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新婚燕爾”出自“棄婦”之口? “燕爾”是什麼意思?

“成語”在中國的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比例,它是先輩留給後世的一筆偉大財富。不同成語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有諷刺的、有讚美的、有祝賀的、有侮辱的,總之咱們中國的成語,也是一門非常精深的學問。 由於文化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會習慣性運用成語來表達情緒,並且在不同的場景,會說不同的成語,以示安撫或恭賀,比如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說“恭喜發財”,有親人去世的時候,親朋好友會說“節哀順變”。同樣在結婚的時候,一般的祝語會說“新婚燕爾”,這個成語很多人都知道,“新婚”很好理解,那你知道“燕爾”是什麼意思嗎? 其實最開始並非是“新婚燕爾”,而是“宴爾新婚”,“宴”也不是“燕子”的“燕”,所表達的意思呢,也恰恰相反。這句話出自《詩經》,“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此話出自一名“棄婦”之口,歌唱著自己不幸的婚姻和命運,主要意思是說,當初我與君過著潦倒困苦的日子,我從來沒有想過離開,經過我們兩個人的努力,日子漸漸好轉,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好日子來了,你卻把我狠心休棄,迎娶了別的女人進門。我與你同苦,你卻不能與我同甘,把我攆出家門,只能在門口看著你們歡天喜地的成親,好得跟親兄弟一樣,實乃低劣惡俗的負心之人。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有錢之後就變壞的男人,用現在的網絡詞來說就是“渣男”、“負心漢”。因此,《詩經》裡吟誦的“宴爾新婚”是指前夫與新歡開心歡樂的樣子,與棄婦被休流落街頭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一個可憐女子含淚控訴的哀怨之情,並非是美好的祝愿。這裡面的“宴”是指“婚宴”,“爾”是指你們,意思是說你們大擺婚宴的樣子。 …

中國傳統文化——“新婚燕爾”出自“棄婦”之口? “燕爾”是什麼意思?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古代男女偷情,為何要自帶“枕頭”?

引言:枕頭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不同的人在睡覺時,為了能讓自己的脖子舒服會使用不同材質的枕頭,而枕頭在古代卻不僅僅是用來睡覺,這其中還有其他很多的含義。 枕頭有什麼功能?當然,在座的各位一定都知道,它屬於床上用品的其中一種,主要是為了讓自己睡覺的時候能夠更加舒服。枕頭在我國古代出現之後,起初也是單純為了睡覺舒服而把它墊在頭底下,可是後來有一些古代女子在外與情人幽會時,總會經常帶著自己的枕頭去,有的還會把枕頭作為信物留給自己的情人。 在《西廂記》裡,崔鶯鶯去和張生相會的時候,她就抱著自己的枕頭,書中曰:“鴛鴦枕,翡翠衾,羞搭搭不肯把頭抬,弓鞋鳳頭窄,雲鬢墜金釵。”抱著枕頭去會情人究竟有何用意呢? “枕頭”一詞竟是曹操所創 枕頭這個詞是從何而來的?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枕頭”這個詞最初是由三國時期的曹操所創。據說有一天夜裡,曹操在帳中讀書,看到半夜三更的時候突然犯困,他的書僮就讓他早點休息,可床上的那些書一時間沒有地方放,書僮就把這些書放在了床的一頭,曹操因為太困了,直接就枕在放書的木匣上呼呼大睡。 …

中國傳統文化——古代男女偷情,為何要自帶“枕頭”?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笑貧不笑娼”,它的下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5字秘訣

“救急不救窮”就是我們助人的底線,也是我們做人的秘訣。 古代留下來的俗語多得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往往只知上句不知下句,或者只知下句不知上句。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就是“笑貧不笑娼”,不過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下一句吧。 歷史上是沒有書籍記載這句話的,它是古代人對人生的一種經驗總結。 而民間則流傳俗語:“笑貧不笑娼”,但其實它的下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5字秘訣,那就是“救急不救窮”。 …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笑貧不笑娼”,它的下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5字秘訣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民間俗語:“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究竟是啥道理?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人情,是日常生活的主色調,它包羅萬物,既淺顯又深邃。想要讀懂它,不太容易。 幸好,化繁為簡是古人的絕活,古人曾說:“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以酒、色、財入墨,且看古人如何描繪人間景象,說透人情冷暖。 一、酒不顧人 “顧”可以理解為看顧、顧及,那麼這句話的意思便是,酒不會顧及人的感受,喝多喝少都是自己的事。 自古以來,人們便知喝酒容易誤事,甚至釀出禍端,比如三國名將張飛總喜歡酒後鞭打下屬,結果死在了屬下人的手上。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爭先恐後的飲酒呢? …

中國傳統文化——民間俗語:“酒不顧人,色不顧身,財不顧親”,究竟是啥道理?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啥意思?

俗語,作為一種語言單位,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 按照現代漢語的規定,俗語包括:民間諺語、歇後語、口頭常用語等等。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 01 …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啥意思?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啥意思?下半句才是精華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幾十年,百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寥寥無幾。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之內,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情,相信一定是很多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古代社會雖然生活條件一般,但是卻並沒有限制人們的思想。現代社會中的很多俗語,都是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 雖然有一部分俗語看起來特別粗俗,但不可否認的是另外一部分俗語,則顯得特別有文化底蘊和內涵。 “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就是來自古人的真誠勸誡。 如果大家能夠弄懂這些詞語的含義,相信一定會對人生髮展有很大幫助。 01 …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啥意思?下半句才是精華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更經典

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單從字面意思上去解釋,在自己佔理的時候千萬不要咄咄逼人。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最好以寬容的心態,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考慮,很好的體諒和寬恕別人的錯誤。其實這話還有後半句,同樣耐人尋味。 01、得饒人處且饒人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實際上如果追根溯源可以發現,這句話實際上出自打油詩《唾玉集》:“爛柯真訣妙通神,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這句話聽起來是很通俗簡單,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對他人寬容寬厚。人與人之間就像很多錯綜複雜的線條,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互相之間就會有交集,因此我們要盡可能的給他人留下個好印象。 事實上,對他人寬容大度其實就是對自己寬厚大度,是對自己有益的事兒,假如一個人在平時生活中總是斤斤計較、咄咄逼人或者很喜歡記仇,試問有谁愿意和這樣的人打交道?自然而然這種人的人際圈子就會十分狹小,同時這種人也會活得很辛苦。 …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更經典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兒女不孝順? 從飯桌上菜開始,就做錯

雖然說父母對兒女的愛都是出於天性,多數並不求回報,但是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能有孝心。 可希望和現實總是兩碼事,生活中,不孝順父母的兒女並不少見。 某地一位80歲的老婆婆,老伴過世得早,她一個人含辛茹苦拉扯大了5個兒女。如今兒女都已成家,有的甚至有了孫子,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照顧老母親。天寒地凍,兒女把老母親趕到走廊住,說家裡實在住不下。 母親想起以往就忍不住流淚。年輕時,她為了孩子不受委屈,沒有選擇再嫁。自己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辛苦操勞,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只恨沒有兩雙手幹活,能給孩子更好的條件。 沒想到,孩子養大了,一個個卻都成了“白眼狼”,對這個老母親沒有一點孝心。 …

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兒女不孝順? 從飯桌上菜開始,就做錯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佛道真的可以雙修嗎?看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中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文化綜合體,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醫學等的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 兩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異是基本的,其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慾望,把希望寄託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槃(無苦的極樂世界)。 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實際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

中國傳統文化——佛道真的可以雙修嗎?看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後面兩句更經典

與人溝通交流,如何說話是一門學問,也是為人處世的藝術。我們和人打交道,往往因為一句話就可能打動對方,也會因為言語不得當會損失一段友誼。 《西遊記》裡說“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又有老話講“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我國民間文化中就有這樣一段俗語“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短短10個字卻蘊含了深刻的道理。俗語是民間老百姓自行創造和感悟的人生哲理,表面意思雖然看起來簡陋,但是細細品讀,能讓我們獲得很多感悟,從而在人生之路上避開很多陷阱。 那麼“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說得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該如何理解?其實俗語的後半句也同​​樣的精彩,說透了人性的現實。 人窮別說話 …

中國傳統文化——俗語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後面兩句更經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