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赤子情 羽球魂傅漢洵*

傅漢洵,1941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祖籍廣東潮陽。 1960年回國後,加入廣東省羽毛球隊,曾兩次獲得全國羽毛球雙打冠軍。 1971年進入教練員生涯,自此耕耘於廣州羽壇,培養出了吳迪西、關渭貞、勞玉晶、林燕芬、張潔雯、謝杏芳等6位羽毛球世界冠軍,對填補六七十年代我國羽毛球事業的空白和培養八九十年代優秀的羽毛球後備人才做出了突出貢獻。曾任廣州市羽毛球隊總教練、廣州市僑聯副主席、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等職,是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獲得廣東省、廣州市勞動模範稱號,國際羽毛球聯合會授予其“對羽毛球運動作出突出貢獻”獎。

上世紀50年代,傅漢洵的父親傅高賓是印尼蘇北省先達市的華人僑領,也是當地的羽協副主席。 1958年,印尼羽毛球男隊奪得湯姆斯盃冠軍後非常風光,在當時掀起一股羽毛球熱潮。時任印尼羽毛球協會主席的蘇迪曼先生未雨綢繆,大範圍內舉行青少年羽毛球比賽,開始尋找新鮮血液。

那次蘇北省的比賽,17歲的傅漢洵奪得了男子單打亞軍,引起了蘇迪曼的注意。他很直接地找到傅漢洵的父親,表示希望召其入選印尼隊。然而,傅高賓卻有不同想法:如果我的兒子真有打球的天賦,也應該是為祖國去爭榮譽。 1960年1月,傅高賓毅然決定送傅漢洵回國。傅漢洵怀揣滿腔熱情,在海上漂泊了十幾天之後,終於在羅湖口岸登陸。

傅漢洵抱著夢想留在廣州,被安排到石牌華僑補習學校,當時國內正處困難時期,許多體育項目已經被削減,生活條件也較差,傅漢洵憑著一腔愛國熱情,在華僑補校堅持了下來。直到1960年5月,傅漢洵才正式加入了省羽毛球隊。

雖然體育隊伍的待遇要比普通老百姓好,可作為專業運動員,傅漢洵和隊友們也經常過“餓肚子”的日子。可即便是這樣,傅漢洵和隊友們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夢想——就是站在世界冠軍的領獎台上。

傅漢洵(右一)運動員時期照片

1961年,當時的國家體委主任賀龍元帥提出三年實現羽毛球達到世界水平。然而,在當時而言,出國的機會幾乎是不可能的,更加不用說出國參加比賽了。傅漢洵和隊友們勤學苦練,卻始終沒有一個能夠站上國際羽壇的機會。一直到1963年,這個機會終於來了。國家將當時的羽毛球強國印尼、丹麥隊請來中國打友誼賽。傅漢洵所在的中國隊不僅把世界冠軍印尼隊打得一塌糊塗,還讓丹麥隊也“俯首稱臣”。

1970年,傅漢洵意外發現自己的腰椎有問題,醫生表示,由於腰椎壓迫神經,他不能再繼續當羽毛球運動員了。這一紙診斷就像個晴天霹靂,把他的生活劈成了兩半。 “很多人不停地過來給我做工作,我的妻子也總是勸慰我。”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調適,他才最終想明白,自己當不了運動員,可以當教練,“讓我的弟子為國爭光。”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廣州市羽毛球隊正式成立。傅漢洵攜夫人曾秀英開啟了30多年耕耘廣州羽毛球隊的教練生涯,跟隨羽毛球運動的發展見證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改革開放後,我國大力恢復發展羽毛球事業。 1978年,受國家體委委派,傅漢洵赴澳大利亞開展教學交流活動,作為專家指導澳大利亞的羽毛球訓練。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羽毛球運動的國際交流也日漸頻繁。 1983年,國家體委委派傅漢洵作為羽毛球專家到新加坡指導。當時,新加坡隊的前幾任教練都是歐洲人和印尼人,但比賽成績一直不理想。為了備戰第十二屆東南亞運動會,新加坡羽協幾經爭論,決定從中國邀請專家。

傅漢洵任教時照片

到達新加坡後,傅漢洵一方面加強與新加坡羽協官員、運動員的溝通談心,幫助他們樹立了信心和奮鬥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加強體能訓練、增加訓練強度、提高移動速度等,對新加坡隊的傳統訓練方式進行改革,使他們的競技狀態有了大幅度提升。在第十二屆東南亞運動會上,新加坡隊運動員黃循傑成功擊敗了印尼名將洪宗宗,一舉奪得東南亞運動會羽毛球男單冠軍。在任期結束即將回國之際,新加坡羽協曾給出優厚的條件,希望傅漢洵能留任新加坡隊,但被傅漢洵婉言謝絕了。

回國後,傅漢洵全身心投入羽球教育,在廣州中心體校羽毛球班,一手培養出了5位羽毛球世界冠軍,吳迪西、關渭貞、勞玉晶、林燕芬、張潔雯,一度刷寫了新中國當時近乎空白的羽毛球歷史。 2005年,謝杏芳在美國世錦賽上奪冠后,經他培養出來的廣東籍羽毛球世界冠軍已達到了空前的6個。

1985年,傅漢洵夫婦與愛徒吳迪西、關渭貞、勞玉晶獲得尤伯杯后的合影

“我沒有實現的夢,學生幫我實現了。”傅漢洵說。

從運動員到教練員,從為國爭光到桃李滿天下,傅指導的奮鬥史可謂是廣東羽壇歷史發展的縮影。六十年的堅守羽壇,六十年的奉獻羽壇,六十年的崢嶸歲月,六位世界冠軍弟子,傅漢洵用青春奉獻書寫自己的赤子情、羽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