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粵語節的由來與廣州江南西路粵語事件

“粵語節”的由來與發展可以追溯到公元2010年,由全球廣府人發起,將每年的7月25日定為“粵語節”,用來紀念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廣州江南西路粵語事件”。 2010年7月25日,大批廣東人民在廣州江南西路支持粵語,相關媒體報導有接近一萬人參加,江南西路一度被封閉。 倡議者認為,這次的事件喚醒了兩廣本土人對自身政治地位和身份的重新認識。更提醒每一個廣府人,粵語不僅僅是溝通工具,既是粵人身份的認同,亦是粵人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時,希望透過粵語節,讓每一個中國人知道,中華文化乃是中國各地各族語言文化的多元集合體,中華大地上每一種語言文化都值得重視。 查實,廣府人應該把生活中的每一日都視為“粵語節”! 現在走在廣州的大街上已經很少聽到老廣熟悉的粵語在這裡忙碌奔波打拼生活的我們 …

老廣穗話——粵語節的由來與廣州江南西路粵語事件 Read More

粵講粵叻——六個快失傳的粵語俚語典故*

也文也武 “也文也武”的粵語音為“廿文廿武”,原屬於褒義詞,此詞語出自大戲戲班術語。 昔日的戲班分為全男班或全女班,劇本又有文場和武場。大老倌可以演男或女角,又可演文場武場,即又會唱文戲,又可以演武戲,本領十足,於是“也文也武”就成為讚賞恭維的詞句。 但後來“也文也武”演變成自以為是,不可一世,由褒詞變成貶詞。 例句:呢條友正一紙老虎,平時就喺度也文也武,一遇到大鑊嘢就第一時間做酒仙(走先)。 …

粵講粵叻——六個快失傳的粵語俚語典故* Read More

粵講粵叻——粵語俚語典故:水皮、架梁、燒壞瓦*

水皮 (即:次等、劣質;無本領、成績差) “水皮”的原本說法應為“苴皮”,“苴”粵語亦可發“蛆”音,麻也。 “苴皮”是古人用作履(鞋)中的墊草,苴服是指粗衣。因此,“苴”便引申為糟粕、渣滓、賤物的意思。苴貨、苴皮成為差勁東西的代名詞,苴皮更是差中之差。後來在粵語的發展過程中“苴皮”被讀成“水皮”。故此“水皮”便有下等、次等之意了。 架梁 …

粵講粵叻——粵語俚語典故:水皮、架梁、燒壞瓦* Read More

粵講粵叻——多數廣東人識講唔識寫的常用粵語字:奲窕、斨(戕)*

“䑙”,《廣韻》舌吐也,即形容舌頭吐出時的動作。 例句:阿姨煮餸煮得好好味,食到我哋䑙䑙脷。 廣府人形容說話說非常流利會用“lock lock 聲”來表達,(口犖)《廣韻》有才辨,即能言善辯也。由於輸入法並無(口犖)字,所以多以“犖”代替。 …

粵講粵叻——多數廣東人識講唔識寫的常用粵語字:奲窕、斨(戕)* Read More

老廣穗話——八句講到街知巷聞的㜺鬼廣州話*

可以說,廣東話文化的精華,就在於各種㜺鬼(生動有趣)的諺語和成語之中。廣東話是詞彙量十分豐富的語言,因此語句的變化可以無窮無盡,例如: 或曰“做到只積咁”,是在形容工作非常辛苦,工作量達極限的狀態。 意思大概是不論努力與否,得來的結果都一樣。這句話常用於形容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 如果第二日不做和尚了,就不必準備明天要念的經了。今天不知明日事,那就只為今天打算即可。 不夠辣的薑、不夠酸的醋,於我何用?做薑和做醋的人要加把勁了。 …

老廣穗話——八句講到街知巷聞的㜺鬼廣州話* Read More

老廣穗話——從一數到十 趣談廣州路名*

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會,有許多以數字命名的路名,其中有部分路名的起源更是含有寓意及典故: 一 一德路:為何叫作“一德”頗費推敲,傳云原先這裡的街道相當雜亂,清未重新規劃,把相鄰幾條橫街狹巷改作通衢,是名“一德”,取古語“一德立而百善從”之意。 著名的聖心教堂,即“石室”就在這條路上。因整個建築都用花崗石砌成,故名。石室始建於1863年,竣工於1888年,是東南亞唯一的石結構天主教建築,也是全球4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築之一,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德路不僅以石室引人注目,還成為廣州著名的“十大商業街”中的“海味街”,而其“國際玩具中心”的雛形也已呈現。值得一提的是一德路和鄰近的十三行、沙面、高第街、西來初地等是古代、近代、現代南方的貿易中心,很值得開發成旅遊景點。 …

老廣穗話——從一數到十 趣談廣州路名* Read More

老廣穗話——廣府文化“及第粥”的由來*

廣州西關是老廣州的城市中心,自唐代以來就是外埠商人集居地,商品的集散地,商業貿易相當活躍,各地飲食風尚和烹飪方法促進了西關飲食業的發展。文獻記載:“廣州西關,肉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在這裡產生了一大批極具特色的傳統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傳、家喻戶曉。 及第粥是三元及第粥的簡稱,關於“及第粥”的來歷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林召棠與及第粥 相傳,清朝時,廣東林召棠中狀元回鄉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子和豬肚子煮粥而食。 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御史前來探訪林召棠,剛巧林狀元正在吃粥,林便連忙招呼老御史同吃。御史嗅到一股誘人的香味,便問他吃的是什麼粥。林狀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著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老御史聞之滿心喜歡,也不講客氣,便與狀無同食。 …

老廣穗話——廣府文化“及第粥”的由來* Read More

老廣穗話——廣府奇趣:泮塘五秀*

泮塘位於廣州市西郊,遠在十世紀初是南漢末代帝王劉鋹禦花園“劉王花塢”的舊址一部分。泮溪酒家對面的那一座“文塔”腳(雲津閣),過去還有一塊刻著“劉王花塢”的石碣。在清代,泮塘屬南海縣恩洲保所轄下十八鄉之一,也是十八鄉中最富庶的鄉。據當地老人說這十八鄉系包括:荷溪、三聖、半塘(泮塘)、三洲、彩虹、南岸、澳口、源頭、西場、增埗、西村、黃聖堂、三元里、瑤台、沙湧、棠下、棠溪、佛蛇崗。百年前之“三元里平英團”就有不少是來自這十八鄉的農民。 泮塘原名“半塘”,今之泮塘五約的閘門還保存刻有“半塘”二字的石牌坊,後來又為什麼會把半塘改為“泮塘”呢?一說是“泮”字比較典雅和有吉祥之義的原故。舊時科舉考取生員謂之“入泮”,所以當時的學宮亦稱“泮宮”,但是在何時才改為泮塘?根據現在荔灣湖公園旁恩洲直街的“仁威廟”(建於乾隆年間)楹聯的文中有“龍津連泮水”之句,可見十八世紀時已有“泮塘”之稱了。 泮塘不但因有荔枝灣勝跡而出名,而且以盛產“五秀”而聞名中外。 “五秀”是:蓮藕、荸薺(馬蹄)、菱角(紅菱)、茨菇(慈姑)、茭白(茭白筍;茭筍)等五種水生蔬食。 “五秀”俗稱“五瘦”,意思是這五種水生蔬食都是瘦物。據說前清光緒初,有幾位文人來泮塘看競渡,曾問鄉人:各沼塘所種的是什麼?鄉人以“五瘦”對,那幾位文人談論:喚作“五秀”更為雅緻,從此“五秀”便叫開了。 …

老廣穗話——廣府奇趣:泮塘五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