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初心不改 愛國愛鄉:方君壯*

方君壯(1904-1981),廣東普寧人。早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 1927年赴南洋,曾任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民報》主筆、馬來亞檳城《現代日報》總編輯,積極在海外宣傳抗日,領導愛國華僑支援抗戰。 1946年發起成立民盟馬來亞支部及檳城分支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率先在檳城升起五星紅旗。 1951年,方君壯回到祖國,滿腔熱情地投身於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服務僑胞的工作,歷任國家僑委委員,廣州市僑聯第三、四屆副主席、第五、六屆主席,是第一至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Image方君壯,原名次雄,又名存英,1904年出生,廣東普寧縣人。 1926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原南洋公學)物理係就讀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學院學生會執委,負責學生會專刊的主編工作。後被學校開除。同年返粵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黨,後到廣東省澄海縣擔任中共澄海縣組織宣傳委員兼農會顧問。

1927年11月農民武裝隊伍在蓮花山戰鬥失敗,方君壯與黨組織失去聯繫,被迫出走國外。 1928年抵達荷屬蘇門答臘(即印度尼西亞)的棉蘭埠,任蘇門答臘《民報》編輯。他利用這塊文化陣地弘揚祖國文化,傳播民主思想,深得華僑社會的愛戴和信任。不久,被選為棉蘭教育總會秘書長。為發展華僑教育事業,促進僑胞的團結統一,他四方呼籲和不懈工作,為荷蘭殖民當局所忌,1930年6月離開印尼。

1937年,方君壯應馬來亞檳城《現代日報》之聘任該報總編輯。 《現代日報》是馬來亞北部擁有廣大讀者的一份華文報紙。它以“大眾化、講良心話”為宗旨,敢於秉筆仗言,抨擊時弊,深受各階層華僑的讚賞。

方君壯在海外宣講。

它除宣傳動員華僑團結一致,共同對外,抵制日貨,出錢出力支援祖國抗戰外,還有意識地宣傳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主張,廣泛介紹解放區軍民英勇抗日,發展生產,實行民主政治的實況。 1941年“皖南事變”時,《現代日報》及時揭露和抨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華僑社團得知此真相,紛紛集會向重慶國民黨政府通電錶示抗議。他還利用擔任檳城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委員會(簡稱“檳華籌賑會”)宣傳部長之機,支持和密切配合檳城各界華僑抗敵後援會(簡稱“抗援”)組織戲劇隊、歌詠隊進行街頭抗日救亡宣傳,並秘密募捐支援八路軍、新四軍。

方君壯與兒女合影。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從檳城撤退到新加坡,並在當地參加陳嘉庚領導的新加坡抗敵總會,任秘書長,參與保衛新加坡的戰鬥。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前夕,他與胡愈之等一批進步文化人秘密撤往荷屬蘇門答臘。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方君壯平安返抵檳城,恢復《現代日報》的出版。他為了更廣泛地團結各階層人士,支持祖國的解放事業,先後組織了中國民主同盟檳城支部和檳華記者公會,並擔任上述組織的負責人,發動和團結各華僑團體和各階層人士揭露、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各種倒行逆施;聲援祖國人民進行的“反內戰、反獨裁、反飢餓”的正義鬥爭。 1948年他和莊明理、王海志聯名代表檳城幾十個華僑社團通電擁護由中國共產黨倡議召開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為新中國的即將誕生而歡呼吶喊。他領導的《現代日報》率先採用新華通訊社的電訊稿。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他率先在當地升起五星紅旗。

方君壯(後排右三)與彭德懷、何香凝、陳嘉庚、司徒美堂、廖承誌等合影。

方君壯因同情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為英殖民當局所不容,於1951年8月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驅逐出境。方君壯毅然回國,滿腔熱情地投身於祖國的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服務僑胞的工作。先後被選為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央僑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僑聯委員、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廣州市政治協商委員會副主席、廣州市僑務局副局長、廣州市僑聯主席和廣州市華僑新村籌建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為了解決各地大量僑生回國升學的需要,他號召和組織各地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捐資創辦廣州華僑小學、廣州市僑光中學,積極協助恢復暨南大學。

為了滿足海外華僑落葉歸根、回國定居養老、安置子女回國升學、購建住宅的願望,他日夜奔波參與籌建廣州市華僑新村的工作。他還為籌建廣州市僑聯大廈,不遺餘力地四處奔波籌款。在每年兩屆出口商品交易會期間,他不顧高齡,不辭勞苦帶領僑聯會接待組成員奔走於各賓館、酒店,拜訪參加交易會的老朋友,結交新朋友,聽取他們的意見,介紹祖國的發展和政策,動員和爭取他們回國投資,或參加家鄉的各種建設。他為人厚道坦誠,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樂於過樸素的生活,為廣州僑胞所稱道。

無論身處海外還是立足家鄉,無論烽火抗戰還是回國建設,方君壯初心不改,始終秉承“愛國愛鄉”的華僑精神,發揮華僑先鋒的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奮鬥到生命的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