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粵語節的由來與廣州江南西路粵語事件

“粵語節”的由來與發展可以追溯到公元2010年,由全球廣府人發起,將每年的7月25日定為“粵語節”,用來紀念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廣州江南西路粵語事件”。 2010年7月25日,大批廣東人民在廣州江南西路支持粵語,相關媒體報導有接近一萬人參加,江南西路一度被封閉。

倡議者認為,這次的事件喚醒了兩廣本土人對自身政治地位和身份的重新認識。更提醒每一個廣府人,粵語不僅僅是溝通工具,既是粵人身份的認同,亦是粵人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時,希望透過粵語節,讓每一個中國人知道,中華文化乃是中國各地各族語言文化的多元集合體,中華大地上每一種語言文化都值得重視。

查實,廣府人應該把生活中的每一日都視為“粵語節”!

現在走在廣州的大街上
已經很少聽到老廣熟悉的粵語
在這裡忙碌奔波打拼生活的我們

普通話說得越來越流利

卻逐漸忘了從小講到大的粵語

特別是現在6-20歲的年輕一代

你問他:“你會講粵語嗎?”

可能10個里面,有7個會忍唔住搖頭

根據統計,廣州目前有30%的兒童唔識講粵語

並且人數逐年遞增……

粵語真的在逐漸消失

廣州有幾乎接近三分之一的小孩

無法熟練使用粵語

這個數據我們自己也無法反駁

因為你身邊一定也有親戚朋友說一口正宗粵語

卻只用蹩腳的普通話和孩子交流

完全不給孩子說粵語的機會

自從2010年的“撐粵語”行動

起因是部分學校禁止學生在校使用粵語

違例者還會被減扣“道德操行分”

這一操作真係令人大跌眼鏡……

雖然後來學校未明令禁止學生說粵語

但學生更多選用普通話來交流

甚至在家裡家長都不怎麼用粵語交流

久而久之,廣東小朋友也越來越不會說粵語

有一位小朋友當年說的一句話

直到現在也令人記憶深刻

“我是廣州人,但我不會講粵語”

有媽友也表示

自己的孩子也不願意說粵語

即使用粵語跟孩子溝通

回答的也是普通話

作為80、90後的一代
我們從小接受粵語文化的熏陶
雖然不敢自信地說自己傳承100%的粵語文化
但係都對粵語帶著尊重

但是經過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磨礪
不注重粵語教育推廣的話
下一代可能接受的粵語文化只有50%
然後到30%、20%……
終有一天將會變為0%

也許有一天我們和子孫交流時說:
”我喺隔籬”,他們可能會問為什麼要隔離?
當我們說“秋風起”,他們也接不上“食臘味“
這股秋風終究是起不了了

粵語給我們太多的回憶

粵語作為廣府文化載體

粵語歌、粵語電影、粵語棟篤笑

好多我們平時一直看的聽的都是粵語

港劇和粵語歌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

當年八九十年代的時候

說粵語簡直就是一種潮流和時尚

特別當年的港劇,部部都是經典

《創世紀》、《尋秦記》、《妙手仁心》…

就連聽陳奕迅的歌

都會問你係聽《十年》定係《明年今日》

《歲月如歌》定係《兄妹》

你一說,大家都明

前段時間大火的《處處吻》
散裝東北粵語《野狼disco》
都證明了粵語的魅力
粵語除了是一種語言和情懷
它更像是一種文化
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廣東人成長

屬於廣東人的第一rap:
“生仔未必就係福、
要娶新抱要分屋……”響起時
我們的時光好像
又回到了當年的七點半

屬於廣東人的動畫片
《多啦A夢》、《寵物小精靈》、
《百變小櫻》……
這些承載幾代人回憶的動畫片
見證了我們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粵語也可以很市井
但又能一品其中超脫的大智慧
就像黃子華的棟篤笑般
用無厘頭的白話文
逗得人捧腹大笑,又讓人回味無窮

它也可以很婉約
如同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謠
“月光光,照地堂,
蝦仔你乖乖訓落床……”
一輩人童年的天真與浪漫都表現在此

粵語傳承需要我們

其實還是有人在努力保衛粵語的

韓紅曾經站出來撐粵語

“廣東歌不可以被滅掉的,

因為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 ”

山雞哥陳小春也曾發文

呼籲保衛粵語

當然還有很多家長

一直在堅持教導自己的孩子講粵語

一直以來,對粵語的推廣
也經常容易被誤解成“排斥其他語言”
“強制性文化認同”
“對粵語過於執著”等各種偏激意思

事實上,廣東人對其他語言
抱有開放、包容的樂觀態度
在廣東街頭,雙言雙語是常態
10個人聊天,只要有1個人不會說粵語
其他9個人就會切換到頻道來照顧朋友

在廣州,希望我們仲記得仲知道
爸爸叫老竇,媽媽叫老母

兄弟叫大佬細佬,姐妹叫家姐細妹

家里人叫屋企人

有一種父子,叫兩仔爺

有一種母子,叫兩仔乸

有一種厲害,叫巴閉

有一種囂張,叫招毄(音:積)

有一種把握,叫實食冇黐牙

有一種吊兒郎當,叫唔奲唔宨(音:唔嗲唔吊)

有一種功夫,叫夜粥

有一種一直,叫不嫐

有一種浪費,叫嘥澌

有一種一會兒,叫一陣間

作為廣東人

粵語更需要我們的傳播和教育

更應該撐粵語

更加需要我們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