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 99%的人不知道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經典的儒家著作。但是千百年的流傳中,也有一些話被人刻意或無知地曲解,背離了話語者本身的意旨與初衷,迷惑了天下萬千受眾。 1、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常被後人當作誠信的美德來讚揚,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遜色很多,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從來就不是個認死理的古板之人。 …

中國傳統文化——《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 99%的人不知道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民間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為何倒茶不能倒滿?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源遠流長,其中的俗語文化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千百年來一直指引人們正確的方向。俗語,又稱老話或者民間諺語,大多數都來源於民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很接地氣的中華文化。 古時候的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農民普遍的社會地位要略高於商人和打工之人。農民經常在田間勞作,社會上的世態炎涼也能親眼目睹,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俗語,其目的就是告訴後人少走一些彎路,多學習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樣才能規避掉很多風險。 其中有這樣一句俗語說“茶滿欺人,酒滿敬人”,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給人倒茶不要倒滿,而給人敬酒卻要滿滿的一杯呢?這裡面其實暗含很多為為人處世的深刻道理,讀後還真長見識了!我國的茶酒文化,一直是文人墨客最喜愛的一種文化,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茶酒文化的影子。比如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曾寫“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的名句,短短3句話就包括了茶酒;李白也曾有“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的快意之語;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豪言壯語;白居易的“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又充滿濃厚的友誼之情。但是不論做什麼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規矩,千萬不可胡來,以免惹出笑話。比如給別人倒茶這件事,看似是好心,但是因為行為不當,很容易好心做了壞事,甚至引起別人的不滿和憤怒。 茶滿欺人 中國的茶文化在大唐時期開始鼎盛,到如今我國的茶文化已經走遍了世界每個角落。而眾所周知的是,茶是用來品的,自古就有品茗一說。而品茶宜慢不宜快,再加上泡茶的水溫很高,如果給人倒滿茶,客人就很難拿起茶杯,稍不留神就會燙傷,所以這便是“茶滿欺人”的來歷。 …

中國傳統文化——民間俗語:“茶滿欺人,酒滿敬人”,為何倒茶不能倒滿?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兒孫自有兒孫福” 它的下句才是精華

《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下句,其實對比上句,下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關於這個典故,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傳說,明朝宣德年間有個秀才姓羅,他因家境貧寒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 羅秀才有妻有兒,妻子是大家閨秀,他不在的時候只能妻子來干家務,妻子不擅長干家務,所以只能兒子妻子一起管理家務。 …

中國傳統文化——“兒孫自有兒孫福” 它的下句才是精華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呢?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孝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項基本準則。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 很多時候我們評價一個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 …

中國傳統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呢?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諸葛亮的“七字識人” 教你看透世間人

世事千變,人心萬變,人性不變。 一代謀聖,千古流芳,縱橫政壇,亦擅觀人。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流傳1000多年的“識人七法”: 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

中國傳統文化——諸葛亮的“七字識人” 教你看透世間人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千古奇文《心相篇》:20句話,看透人性

易變臉,薄福之人奚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心相篇》是北宋的陳摶老祖所作。 所謂“心相”,意思是相由心生,但這本書並不是相面之術,而是指點人們認清人性人心,勸人去惡揚善,讀之耐人尋味。 01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 …

中國傳統文化——千古奇文《心相篇》:20句話,看透人性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經》:層次低的人復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復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 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 簡單的人,想的事少,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更專心,不會搞彎彎繞繞。 …

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經》:層次低的人復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猴,四不為,五不親

常言道的“一不做,二不休”,是形容做事就要徹徹底底,不要拖泥帶水。 而如今,“一不做,二不休”有了新的寓意,與“三不猴,四不為,五不親”連在一起,共同詮釋了老祖宗們為人處事的最高智慧。 一不做 不要做惡,不要害人,不給別人添堵。 人一輩子,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害人。害人終害己,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事做多了,就是給自己挖坑,最後將自己深深陷入其中。 …

中國傳統文化——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猴,四不為,五不親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古人忠告:“財不入急門,福不入偏門”

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都比較浮躁,因為自己有能力有才華,所以在工作選擇方面要求太高。既希望自己能夠選擇喜歡的工作,尤其是工資要高,工作的時候不能太累,工作之餘還要有閒暇的時間外出活動,所以在擇業方面,就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 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肯腳踏實地的來工作,覺得這樣掙錢太慢。所以就會想各種快速賺錢的方式,想方設法快速搞到錢,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就會申請各種貸款、長時間使用信用卡,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了麻煩的深淵。 賺錢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想要快速賺錢更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和恰當的機會。但是年輕人如果只急於求成,不但會影響到事業的發展,還可能會誤入歧途,做出終身遺憾的事情。 俗語“財不入急門,福不入偏門”,就是對人們的忠告。 一、財不入急門,福不入偏門 …

中國傳統文化——古人忠告:“財不入急門,福不入偏門” Read More

中國傳統文化——農村老人常說:“十個光頭九個富”,後半句更有意思

俗語,我我國傳統文化中最接地氣的一種民間文化,俗語表面意思看起來粗糙簡陋,甚至有些難登大雅之堂,但是背後的道理細細品讀,往往都會有很深的感悟。 俗語自從誕生之初,到如今已經有千百年的文化傳承,我國的華夏兒女,更加鍾愛俗語背後的智慧和哲理,其原因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俗語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 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比如天文地理類、養生類、為人處事類,俗語大多數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十個光頭九個富”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很多人卻並不知道。 古往今來,人們對外表都是十分看重的,尤其在當下,顏值是一個人談對象,找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顏值出眾的人,到哪裡都會順風順水,一路綠燈。而一個人的頭髮可以為我們的外貌加不少分,而一個人禿頭,便瞬間讓自己的顏值下降不少。 而有一句俗語老話就是說“十個光頭九個富”,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就是說十個光頭的人,就有九個非常的富有。當然這裡所說的十個和九個並不是固定的數字,而是說大部分的光頭都非常的機智,他們往往能把握機會,增加自己的財富。 …

中國傳統文化——農村老人常說:“十個光頭九個富”,後半句更有意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