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做“幹、闖、鑽”的帶頭人 “全國勞模”方才天*

方才天,1939年生於東南亞一個普通的華僑家庭,幼年跟隨父母回到家鄉。 20世紀40年代初,方才天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曾在廣州市紡織品設計公司就職,後來到“廠老、人老、設備老、產品老”的廣州風帆毛巾廠從事色織佈設計。即使被普遍認為“大材小用”、“專業不對口”,方才天擺正心態,將所有的精力與心血灌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先後設計了650多種花式品種毛巾產品,其中近60個產品獲得國家紡織部和省、市的獎項並遠銷海外。 20世紀80年代,先後獲得了“廣州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設計工作者”稱號。以自己的干勁、闖勁、鑽勁勇當“奮鬥者”、爭做“帶頭人”,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老方回來了!”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了廣州風帆毛巾廠,人們紛紛走出車間、辦公樓,競相向這位赴京參加全國勞動模範表彰大會載譽歸來的方才天握手道賀,擊掌歡迎。對著眾多熟悉的面孔,高級工藝美術師、歸僑方才天卻靦腆地說:“謝謝大家,我要加倍努力,回報大家,報效祖國。”這是發生在1989年的一幕。 方才天,1939年生於東南亞一個普通的華僑家庭。父母為了讓下一代不忘自己是炎黃子孫,便在40年代末把年幼的方才天帶回故里上學。 …

華人故事——做“幹、闖、鑽”的帶頭人 “全國勞模”方才天* Read More

華人故事——“微音”許實的時代強音*

許實(1919-2004),出生於廣東佛山,越南歸僑。 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參加廣東東江抗日游擊縱隊,後曾赴越南參加抗擊法國殖民軍的游擊戰爭,1949年歸國。許實從1944年開始參加新聞工作,先後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新華社、南方日報社、廣東省出版局、羊城晚報社工作。許實以“微音”為筆名,長期為《羊城晚報》的“街談巷議”專欄撰寫時評,以揚清激濁、直言辛辣見稱於時,著有新聞評論集《微音》、《微音續集》以及通訊散文集《微音看人世》、回憶錄《微音憶舊》等。曾被推選為“廣州市十大傑出公僕”和廣州“十大慈善之星”。 1919年,許實出生於廣東佛山。 1941年5月,許實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參加廣東東江抗日游擊縱隊歷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二期青幹班學員、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助理編輯、東江縱隊北江支隊《抗敵報》主編。 從22歲在粵北一家農舍宣誓入黨一刻起,學生哥許實的生活軌跡,就開始與中國的歷史發展軌跡相疊合。許實的可貴和可愛可敬之處在於,他剖析自己時和剖析社會現像一樣犀利。他總是很謙遜地對在白色恐怖之下從事地下工作娓娓道來,但其實在任何人聽去,都驚險萬分。作為一個帶著黨的使命的學生領袖,許實在學校中策動學運以至於被當局開除和特務盯梢,不得不蟄伏於衡陽。為了接上和黨的關係他輾轉於湖廣交界從日寇手中死裡逃生。之後他成為抗日游擊隊員與日寇和頑軍浴血奮戰,然後又帶著黨的指示到越南開展華僑發動工作。又曾到雲南發動民變迎接全國解放。解放後又銜命到越南擔任越共中央華僑委員會領導人和帶兵當獨立小團政委……在戰爭年代,許實可算是亦文亦武輾轉顛沛,但是始終不離的主軸,那就是黨的事業! …

華人故事——“微音”許實的時代強音* Read More

華人故事——“寧可無得,不可無德”的人民建築師佘畯南*

佘畯南(1916-1998),祖籍廣東省潮陽,出生於越南,中共黨員。 194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52年定居廣州,曾任廣州市設計院副院長、廣州市科協副主任等職,畢生努力探索和發展我國南方的建築風格,將傳統的庭園空間組織與國外建築注重使用功能的長處熔於一爐,在建築風格和藝術上不斷創新,形成既有中國南方特色又具現代色彩的建築設計風格。設計的主要作品有:60年代的廣州友誼劇院、70年代的東方賓館新樓、80年代的白天鵝賓館及中國駐西德大使館等,為我國建築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89年被授予“中國建築設計大師”稱號, 1997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佘畯南,1916年出生於越南,祖籍廣東潮陽。 1941年,佘畯南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並留校任教。後在廣州、香港從事執業建築師,興辦林炳賢佘畯南香港建築師事務所。 …

華人故事——“寧可無得,不可無德”的人民建築師佘畯南* Read More

華人故事——“我愛你,中國”原唱 僑界百靈葉佩英*

葉佩英(1935-),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祖籍廣東。 1951年回國,曾在廣州中大附中學習,195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 20世紀60年代,在中南海為毛主席、週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演出領唱《祖國頌》、《黃河怨》,70年代末,為電影《海外赤子》錄製歌曲《我愛你,中國》傳遍神州內外,充分展現華僑華人熱愛祖國的赤誠之心和熾烈之情,至今已在海內外演出逾3000場《我愛你,中國》。 1993年被批准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貢獻津貼。 葉佩英,1935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祖籍廣東。當時,吉隆坡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華人或華僑,他們都是很早就從中國到“南洋四州府”來開發錫礦和種植橡膠的。小佩英長到六歲,開始進入當地的華人學校讀書了。抗日戰爭期間,小佩英雖年幼,但愛國之心滿滿,和全校同學一起省吃儉用參加集體捐獻以支持祖國的抗戰事業。她曾和哥哥、姐姐一起做紙花、絹花到街上去賣,不顧烈日的灼曬,不怕大雨傾盆,走過一條條街巷,走進一家家華人家門,邊走邊唱: …

華人故事——“我愛你,中國”原唱 僑界百靈葉佩英* Read More

華人故事——恪守初心 梅香如故的梅日新*

梅日新(1918-2004),出生於廣東台山的一個華僑家庭。少年赴廣州學習,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此期間加入“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即農工黨前身)。新中國成立後,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把心血傾注到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上,曾任廣州市司法局、民政局副局長,農工黨廣州市委主委,廣州市第四、五、六、七屆政協副主席,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20世紀90年代,年過古稀的梅日新離休後仍在統一戰線崗位上發揮餘熱,傳揚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梅日新曾說:“人類最崇高、最壯麗、最偉大的事業,是共產主義事業。能夠讓自己生命之花,開在這偉大事業之樹上,那真是莫大的幸福!”他正是以自己永不疲倦的戰鬥,來實踐自己的諾言。 1918年7月,梅日新出生於廣東台山一個華僑家庭,自幼父母雙亡,靠年邁的祖母含辛茹苦撫養成人,叔父和幾個兄弟姐妹都在國外。 13歲,他離開家鄉,到廣州就讀於復旦和聖心中學,後來考入廣東國民大學。這期間,他一邊讀書,一邊教書和寫文章以維持生活。在當時急劇動蕩的社會政治環境中,他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交上了不少進步的青年朋友。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廣州青年學生的抗日救亡熱潮也就在“一二·九”運動的影響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引下蓬勃發展起來。 …

華人故事——恪守初心 梅香如故的梅日新* Read More

華人故事—— 求真求實、可敬可愛的科研人 江靜波*

江靜波(1919-2002),國家重點學科動物學學科帶頭人,國際著名寄生蟲學家。早年在福建讀中學,抗戰期間曾赴新加坡從事教育和新聞工作,1941年回國考入協和大學,曾任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原生物係無脊椎動物學教研室及寄生蟲學研究室主任,法國國家自然博物院通訊院士,英國皇家熱帶病和衛生學會會員等國內外職務。江靜波的一生是追求至真至善、追求完美的一生,為我國動物學,尤其是寄生原蟲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江靜波,原名江鼎光,1919年5月出生於福建永定,祖籍台灣。江靜波從小聰穎勤奮,學生時代便有非凡抱負,他曾經寫過一首述志詩勉勵自己:“為憑爐火鑄干將,不試頑石腰里藏;重逢再論平生志,莫笑今朝刺股忙。” 江靜波早年在福建漳州、廈門讀中學,抗戰期間曾赴新加坡從事教育和新聞工作,1941年回國就讀於協和大學.畢業後考入嶺南大學研究院,在陳心陶教授指導下攻讀寄生蟲學並兼任助教,1948年獲碩士學位,成績優秀,被選為斐陶斐勵學會(金鎖匙學會)會員。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江靜波被安排在中山大學生物系任教,後任生物係無脊椎動物教研室主任和寄生蟲學研究室主任。 1965年,江靜波積二十年豐富教學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出版了一部五十萬言的專著《無脊椎動物學》,被許多高等院校相繼採用作為教材,此書後又多次修訂再版,定為全國統一教材,並被推薦作為國際交流教材,收到世界各國動物學專家學者的廣泛好評。 …

華人故事—— 求真求實、可敬可愛的科研人 江靜波* Read More

華人故事—— 文壇的“一棵繁花樹” 秦牧*

秦牧(1919年8月-1992年10月),廣東澄海人,中國著名文學大師,當代作家、傑出散文家。出生於香港,曾隨父母僑居新加坡10年。 1938年到廣州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開始在廣州報刊上發表作品。新中國建立後,曾任《羊城晚報》副總編輯、《作品》雜誌主編、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廣東分會副主席、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等職,他的散文作品風格獨樹一幟,被譽為“散文一絕”,在半個多世紀的文學創作中,他涉及散文、小說、詩歌、兒童文學和文學理論等諸多領域,又被人喻為“一棵繁花樹”。 1919年,秦牧出生於香港。 1922年,隨父母遷居新加坡生活了10年,後因家境破敗,回到故鄉澄海。在鄉間讀完小學後,秦牧升入汕頭市立一中,兩年後轉到香港就讀高中。在汕頭和香港讀書期間,開始大量閱讀社會科學書籍和文學作品,接受進步思想。抗日戰爭時期,他在香港華僑中學念高中三年級,遂中止學業。 1938年春,秦牧到廣州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輾轉於粵桂兩省,開始在廣州報刊上發表作品。 …

華人故事—— 文壇的“一棵繁花樹” 秦牧* Read More

華人故事——廣州市首位榮譽市民 許志儉*

許志儉(1922-2006),出生於上海浦東,曾投身空軍和航海事業,在抗戰中曾受盟軍司令部的嘉獎,1953年考入美國加州大學攻讀畜牧學,被稱為“雞博士”。 1977年主動回國,志願服務中國發展現代化養雞業。 1978年,受邀在廣州參與籌辦我國第一個現代化養雞場,從養雞技術、雞種選購、雛雞進口等各項工作,許志儉親歷親為,克服重重困難,終在1979年順利竣工並投入生產,從而推動了中國養雞業從傳統散養方式向大型機械化轉變。由於對廣州養雞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79年,許志儉被決定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許志儉,1922年出生於上海浦東。先後投身空軍和航海事業,在抗戰中曾受盟軍司令部的嘉獎。 1953年考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農學院,攻讀畜牧學,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他長期從事養雞業,學識淵博,被稱為“雞博士”。 …

華人故事——廣州市首位榮譽市民 許志儉* Read More

華人故事——家國天下 華僑榮光 何賢*

何賢(1908—1983),廣東番禺人,澳門特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之父,少年在廣州讀書、做工。抗日戰爭爆發後,曾赴香港經商,1941年轉赴澳門定居,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澳門立法會副主席、暨南大學校董會副董事長等職,是澳門成功的實業家,鞠躬盡瘁的社會活動家,樂善好施、胸懷坦蕩的慈善家,無私無畏的愛國者。 2006年12月6日,為表彰何賢一生為國家的建設、民族的振興、澳門的穩定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將國際編號為5045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何賢星”。 立足澳門 何賢,廣東番禺人,少時家境清貧,只讀了三年私塾,13歲就到廣州沙基一間油糧店做小工,兩年後轉到順德陳村“福源號”當掌櫃,料理油糧生意。不久,又回到廣州西榮巷設“鴻記”從事外幣、黃金的報價工作。 19歲時與朋友合作在下九路開設匯隆銀號。 …

華人故事——家國天下 華僑榮光 何賢* Read More

華人故事—— “南國風格”的開拓者 時代精神的立傳人陳殘雲*

陳殘雲(1914-2002),廣東廣州人,1935年考入廣州大學,開始文學創作,1938年出版詩集《鐵蹄下的歌手》。抗戰期間,他創作了大量抗戰詩文,揭露日寇暴行,激勵民眾抗爭。 1941年起輾轉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回國後在廣西積極參與抗敵救亡活動,1945年夏正式入黨。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文藝生活》編輯,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常委等職,出版著作23部、300多萬字,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香飄四季》、《熱帶驚濤錄》,電影劇本《珠江淚》、《羊城暗哨》,詩集《黎明散曲》等。陳殘雲是與時俱進的珠江文化的傑出代表,他所創造的平凡淳樸、朝氣蓬勃、積極熱情、真實生動的人物形象跨越時空的長河,依然餘韻裊裊,經久不散。 1914年,陳殘雲出生於廣州郊區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三位兄長都在馬來西亞當汽車司機,而他從小就在農村種地。後來在村里新辦的小學就讀,這期間他學習了很多歷史故事。稍年長些,在哥哥的資助下他到廣州讀了一年半中學,後又到香港當店員。他閱讀了茅盾的《野薔薇》、巴金的《滅亡》、蔣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受到這些文藝作品的影響,他愛上了新文藝。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青年受左翼新文學作品影響,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聯,陳殘雲也不例外。他於1935年考入廣州大學文學係後,廣泛結識進步師友,參加進步的詩歌活動,參與主辦《廣州詩壇》(後改名為《中國詩壇》),後又辦了詩刊《詩場》 。 …

華人故事—— “南國風格”的開拓者 時代精神的立傳人陳殘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