創之處。在他的主持下,有關技術人員日夜奮戰,僅用六個月時間便把海珠橋修復並通車,新海珠橋橋長486米,正橋182米,橋寬33米,重建後的海珠橋橋面不能開合,橋上來回設有三線行車,兩邊亦設有行人路及自行車道,外觀與原橋大致相若。就這樣,海珠橋修復後不僅堅固耐用,而且頗具氣勢,直到今天也仍然是廣州最重要的城市標誌之一。

1951年,中南某地建地下油庫,要在10米的岩石下作業。由於外國專家設計上的失誤,15棟庫房塌了11棟。當時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找到羅明燏,說:“你去看看能否改變原來的設計,重起爐灶?”羅明燏毫不遲疑地接受了任務。一個月後,他交出了一卷重新設計的圖紙,按照他的設計施工,地下油庫終於落成,比原計劃節省了100億(舊幣,折合新幣100萬元)。

南方大廈

南方大廈的前身是“大新公司”,是當時中國相當現代化的一座建築。日寇侵占廣州時,南方大廈遭受連續三天三夜的燒劫之災,大樓僅剩下一副焦黑的鋼筋水泥框架,成了殘損不堪的危樓。抗日戰爭勝利後,大新公司聘請了外國工程專家進行檢查,結果認為破損嚴重,無法修復,而羅明燏卻有自己的辦法。 1952年,羅明燏協助市建築工程局製定了周詳的修建工程計劃,採取先進的方法修補和加固樑柱。經過羅明燏的改良設計修復竟又“起死回生”,而南方大廈也成為許多建築工程的學生學習研究的生動教材。

此外,新豐江水庫興建、文沖造船廠船塢修建、珠島賓館結構設計……羅明燏都參與了其中的主導設計、規劃、檢驗審核,事故處理及補救工程等大量工作,為國家節約了巨額建設資金,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羅明燏在家里後院看書。

1952年11月17日,華南工學院體育館外彩旗飄揚,600餘名教職工、2800多名學生滿懷著激動的心情在體育館內隆重集會,慶祝首屆開學典禮。作為華南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的羅明燏,這個瘦瘦的長者,此刻站在主席台上,信心滿滿。圓圓的黑框眼鏡背後,寫滿喜悅的眼神似乎在眺望著美好的未來。羅明燏整整中山裝,走向前台,在熱烈的掌聲中宣布華南工學院正式組建並開學。 1955年4月,經葉劍英舉薦,國務院任命羅明燏為華南工學院首任院長,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任命文件。自此到1968年4月,連任院長長達13年之久。

羅明燏對教育擁有超前的發展理念。作為華南工學院的籌委會主任委員以及第一任院長,從學校組建伊始,他就與學校其他領導形成共識,提出要把華南工學院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在他的號召和影響下,許許多多新中國第一代理工科專家匯集華南工學院:電子專家馮秉銓、建築工程測量專家陳永齡、結構專家陸能源、地基基礎專家羅鬆發、建築專家夏昌世和林克明、化學家康辛元、硫酸專家李敦化、造紙專家王宗和、製圖學專家徐學澥、建築學家陳伯齊、陶瓷專家張光,機械學專家餘仲奎、朱惠照,食品工學專家餘蔚英,電子專家林為乾,力學專家週履……他們在學術界、科學實踐中的卓越成就,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和海內外的影響力,為創立之初的華南工學院增添了光彩,注入無窮的發展動力。

羅明燏作為一名教育家,擁有豐富的辦學與教學經驗,獻身三尺講台,曾教授過結構、力學、機械零件等課程。但他對於學子們更多的是“身教重於言教”,他要求學生們“有學無類”“從實踐中獲取經驗”,經他修復“起死回生”的南方大廈就是許多建築工程專業學生學習研究的生動教材。

1976年白雲賓館建成後,羅明燏憑著一把計算尺,很快推算出這座30多層的大樓擺度在萬分之六以下,這讓學生對學以致用有了更深的體會。他鼓勵學生們學習要不怕苦、不怕累,他曾對學生們笑言:“我以前也經常通宵學習看書,學習是不會把身體學壞的。一個好的工程師必須下很大的功夫,不勞而獲是極少的。”他從教幾十年,撰寫了《高等結構學》《飛機結構》等著作。

羅明燏與學生在學院大樓前。

羅明燏曾說:“人生不是一支點燃的蠟燭,而是你暫時拿著的一個點燃的火炬,你要把它明亮燃燒並且要傳給下一代。”

當年學院組建的土木、建築、機械、化工等四大系,如今已發展成為華南理工大學的傳統“拳頭”學科,也隨著上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為國內部分兄弟院校優勢學科的成長奠定了一定基礎。至今,華南理工大學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高等教育各類學生51萬多人,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結構專家容柏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及土木工程專家張佑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何鏡堂。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贏得了“工程師的搖籃”“企業家的搖籃”“南方工科大學的一面旗幟”等社會美譽。

羅明燏對土木、航空、造船、機械等工程都具有很豐富的實踐經驗,尤其對土木工程造詣很深。 1950年代,他發表過雙曲殼屋頂的設計、55米跨度大型薄殼屋頂的設計、飄樑的設計等文章。在工程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從公路、橋樑、水壩、廠房、大樓、禮堂、地下油庫、船塢和機場的修建工程,他親自勘測、主持設計與審查過的工程項目有200多項,為國家節約了巨額建設投資,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曾參與500噸鋼絲網水泥沿海貨輪設計,獲1979年度廣東省科學大會獎。

新中國成立後,羅明燏曾先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第四屆政協常委,第五屆人大常委,廣東省科聯副主席,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一、二屆副主席,第三屆名譽主席,還曾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部顧問、廣州市建築工業局顧問等職。 20世紀50年代,羅明燏曾被評為廣州市勞動模範和廣東省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