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鄉情——最夠姜嘅廣東人,點樣食姜?

這幾天龍舟水發威,不少自己友早上出門,都發現自己到了水上世界。 這種時候,廣州最不缺的是「江景房」。 撞正這種橫風橫雨的日子,人總感覺濕濕冷冷。 如果可以飲一碗姜湯,先是覺得口裡火辣,過了一陣,全身都暖起來,寒氣即時驅走。 除了在水裡直接煮成姜湯,廣東人對姜的處理還有很多種方法。 有時候,一塊姜要經歷過上刀山、下油鍋的九九八十一關才夠資格擺上餐桌。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味蕾上的鄉情——最夠姜嘅廣東人,點樣食姜?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腸粉 廣東人早餐要吃 夜宵也要吃

阿球有一位北方朋友,因意外吃過腸粉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廣東,作為新生活的承載地,可見腸粉散發的魅力之強大。 但不少北方人聽到“腸粉”這個詞,第一時間就以為豬大腸之類的內臟。 其實它有一個很霸氣的曾用名——”龍龕糍“。 乾隆有一次下江南,受到吃貨紀曉嵐的蠱惑,興致勃勃地跑到廣東吃“龍龕糍”,吃完後乾隆讚歎不已,說:此物不算是糍吧,倒有點像豬腸子,就改名叫”腸粉“吧! 皇帝金口既開,這貨立刻從”Tracy“變成”翠花“。 …

味蕾上的鄉情——腸粉 廣東人早餐要吃 夜宵也要吃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亞洲“大咖”齊聚羊城共赴美食之約*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配套活動,主題為“共享亞洲美食文化、推進文明交流互鑑”的廣州亞洲美食節,於5月16日至23日舉行。 5月16日下午,廣州亞洲美食節在廣州花園酒店開幕。開幕儀式後的全體大會上,6位嘉賓受邀發表主旨演講,圍繞美食與科技創新、餐桌禮儀、美食與文商旅結合等多個話題進行分享。 以“廣味”打動人心:“食在廣州”走向數字化 “廣州的廣式飲茶,如果你每天只吃一樣的話,你要花一年以上的時間才吃得完。”從新加坡來廣州工作的李德纮分享道,“食在廣州”真正的含義不只體現在飲食方面,而是在廣州本身豐富的文化底蘊上。 他認為,廣州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其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可以開放包容地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隨著廣州的對外開放,舌尖上的文化成為廣州與世界各地交流互通的重要符號,廣州是用美食與世界對話。 …

味蕾上的鄉情——亞洲“大咖”齊聚羊城共赴美食之約*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罵人都用“叉燒” 廣東人是有多愛它

“生舊叉燒都好過生你”(舊指塊),是阿球聽的最可愛的媽媽訓斥用語。 叉燒有多惹人愛?你看,在廣東除了早中晚餐甜點,除了遊戲歌謠,就連罵人,都能見到叉燒的踪影。 “每一塊叉燒的肉汁被封在纖維里面,有如江河匯聚,裡面的筋絡被內功震斷,入口極之松化。” 叉燒有多好吃?星爺在電影《食神》裡給過最細緻的答案。 論肉的美味做法,阿球私心地認為叉燒必須排進TOP3。 …

味蕾上的鄉情——罵人都用“叉燒” 廣東人是有多愛它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廣東點心“四大天王”C位出道*

“食在廣州”的金字招牌持續綻放光彩,有賴於一批批傑出的粵菜大師。他們用匠心、巧思滿足食客的味蕾,也溫暖著食客的心。他們的技藝守正出奇、蜚聲國際;在他們身上,可領悟到粵菜追求自然之味的初心,亦可看到粵菜不斷突破創新的縮影。如今,不少老一輩高手仍活躍在廣州餐飲界一線,他們是廣府美食文化的“活化石”。從今天起,《廣州日報》推出“粵菜大師傳奇”系列報導,向引領粵菜文化潮流的匠人致敬,傳承匠心精神。 廣州的早茶點心馳名中外 乾蒸蝦餃燒麥腸粉叉燒包 鳳爪蛋撻金錢肚牛肉丸 馬拉糕糯米雞蒸排骨奶黃包 …

味蕾上的鄉情——廣東點心“四大天王”C位出道*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你只知道廣州的早茶 卻不懂它的宵夜

我有一個廣州的朋友,我總願意聽他講吃的。 老廣真是天生的美食哲學家,也總對吃食有萬般的熱情。他總是能向你說清楚,為什麼這樣東西好吃,這隻雞靚在哪裡,叉燒酥皮有多甘香……一會講下來,好像已經痛快地吃過一頓飯。 但我最愛聽他的講的,不是讓人心心念的早茶。 我非常喜歡聽他講廣州的宵夜。 夜宵在廣州叫宵夜,他們覺得”夜” …

味蕾上的鄉情——你只知道廣州的早茶 卻不懂它的宵夜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梅州白渡鎮牛肉乾製作過程全揭秘 這味道已傳承200年

在梅州地區,有這樣一道美食,在上世紀80年代梅城各大茶座的茶桌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遊子們遠行離家前,一定要細心打包一些,裝進行囊;遠居海外的梅州人將它作為送禮佳品,贈送給親朋好友;在梅州本地人的酒席上,它也常常被作為冷盤供客人品嚐……對於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梅城人來說,它的味道都再熟悉不過。 它便是產自梅縣區白渡鎮的特色美食:牛肉乾。 在不少白渡人的味蕾記憶中,白渡牛肉乾的味道,便是家鄉的味道。一塊小小的牛肉乾體現了客家人對美食的理解和智慧,深受廣大客家人的喜愛。那麼,這樣一道美味的製作工序有哪些?背後又有哪些故事? 關鍵詞1 起源 …

味蕾上的鄉情——梅州白渡鎮牛肉乾製作過程全揭秘 這味道已傳承200年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牛雜滾一滾,神仙都企唔穩”,阿婆牛雜每人限兩碗

廣州有句老話,“牛雜滾一滾,神仙都企唔穩(站不穩)”。而吃過芳村阿婆牛雜的人,都紛紛表示:“比神仙還快活!”但阿婆牛雜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得到,阿婆年事已高,從以前的每天出檔,漸漸變成隔天出檔,後來又減少為一周兩次,一個月一次,三個月一次……2019年春節過後,阿婆就再也沒有在陸居路出現過。 有人說她生病了,有人說是因為陸居路要拆了,正在圍蔽改造。 4月7日,沉寂已久的阿婆重新出現在芳村花蕾路,粉絲們慕名而來,在這裡排起了長龍。重新出山立刻成網紅,芳村阿婆牛雜值得你馬上去“幫襯”。 開檔30年陪伴一代廣州人成長 熟悉阿婆的人都親切地叫她“桂珍”,“桂珍”退休前在一家百貨公司做售貨員。退休之後,阿婆才開始做牛雜。樓上鄰居是她的領路人,“她是我師傅,也是我的貴人”。阿婆好學​​又勤奮,並不斷加以改進:每天早上4點起床,5點去市場裡挑最新鮮的牛雜,回家清洗,慢慢烹煮;她還買花生米,自己挑、炒、榨油。 …

味蕾上的鄉情——“牛雜滾一滾,神仙都企唔穩”,阿婆牛雜每人限兩碗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廣東人,一年吃800000000隻雞

對於無雞不歡的阿球來說,吃過這麼地方的雞,還是覺得廣東的最好吃。 白切雞 啫啫雞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因為太過於想念白切雞,在長三角某餐廳菜單上看到後興奮地點了一份,咬了一口便默默放下了筷子…… 如果“吃雞”有遊戲,廣東一定是裡面的戰神。 …

味蕾上的鄉情——廣東人,一年吃800000000隻雞 Read More

味蕾上的鄉情——廣式燒臘 天下第一

       說起“食在廣州”,當然不能不說廣式燒臘。燒臘在粵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廣州人講究“秋風起,食臘味”,秋涼時用來臘味來焗煲仔飯,味道一流。所謂廣式燒臘,一般分為燒味類、滷味類、臘味類三種。燒味和滷味是一種烹飪肉類的製作方式,而臘味則是指醃製、薰制、風乾肉類的方法。燒味類有燒乳豬、燒鵝、燒乳鴿、燒梅叉、燒排骨、燒雞等二三十個品種。        有人說,民國時數得上的臘味店,大部分開在西關地區,如槳欄路的信豐、奇友,十八甫的佳棧、巧然,上九路的悅來,下九路的皇上皇,龍津東路的亞洲、球記,第十甫的長洲、廣州,十三行的參如、有參棧,長壽東路的晏行棧,寶華路的大元棧、參棧、奇有等。做臘味的師傅,以中山大黃圃人氏居多。       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著名的皇上皇臘味店總店在下九路,原名“東昌皇上皇臘味店”,最初它就不是在西關,而是在海珠南路。抗戰時期,海珠南路有一家臘味店叫“八佰載太上皇”,生意十分興旺,而皇上皇臘味店的總店就在它的旁邊,兩家店的老闆都姓謝,太上皇是謝柏,皇上皇是謝全。從店名可以嗅出兩謝相爭,針鋒相對的火藥味,他們是不是兄弟?他們誰輸誰贏?成了街坊們在茶樓裡津津樂道的談資。 …

味蕾上的鄉情——廣式燒臘 天下第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