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揚帆逐夢百年征程 造艦專家伍景英*

伍景英(1890-1993),廣東順德人,1905年考入黃埔水師魚雷學堂,曾赴英、美學習製造艦船技術。 1920年學成歸國,設計了廣東艦隊的“堅如”、“執信”、“仲元”、“仲愷”四艘巡艦。抗日戰爭期間,參與設計虎門水域布水雷的工作,阻止日軍在虎門的登陸計劃。新中國成立後,他毅然留在國內,專心開展艦艇研究、培育海事人才,曾擔任海軍南海艦隊修造部總工程師、高級技術顧問,為人民海軍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伍景英,出生於1890年,廣東順德古朗村人,幼年時居鄉。 1905年到廣州投考黃埔水師魚雷學堂,1909年畢業。當時,清廷海軍部在英國訂造“肇和”、“應瑞”兩艘練習艦,在煙台、南京、馬尾、黃埔四海校各挑三名學生赴英留學,伍景英就是被選上的其中之一。

1912年秋,伍景英考入德林大學造船科學習。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的飛船、潛艇封鎖英國,給伍景英留下了極深刻印象,他自我惕勵,立志學好專業技術報國。 1915年在德林大學畢業後,到美國電艇公司,專心研究潛艇。兩年多後,轉入朴茨第一期海軍船廠繼續研究潛艇的設計、製造。

舊時的上海江南造船所。

1920年2月他毅然回國,由海軍部派往上海江南造船所工作。 1925年,國共合作,在廣州成立海軍局,伍景英被召回廣州擔任國民革命軍海軍造船總監。為廣東革命政府服務期間,他專司艦船的督造,設計製造了廣東艦隊60噸級和220噸級砲艦,前者有“仲元號”、“仲凱號”,後者有“堅如號”和“執信號”。

1928年,廣州成立第一艦隊司令部,伍景英被任命為為司令部技正。 1929年底,國內政局多變,伍景英轉而赴香港。 1932年,應邀回廣州,仍任第一艦隊司令部技正。抗日期間,伍景英參與設計虎門水域布雷工作,阻止日軍在虎門的登陸計劃。

“仲愷號”砲艦在廣東西江。

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陷日軍之手,哀鴻遍野。 10月29日,從廣州撤至肇慶的廣東江防司令部,派執信、堅如、仲愷、仲元、飛鵬、湖山6艦迎擊西進的日軍,雙方激戰於馬口。日軍有4座炮壘被擊毀,隨即發動反攻,駐廣州機場的日軍航空兵聞訊前來助戰,13架敵機圍著6艘軍艦輪番攻擊,集中火力砲轟領頭的“執信號”。 “執信號”沉沒後,艦長李錫熙、副艦長林春炘等23名官兵壯烈殉國。 “執信號”的犧牲換來了其餘艦艇的撤退,也贏來了海軍全力設防和布雷封江的時機,保住廣東大後方肇慶6年的安穩,同時也遏制了日軍沿西江西進的步伐,減輕桂南戰場壓力。

抗戰勝利後,伍景英在廣東海事專科學校任該輪機系主任、教授。在校教授造船學,船舶結構設計學,船舶鍋爐學,自編講義,還著有《造船理論》一書,此書曾於1963年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此外,伍老還給航海、漁撈兩系授課,常帶領學生上船或去工廠實習。

由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造船理論》。

“伍老愛學生,這是我們兩年學習中充分體會到的,他收集資料認真編講義一字一句寫黑板。他利用他的社會關係,使我們每個假期都能到較好的船廠、船舶上去實習,美國最新送給國民黨海軍的軍艦,也讓我們有機會去參觀。在我們畢業後多年,每次去看他都得到他的諄諄教導。他將詩稿著作,甚至他用過的繪圖儀器送給我們。移居國外後,直到年屆百歲還親筆給我們复信。”伍景英的學生王宗齡(曾任深圳華威近海工程總經理、造船工程師)在《懷念伍景英老師》一文中寫到。

作為一名長者,伍景英愛國愛鄉的思想從不止步。廣州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市委向老專家、教授宣傳入城八條政策,動員他們留在國內。伍老當即表明:“我絕不會去台灣的,只希望新中國能多造船、造艦。”廣州解放不久,學校要停辦,伍老反複申述培養海事人才的重要,請求不要停辦,甚至提出過折衷辦法將兩個係並入中大。

身為一名歸僑,伍老不僅在造艦藝術上發揮所長,還將自己的海外經歷融入到建築設計領域。在廣州的東山洋樓中,其中有一座名為“隅園”,這是東山洋樓中的代表作,位列“五大僑園”之一,而這座洋房正是伍景英所設計的。該樓建於上世紀30年代初,整體風格雖然源自英倫,但伍景英在各式建築裝飾裡融入本地特色,如英式洋樓的陽台多是全封閉的弧形陽台,伍景英為了適應南方悶熱的天氣,將陽台設計成凹陷進去的通風陽台;在英式梁托上,加上了中國獨有的吊鐘花形。這種建築風格也被人稱為“西曲中詞”。

隅園,伍景英設計。

新中國成立後,伍景英先後任支前司令部計劃科副科長,港務局工程室副主任,中南軍區海軍艦船修造部總工程師。 1954年,年過古稀的伍老依舊奮戰在第一線,設計了一艘80噸木質砲艇,該艇共建造三艘。 1979年退休後,移居澳大利亞。

青年時期胸懷壯志留學海外,烽火年代毅然回國抗戰造艦,晚年潛心著書培育新中國的“海洋力量”,為人民海軍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伍老103年的人生歷程中,他不停追逐“中國艦艇”夢想,真正揚起了愛國華僑“復興中華”的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