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講粵叻——原來呢啲粵語詞彙已經在我們的下一代失傳了

三隻手 (即:扒手、小偷) “扒手”應為掱手。 “掱”只讀扒音,扒手即從別人身上竊取不義之財的小偷,清.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掱手》:“滬人呼翦綹賊曰掱手,猶言扒手也,亦曰癟三碼子。” 由於掱字由三個手字組成,掱字的正音很多人不會讀,於是將掱手說成三隻手,因為一般人只有兩隻手,一眼可以看見,但掱手專門從人身上偷取財物,但又不易被人發覺,好像有第三隻手一樣,所以稱掱手為“三隻手”。 …

粵講粵叻——原來呢啲粵語詞彙已經在我們的下一代失傳了 Read More

粵講粵叻——13個快要失傳的粵語俗語的典故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據民間笑話:從前有個光棍佬很會呃神騙鬼。有一次,他把一個小茶壺塗上泥土冒充古董賣給別人騙了筆錢,回到家裡好不得意。晚飯時,他兒子從外面回家,哼著小曲,得意地說自己弄到一個古董,說完拿出一個小茶壺。光棍佬拿過來一看,真個是哭笑不得。原來這個小茶壺就是自己今天用來騙人的那個。他怒氣沖沖地刮了兒子一巴掌,教訓道:“見便宜莫貪,死仔!”後來,人們用這個笑話勸諭人們不要貪小便宜,以免因小失大。亦有人寫作 “光棍佬教仔,笨qi米製”。 落手打三更——以前有巡邏及報時的職業,名叫“打更佬”。打更佬由初更起,開始打更,此為一更,之後每隔兩小時打一次更。若果打更佬一開工,初更都沒有報,就開始打三更,報錯時間。那一開始就是錯了。此俗語形容一開始就將工作做錯的人。亦有人寫作 “落筆打三更”。 冬瓜豆腐——舊時辦完喪事,例有答謝親友的的素席,其中少不了冬瓜、豆腐等素菜。後來人們就用“冬瓜豆腐”比喻意外的災禍或事故。 …

粵講粵叻——13個快要失傳的粵語俗語的典故 Read More

粵講粵叻——說粵語是鳥語的那些人,其實是井底之蛙!

粵語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這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 在語音方面,粵語保留許多古老發音,例如粵語中“我”和“餓”兩字有舌根鼻音聲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發音)。 在聲調方面,粵語完整保留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語言,對於朗誦及研究中國古詩詞等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作用。粵語包含-p、-t、-k、-n、-m、-ng六種韻尾,沒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捲舌音、兒化、輕聲等現象(這些北方方言特徵都是在中古以後發展形成的,粵語並沒有跟隨北方方言發生這些變化)。 …

粵講粵叻——說粵語是鳥語的那些人,其實是井底之蛙! Read More

粵講粵叻——以識講粵語這門語言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有很多外地朋友都會說,粵語太難學了,有些來了廣州兩三年的朋友還是聽不懂粵語,能聽懂已經算是比較厲害了,會說的就更少,機乎百分之九十九的都不會寫。 這讓土生土長的廣州人很難理解,學粵語,有什麼難的?直到小編系統的總結了一下才發現,學不好粵語真不是你們的錯! 難點1: 字很難,就連常用字都很難 粵語常用字佢、乜、嘅、嬲、系、喺、咁、噉、哋、唔、睇、啲、冧、冇、惗、嘎、咩、嗻、嗟、嚟、叻、哩、咪、梗、抦、啵、畀、嘈、噏、掟、嘞、靚、囖、揾、澌、攞、摞、咦、咗、喔、疴、拗、乸、撩、拎、啖、憇、呃、掂、唓、嘢、瞓 …

粵講粵叻——以識講粵語這門語言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Read More

粵講粵叻——99%的人都不知道的廣東話俗語典故

面左左 兩人情意不合,面不相向,稱為“面左左”。好多人會錯寫為“面阻阻”。 此語出自北魏崔源所擇《十六國春秋》中的一部【南涼錄】二,卷八十九:“示人以弱,計之左也。”南涼(397-414年)是十六國時期河西鮮卑貴族禿髮烏孤建立的政權。而“左”有違反之意,面左左,即面相違反也。 未見官先打三十大阪 相傳古人到官府擊鼓鳴冤,要先打三十大板,才讓你進入衙門跪著見官。此說出自大清律例中的刑律一訴訟之一:“凡軍民詞訟皆須自下而上陳告,若越本管官司輒赴上司稱訟者(即實),亦笞五十。”即是說如果你要入衙門越級告官,即使所告屬實,亦先打五十大板。 …

粵講粵叻——99%的人都不知道的廣東話俗語典故 Read More

老廣穗話——廣州第一家新華書店*

新華書店,誰沒逛過?我想是廣州人,都會入過新華書店。我對新華書店有幾個深刻的印象,一個是文革時毛選四卷合計本袖珍版出版,我在科技書店門口睡了一晚排隊,街上除了不時有宣傳車開過,高音喇叭喊口號外,是一片死寂。另一個印像是初中時經常逃學,跑到北京路科技書店看書,店裡有那種品字型的小凳,供人爬高取書的,我就坐在上面看一晝的書。還有一個印像是文革結束後,很多舊書重新出版,在新華書店外排起一字長龍,簡直見頭不見尾。 北京路從清末民初開始,已是書坊、書局林立,從財廳前到西湖路口,書店多達三四十家,蔚為壯觀,是著名的“書店一條街”。 1945年,由中共主辦的兄弟圖書公司,開設在惠愛東路(今中山四路)。抗日戰爭時期疏散到各地的南方文化人周鋼鳴、黃慶雲、樓棲、胡希明、黃藥眠、陳殘雲等,已陸續回到廣州,兄弟圖書公司成為他們經常聚會的地方。公司招牌請時任廣州市長陳策題寫,以掩人耳目。曹健飛任公司經理,吳仲任副經理。 1946年5、6月間,兄弟圖書公司被政府查封,吳仲等人轉移到了香港。 1949年,香港新民主出版社承擔起在廣州創辦廣州新華書店的任務,出版社在《華商報》刊登招聘啟事,一時應者紛至,十分踴躍。 …

老廣穗話——廣州第一家新華書店* Read More

老廣穗話——老廣為何要死守著粵語?*

中原人在嶺南定居後,他們帶來的文化,便一如水銀瀉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處於弱勢地位的土著語言——古百越語,很快被逐入深山老林、窮崖絕谷之中。客家人有一警句:“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祖宗的語言,是他們在遠離故鄉,不得不掙扎求存於“瘴癘之地”時,仍然抱著廟宮未改,城社尚存的心態,堅守強勢文化優越感的精神支柱,成為維繫一個族群世代相傳的重要紐帶。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位廣東人,在廣東出生,吃廣東米,飲廣東水長大,從小到大你填寫簡歷時,籍貫一欄都是填廣東。但有一天,冷不防有人問你:“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是廣東人呢?”你脫口而出的回答是什麼?因為我在廣東出生?因為我父母是廣東人?還是因為我的戶口在廣東?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在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過一個調查,到底廣東人是根據什麼認定自己是廣東人的?結果,在被訪對像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據鄉音,其次是血緣關係,第三才是地緣關係。也就是說,人們是根據鄉音,從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鄉的。就算你生活在梅州,但不會說客家話,你也不算客家人;就算你的戶籍是潮州,但你不會說潮州話,走到街上也不會有人當你是潮州人。 在廣東人心目中,粵語的位置就是這麼高。其功用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傳遞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 “親不親,故鄉人”。當我們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漂泊時,忽然聽見從茫茫人海中傳來熟悉的鄉音,能不激動得熱淚長流? …

老廣穗話——老廣為何要死守著粵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