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30年志不移 “做中國人的質譜儀”的周振*

周振1969年出生於福建,中共黨員,廣州禾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南大學質譜儀器與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廣州市僑聯委員,廣州新僑聯誼會副會長。在廈門大學科儀系畢業後,1996年周振赴德國吉森大學深造攻讀應用物理學博士。 2004年,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回國。他選擇廣州,帶領團隊艱苦創業,開發了全球技術先進“PM2.5在線源解析質譜系統”,助力國家打贏“藍天保衛戰”;開發“大氣污染防控綜合服務管控體系”,服務於全國200多個城市。參與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科學儀器重大專項、廣東省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等科研經費近億元;授權發明專利約30項、發表科技論文140餘篇,現任第十三屆廣州政協委員,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帶頭人。 2019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1969年,周振出生於福建寧德一個普通家庭,對做質譜儀器的最早夢想,始於他的大學時代。 1990年,當周振還是廈門大學科儀系一名三年級的學生,他第一次接觸到一台價值百萬元的質譜儀器後,就暗下決心,要攻下質譜儀器這一“科技堡壘”。 …

華人故事——30年志不移 “做中國人的質譜儀”的周振* Read More

華人故事——海歸赤子孫峻嶺 矢志追尋“中國橋樑夢”*

孫峻嶺1963年出生於河南,美籍華人,著名橋樑專家,中國僑商會科創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僑聯特聘專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UCSD)終身董事,廣州新僑聯誼會執行會長。 1979年孫峻嶺考入西南交通大學,1983年就讀於鐵道科學院,師從橋樑專家茅以升、程慶國,1988年赴美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工程學院學習,並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留美繼續工作,所主持參與的工程項目三次獲得ENR 年度工程大獎,四次獲得中國詹天佑獎,但他始終心系祖國。 2003年終於得到機會歸國效力,2005年紮根廣州創辦“瀚陽國際”。回國以後,孫峻嶺參與設計建設了港珠澳大橋、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複線橋、菜園壩長江大橋等重大橋樑項目,為中國橋樑行業引入橋樑工業化3.0技術與完整性橋樑設計技術,主編行業標準填補國內空白。孫峻嶺以僑為橋,作為國務院僑辦評定的“重點華僑華人創業團隊”,致力於促進國際交流和中外經濟技術合作,同時積極投身科教公益,重視社會奉獻。 2016年獲“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團隊獎,2018年被評為“廣州創新英雄”。 …

華人故事——海歸赤子孫峻嶺 矢志追尋“中國橋樑夢”* Read More

華人故事——杨振宁真实身份终于曝光,让世人感到后怕

對比霍金,我們的確欠楊振寧一個道歉。 霍金去世了,有人說:這是全人類的損失。 確實,霍金21歲患漸凍症全身癱瘓,卻仍然能夠在理論物理學中取得非凡成就!平常人若是遭此不幸,估計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更不要說成長為一名傑出的物理科學家了。 濕疹、皮炎有救了!抹一抹,10秒止癢,3天去濕疹,安全無刺激!作為全球最暢銷的物理科普書籍作者,西方媒體對霍金的宣傳和重視,也是霍金家喻戶曉的重要原因。 但是,西方媒體怎麼評價自己的科學家,那是人家自己的事,我們管不著。但是作為中國人,不假思索地跟著西方媒體的尾巴炒作,甚至越過西方媒體直接給霍金封神的做法,是有失公允的。 …

華人故事——杨振宁真实身份终于曝光,让世人感到后怕 Read More

華人故事——“安”得廣廈千萬間 “抗震院士”周福霖*

周福霖,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新僑聯誼會會長。 1939年出生於廣東一個華僑家庭,1980年赴加拿大留學,學成後毅然選擇歸國,立志於為中國造“不倒屋”。回國後,周福霖帶領團隊參與了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等多項重要工程,完成了世界最長隔震跨海橋——港珠澳大橋、中國最高智能控制電視塔——廣州塔等的隔震設計,先後榮獲14個“中華之最”,為我國結構隔震減震控制技術體系的建立、應用與發展做出了奠基性、開拓性貢獻,被譽為現代“張衡”。曾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建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首屆“南粵創新獎”,是“建設部勞動模範”、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廣東省優秀教師。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周福霖院士以他57年的抗震人生為祖國敬業奉獻,光榮入選“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1939年,周福霖出生於廣東汕頭一個華僑知識分子家庭。 1958年,他考取了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當時父母和幾位兄弟姐妹都在國外,父母原本打算給他辦理出國手續,但周福霖堅持留在國內學習。 大學畢業後,周福霖被分配到機械工業部第四設計研究院,承擔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設計與研究工作,負責多個重點工程項目的設計。周福霖曾因為時代原因,由於出身而有過一段坐“冷板凳”的日子,但他沒有動搖理想信念,他利用這段學習時間好好鑽研實踐中碰到的難題,解決了好幾個重大技術問題,並因此被調任到技術研究室,成為研究室的主要成員之一。周福霖回憶起這段經歷時,曾說“一個人受到打擊和挫折的時候,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繼續勇敢前進。” …

華人故事——“安”得廣廈千萬間 “抗震院士”周福霖* Read More

華人故事—— 薪火相傳 容家三代*

容家祖籍廣東,第一代容寶琛(1917-2000)親歷二戰,以愛國報國為己任,曾被派往印度出任外交官;第二代容志行、容堅行先後於1948年、1951年在海外出生,幼年回國,都曾在廣州體校學習,兩兄弟先後進入國家足球隊和圍棋隊,成為國腳和國手,為推動中國體育與文化交流事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第三代容一思(1981年出生)曾在廣州華附讀書,受家庭教育和影響,澳大利亞留學歸國後,積極投身祖國建設,搭建文化傳播發展橋樑,現任東湖棋院董事長、粵港澳經濟貿易促進會副會長、廣州市僑聯委員等職。容家三代薪火相傳,初心不改,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祖國,在不同的領域為和平事業的發展接力貢獻巨大能量。 容寶琛是一名愛國者、外交官,曾參加二戰,後來被派往印度新德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大使館工作。 1951年,容寶琛獨自前往孟買,籌建中國總領館,隨後他與家人在印度團聚,在此定居,為中國的外交工作貢獻了他的青春熱血。 在海外,容志行、容堅行相繼出生,帶著父母“做人要志在必行”的殷切期盼,20世紀50年代,兄弟倆回到祖國。 1958年的一個仲夏夜,廣州寶崗球場附近一條名為“牛奶廠街”的盡頭,一場街頭足球賽激戰正酣,其中一個黑瘦的男孩吸引了一群觀戰者的目光:他的盤球、過人動作連貫,表現搶眼,球一到他腳下,對方三、四個人來搶就是搶不走。他的速度不是很快,卻很會掌握時機:明明要對腳,他卻輕輕一墊;被兩人夾擊,他會180度突然轉體,異常靈活。容志行的球技在“牛奶廠街”獨樹一幟,也驚動了寶崗業餘體校的足球教練。 …

華人故事—— 薪火相傳 容家三代* Read More

華人故事——赤子之心 敢為天下先 愛國愛港的霍氏家族*

霍英東(1923年—2006年),祖籍廣東番禺,出生於香港,傑出的社會活動家,著名的愛國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長等職,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風雨飄搖的革命烽火年代,他一生秉承“愛國愛港”精神,在春風吹動的改革浪潮中,他敢闖敢干、銳意進取,助力國家騰飛。他帶領子孫後代堅定地跟隨中國共產黨砥礪前行,以赤子之心、敢為天下先,肩負產業報國、實業強國重任,為實現國強民富作出更大貢獻。 Image1923年5月10日,霍英東出生於香港一戶水上人家,祖籍廣州番禺。小時候,霍英東讀書十分勤奮,193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了皇仁書院。 戰後,香港社會、經濟千瘡百孔,如同一個爛攤子,底層民眾的生活,更是艱難竭蹙。為了養家糊口,霍英東做過許多工作,在雜貨舖當夥記,參加過剩餘物資拍賣,後來又出海打撈海人草,所冒風險一次比一次大,到後來幾乎都是賭身家性命的了。 1953年,香港地產市道大旺,霍英東看好地產業的前景,註冊成立了霍興業堂置業有限公司。不久又成立了一家立信置業公司,專門從事建造與買賣樓宇。當時香港買賣樓宇,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樓的,動輒十萬八萬現金,一般草根階層,根本連門坎都進不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霍英東想出了一個“賣樓花”的辦法,即買樓者第一期先交總樓價50%的訂金,第二期落妥二樓樓面交10%,然後按進度分期交付樓款。最後一期的餘款10%,領入夥紙時清繳。這個改變很受歡迎,開售之日,門口排起隊來,在當時來說,是前所未見的現象。 1954年,霍英東的立信置業公司已興建了170幢樓房。 …

華人故事——赤子之心 敢為天下先 愛國愛港的霍氏家族* Read More

華人故事——丘成桐的“數學強國夢”*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美籍華人,哈佛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菲爾茲獎、克拉福德獎、沃爾夫獎等國際數學獎項,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最著名的國際數學大師之一。 1979年,丘成桐受邀回祖籍國講學,他以推動中國數學的發展、推廣普及科學為己任,致力於人才培養和學術傳播,發起和促進了多項獎項賽事和大會,建立了包括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等人才發掘培養和華南理工大學聯合研發中心等科研交流平台。 2012年,丘成桐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2020年獲得“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稱號。 1949年,丘成桐出生在廣東汕頭,戰亂中隨家人南遷香港。他年少喪父,母親帶著子女艱難求生,丘成桐15歲替人補習數學補貼家用,立志要在學術界闖出名堂。他寫道,數學的一大神奇之處,就在於“不需要什麼成本,也能在數學的天地大展拳腳”。 中學時丘成桐入讀培正中學,第一次接觸到簡潔優雅的幾何定理,“幾何的美麗使我讚歎”,自此,熱愛數學的熊熊烈火開始在他心底埋下火種。而在香港中文大學數學係就讀期間,大學的數學更使丘成桐大開眼界,他對數學越學越興奮,成績也十分優異,只讀了三年,就學完了數學系的全部課程。 …

華人故事——丘成桐的“數學強國夢”* Read More

華人故事——赤子情 羽球魂傅漢洵*

傅漢洵,1941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祖籍廣東潮陽。 1960年回國後,加入廣東省羽毛球隊,曾兩次獲得全國羽毛球雙打冠軍。 1971年進入教練員生涯,自此耕耘於廣州羽壇,培養出了吳迪西、關渭貞、勞玉晶、林燕芬、張潔雯、謝杏芳等6位羽毛球世界冠軍,對填補六七十年代我國羽毛球事業的空白和培養八九十年代優秀的羽毛球後備人才做出了突出貢獻。曾任廣州市羽毛球隊總教練、廣州市僑聯副主席、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等職,是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獲得廣東省、廣州市勞動模範稱號,國際羽毛球聯合會授予其“對羽毛球運動作出突出貢獻”獎。 上世紀50年代,傅漢洵的父親傅高賓是印尼蘇北省先達市的華人僑領,也是當地的羽協副主席。 1958年,印尼羽毛球男隊奪得湯姆斯盃冠軍後非常風光,在當時掀起一股羽毛球熱潮。時任印尼羽毛球協會主席的蘇迪曼先生未雨綢繆,大範圍內舉行青少年羽毛球比賽,開始尋找新鮮血液。 …

華人故事——赤子情 羽球魂傅漢洵* Read More

華人故事—— 百歲舞者 一代宗師梁倫*

梁倫,泰國歸僑,1921年出生於廣東,中國新舞蹈史上的著名舞蹈編導家,舞蹈教育家和理論家。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參加過洪流抗戰劇團等進步團體,在戰火中利用戲劇、舞蹈來鼓舞抗戰熱情。 1946年至1948年,隨中國歌舞劇藝社赴海外巡迴演出,曾在泰國籌建舞蹈研究會,在新加坡舉辦中國舞蹈訓練班,為僑胞培養了一批舞蹈人才。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南歌舞團團長、廣東省歌舞團團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等職。百歲舞者梁倫在半個世紀的創作演出活動中,努力開拓新舞蹈藝術,刻苦鑽研舞蹈理論,在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舞劇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曾獲首屆“廣東省文藝終身成就獎” “中國舞蹈藝術終身成就獎”等。 2011年,廣東省文聯、省舞協為梁倫頒授了“廣東舞蹈一代宗師”榮譽稱號。 梁倫,別名梁漢倫,原籍廣東高要縣,生於1921年。 …

華人故事—— 百歲舞者 一代宗師梁倫* Read More

華人故事——為時代“鑄魂”的“開荒牛”潘鶴*

潘鶴(1925-2020),別名潘思偉,出生於廣州,少年來往於港澳、廣州生活學習,後考入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曾任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是當代中國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傑出貢獻的人民藝術家、美術教育家。在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潘鶴致力於雕塑藝術、美術教育事業,代表作有《艱苦歲月》《開荒牛》《珠海漁女》《廣州解放》紀念碑等,創作了100多座大型戶外雕塑,分佈在國內外68個城市。曾被評為“廣東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雕塑工作者”,2009年獲文化部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2011年入選首批中國國家畫院院士。 潘鶴,別名潘思偉,1925年出生於廣州,自幼立志做大藝術家。 8歲伊始,便隨家人往來於港澳和廣州生活的潘鶴,一直酷愛創作水彩畫、油畫,17、18歲便在廣州和澳門初露鋒芒。後師從黃少強,少年懷才春風得意,逐漸被圈內傳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那時身居香港的潘鶴已經24歲,正處於男兒志在四方的“人生十字路口”,他看到了祖國的希望。在先進思潮的影響下,潘鶴決定以“獻身於革命”為理想來求得精神上的寄託。在其舅父楊章甫的指引下,潘鶴放棄了出國深造藝術的留學打算,憑著過硬的專業成績考上了當時的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 在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三個月的集中學習後,曾被派往廣東邊境參加農村工作,經歷過“虎口奪糧”、躲避敵人偷襲、斗地主、抓土匪這等危機重重的遭遇,最終勝利完成各項任務。種種驚險和艱難磨練最能啟智開慧,積累人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堅持目標的韌性,為他日後的藝術創作開拓了更廣闊的思路,積累下身為一位人民藝術家深入實際、接近群眾、感悟生活的珍貴的體驗。 …

華人故事——為時代“鑄魂”的“開荒牛”潘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