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廣府奇趣:泮塘五秀*

泮塘位於廣州市西郊,遠在十世紀初是南漢末代帝王劉鋹禦花園“劉王花塢”的舊址一部分。泮溪酒家對面的那一座“文塔”腳(雲津閣),過去還有一塊刻著“劉王花塢”的石碣。在清代,泮塘屬南海縣恩洲保所轄下十八鄉之一,也是十八鄉中最富庶的鄉。據當地老人說這十八鄉系包括:荷溪、三聖、半塘(泮塘)、三洲、彩虹、南岸、澳口、源頭、西場、增埗、西村、黃聖堂、三元里、瑤台、沙湧、棠下、棠溪、佛蛇崗。百年前之“三元里平英團”就有不少是來自這十八鄉的農民。

泮塘原名“半塘”,今之泮塘五約的閘門還保存刻有“半塘”二字的石牌坊,後來又為什麼會把半塘改為“泮塘”呢?一說是“泮”字比較典雅和有吉祥之義的原故。舊時科舉考取生員謂之“入泮”,所以當時的學宮亦稱“泮宮”,但是在何時才改為泮塘?根據現在荔灣湖公園旁恩洲直街的“仁威廟”(建於乾隆年間)楹聯的文中有“龍津連泮水”之句,可見十八世紀時已有“泮塘”之稱了。

泮塘不但因有荔枝灣勝跡而出名,而且以盛產“五秀”而聞名中外。 “五秀”是:蓮藕、荸薺(馬蹄)、菱角(紅菱)、茨菇(慈姑)、茭白(茭白筍;茭筍)等五種水生蔬食。 “五秀”俗稱“五瘦”,意思是這五種水生蔬食都是瘦物。據說前清光緒初,有幾位文人來泮塘看競渡,曾問鄉人:各沼塘所種的是什麼?鄉人以“五瘦”對,那幾位文人談論:喚作“五秀”更為雅緻,從此“五秀”便叫開了。

關於“五秀”的移種原地,有一段傳說,據云“五秀”原是鄰近龜峰西禪寺的寺僧在寺前池塘種植的,號為“五仙果”,作為四時供奉佛前的蔬果品。 (西禪寺舊址,在現金花街興起里西邊,清乾隆時,有一位至善和尚曾到過該寺。)

“五秀”的每個品種具體介紹:

(一)蓮藕

泮塘農家在過去以蓮藕為主產,有較久的歷史,嶺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曾有這樣的敘述:“泮塘是劉王花塢故址,主城西六里,自浮丘以至西場,自龍津橋以至蜆湧,週回廿里,多是池塘,故其名曰半塘。土基肥腴,多膏物,種蓮藕者,十家有九家……。”又有詩云:“採花莫采葉,采葉恐傷藕。……”“蓮白多生花,蓮紅多生子,採白莫採紅,留紅在葉底。”詩中對白蓮和紅蓮的生態作了簡要的辯證。同時說明長藕的是白蓮,所開的花是可以摘取,但不能把葉過早地摘去,否則會妨阻藕的生長;紅蓮是長蓮子的,如果摘去它的花,就長不出蓮蓬結子了。

蓮藕,各地有各地的佳種。所選的品種,主要是需要適應當地的土壤條件。就泮塘而言,以“海南洲”和“絲苗”兩個為主要的品種。此外又有一種名“京塘藕”,是從花縣京塘引種過來的。在過去泮塘原有幾個有名的大藕塘,所種的藕特別肥大而且含澱粉多。泮塘藕的特點是煮熟後呈茶紅色,而別的地方則呈藍色;泮塘的干藕片貯藏後,一年內不會回潮變軟,別的地方的藕片則容易發潮。

蓮藕可稱渾身是寶的水生植物,除藕身和蓮子都是既供食用,又供藥用之外,其餘藕節、蓮子心、蓮蓬、蓮梗、蓮葉等都可供藥用,另外,藕和蓮子還可製中式糖果、藕製成澱粉泮塘特產之一的藕粉與泮塘馬蹄粉齊名,遠銷國外各地。藕粉越舊越好,陳年藕粉用開水沖服可治久痢、腹瀉。據老一輩的人說:以前歸德門(現一德路)附近曾有一家專營泮塘藕粉的小店,售價是根據藕粉所貯年度而定,確是二十年以上的舊粉(甜品),每碗售價高達白銀五元。

廣州市民對藕節和蓮葉,有普遍的應用。每食蓮藕多留回藕節,密封在盛鹽陶器裡,到需時抓一小把來燒粥或者煎水飲,據說可以墜火消炎。當小暑和大暑那一天,多愛用鮮蓮葉、冬瓜和苡米燒湯或煮粥,以消暑氣。茶樓酒家的夏令食品,有用鮮蓮葉包裹的“荷葉飯”,又用乾蓮葉來包裹粽子和燒烤肉食,都別饒香味。

(二)荸薺

荸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府人因它的外形,稱為“馬蹄”。生於池沼或栽培在水田裡。它的塊莖呈橢園球狀,表皮赤褐色,一般在秋冬季生長最多。主要品種有二,一是桂林馬蹄;二是水馬蹄。泮塘所種的以水馬蹄為主,利用生長期短,產量高,含澱粉多,宜於研製馬蹄粉。每當收穫季節,除小部分供應市場作蔬食之外,一部分用作研粉或在冬至後加工為糖馬蹄,作為明春的年宵糖果。

泮塘馬蹄粉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是頗受國外親友歡迎的土特產。四、五十年前,泮塘有幾家專營馬蹄粉的店號,如李權記、李卓記、合棧等,兼營零售和批發,或直接出口外銷港澳、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各地。他們除設有加工場外,還收購附近農民單幹戶的產品。

馬蹄粉以冬至前所曬的為最好,叫“即年的冬前粉”,粉色純白,而且耐藏。隔年粉色稍差,所蒸的馬蹄糕韌度和香味也不及即年粉。馬蹄粉同時是茶樓酒家的主要用料之一,有各式各樣的馬蹄糕,有些作菜餚的粘稠劑。解放前,泮塘的蓮苑和泮溪兩家茶樓的腸粉特別爽薄,就是用一定比量的馬蹄粉加入米漿里而製成的。

(三)紅菱(菱角)

菱角,屬菱科,菱的果實。計有兩種,一是紅菱,又名五月菱;二是大頭菱,又名七月菱。紅菱肉白,脆嫩可口,含澱粉比大頭菱低,主要供蔬食用。泮塘所產的主要是紅菱。大頭菱外殼比紅菱硬,肉色微黃稍實,多用於加工澱粉。

紅菱從定植至初收是一百三十天左右,收穫期6-8月,畝產二千五百斤至三千斤。

(四)茨菇

茨菇俗稱“慈姑”,屬澤瀉科水生宿根植物。泮塘栽種物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品種有“白肉”“藍肉”“沙菇”等。泮塘所產的白肉茨菇,白皮白肉,體積比其他大可與江浙的著名良種“蘇州黃”相媲美,而且耐藏。

茨菇同蓮藕、馬蹄一樣,可供製成中式糖果,作為年宵品。過去所製的茨菇只選其小如桂園(龍眼)的來製成,並以不損壞其蒂苗為上品。但近來很少有這種糖茨菇在市面銷售了。

茨菇主供蔬食,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和碳水化合物,是水生植物中較優良的營養品,也是我國的特產。

(五)茭白

茭白,學名“菰”,菰的嫩根莖,一般叫作“茭筍”,開花後所結的實,叫作“菇米”,均可食。茭白的用途主要供蔬食,葉似蔗莢,多數種在淺水塘沼。栽種時把種苗分為若干小束,分植於塘中各小墩上。在生長過程中要經過多次的培土,使其根莖易於繁殖,到收穫時才選擇肥嫩的逐個摘取。留種的方法是用收穫後所剩下的株根,分種在塘邊或田基邊四周,至明年才分株定植於塘中各小墩上。

泮塘五秀中,供單獨入饌,而且可作時令上菜的,只有茭白一種。它的用途與竹筍大致相同,例如有:蠔油茭筍、蝦子茭筍、豉油王茭筍,魚肉釀茭筍、肉類炒茭筍絲或片等等。因此茶樓酒家尤其是地處泮塘的泮溪酒家,每當茭筍新上市時,便把它作為時令菜譜中的名菜。過去蓮苑曾在店門擺出醒目的廣告牌寫著“新鮮茭筍上市”,並在本市報紙刊登廣告,藉以招徠顧客。

泮塘的“五秀”之所以出色,有其特殊的優越地理條件。泮塘近西邊一帶地方,在很久以前原是海灘,又與人口最密集的西關地區毗連著;而西關一帶的街巷污水都是流經泮塘里的大小河湧而出海。所以基底肥充足,同時還有用不盡的糞溺有機肥源。

在泮塘的池塘,佔可耕地達85%以上,因此水生植物特多,而且生長得特別好。 “五秀”亦因此而得名。但是,自從引進了西洋菜和通菜以後,由於每年可收穫多次,經濟收益比起種“五秀”為多,由是西洋菜和通菜逐漸變為泮塘的主產農作物了。

據說泮塘的仁威廟(供奉北帝)是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宇(還供奉孔子和關羽、有聯曰:“仁敷四海,威振三城”),其規模雖小於附近之陳家祠,然其中有些建築藝術品是陳家祠所沒有的,例如廟門簷下長達十公尺的原件雕花襯板,以及峙立廟前的一對雕龍石柱——華表,由於樓宇的擴建,街道狹窄了,這對石柱現在卻成了阻礙交通的攔路石。如果把它移放於荔灣湖公園的適當地方,既可保存歷史文物,又可使公園增添異彩。當然,仁威廟裡還有不少有保存價值的文物,如數尺高的銅香爐等等。但現在廟裡已變成一間塑料工廠,再經過“十年浩劫”,縱然能存幸的亦多是殘缺不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