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新中國華僑投資先驅黃潔*

黃潔(1911-1966),祖籍廣東。早年僑居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地,任印尼巨港中華總商會副主席、印尼巨港信記有限公司總經理,積極團結海外僑胞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他認為“在新中國做個民族企業家,總比在異邦當個’南洋伯’為佳!”1951年攜資回國參加經濟建設,曾任廣州市僑聯副主席、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委等職,1961年任廣東省副省長,分管僑務工作,關心僑胞生活,主持修建華僑新村、發展華僑投資企業,為廣東廣州經濟發展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新中國華僑投資的先驅。

黃潔,又名黃潔正,原名賜麒(又名賜祺),1911年出生,9歲時跟隨父親到新加坡生活。 1926年,他被送回家鄉養病。 1928年,父親回到家鄉接他返新加坡,在金飾加工店當學徒,接觸經商之道。 1931年曾回國與廣東僑眷司徒紅清喜結連理,後再度遠赴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亞巨港開設金鋪、公司。

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爆發。黃潔以他擔任印度尼西亞巨港華僑金業互助社社長身份,號召華僑捐錢捐物,支持國內抗日,救濟淪陷區難民。他建議當地華僑金飾業主每戶每月按年利四分之一捐獻,支援祖國抗日,各業主熱烈響應。黃潔又發起成立巨港華僑抗敵後援會,由後援會發放救濟箱給各華人商店,懸掛於顯眼地方,讓大家把捐獻款項投進箱中,以供救濟祖國傷兵和難民之用。黃潔還大力發動巨港華僑購買國民政府發行的救國公債和建國儲蓄券。在黃潔等僑胞的大力支持下,抗戰期間,印尼華僑匯寄回中國的捐款達400多萬盾。

1942年2月,日本把魔爪伸向印度尼西亞。黃潔帶領巨港僑領,勸告僑胞盡快撤出城市,而他自己卻留下來處理抗日社團的善後工作,那時荷蘭的殖民官員都跑光了,荷蘭軍隊也早就撤走了。黃潔在日寇抵達巨港前一刻,才匆匆轉移到300公里以外的蘇門答臘島南部山芭朱鹿鎮避難。長達3年多的避居歲月,黃潔與巨港進步僑領王源興等人結成莫逆之交。黃潔積極協助王源興找到從新加坡逃難到朱鹿鎮的鬱達夫、胡愈之、沈茲九、張楚琨、高雲贊、吳柳斯、劉漫、張企程、林楓、徐鰲等文化名人,並給予經濟救助。那時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因而在一些刊物和場合常常見到“荷屬東印度”和“支那”這樣帶侮辱性的字眼。黃潔和一些進步團體和人士,一起帶頭使用“印度尼西亞”代替“荷屬東印度”,用“中華”代替“支那”。

黃潔故居

1945年8月,日本戰敗,黃潔、王源興等從朱鹿鎮回到巨港,被視為抗日英雄而受到僑界凱旋式的歡迎。黃潔一回到巨港,就與友人許崇德等合資開辦公司,與愛國僑領王源興、黃一飛、白辰恭等重建華僑總會,王源興擔任總會主席,黃潔掌管財政,後來擔任副主席,兼總會屬下的教育委員會主席。華僑總會統籌辦理有關華僑社會的各種事務,協助華僑恢復家園、從事生產、開辦實業。 1946年初,黃潔成立巨港信記有限公司(簡稱信記),並擔任總經理。信記還在新加坡設立分行,名為信行,又在巴城(雅加達)建立分行。

與此同時,黃潔密切關注祖國的動態。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悍然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國民黨又派遣了許多特務到海外活動,作反動宣傳,混淆視聽,拉攏不明真相的華僑支持。黃潔和巨港華僑總會以及一些華僑社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堅持團結、反對內戰的政治主張。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排除共產黨在外,單獨召開偽國大,宣布就任大總統。黃潔大力揭發國民黨反動派的虛偽宣傳,堅決抵制偽選舉,發動巨港華僑總會以及所有進步的華僑團體不放假、不掛旗、不遊行、不開慶祝會。 “四不”行動,得到廣大華僑的熱烈支持,挫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海外的宣傳活動。

黃潔等人到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官邸向王任叔大使、何英總領事辭行。左三為王源興、左四為黃潔、左六為何英總領事、左七為李禮旃。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加以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因此,為數不多的來自海外的華僑投資對於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來說,便顯得極為寶貴。

1950年初,黃潔寫了一封長信給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饒彰風,表明自己擁護新中國,有意結束國外企業,攜資回國參加經濟建設。他在信中說:“竊想目前擺在自己面前有兩條迥然不同的道路:一條是依然在異國賺錢當’南洋伯’;一條是回國為建設新中國竭盡綿薄之力。中國現階段實行新民主主義,是適合國情的,我相信這種制度是能將中國這個貧弱國家救活起來的。祖國解放不久,從政治到經濟都出現了一片新氣象,更增強了我這種信心。在新中國做個民族資本家,總比在異邦當個’南洋伯’為佳!……”饒彰風隨即囑咐回信,對黃潔的愛國熱情表示歡迎,並請他在適當時候先回國參觀,經過深思熟慮,然後再作決定。

1951年4月,時任中僑委主任何香凝看望解放後第一批回國的印尼華僑回國工商業考察團。中坐者為何香凝,後排站立左一為王源興、左三為黃潔、左四為李祝朝、左五為薛兩清、左六為施子卿。

1951年4月,黃潔與王源興、薛兩清、李祝朝、施予卿5人組成“印尼華僑工商業回國考察團”應邀回到中國,在廣州以及武漢、北京、天津、青島、上海等地實地參觀了3個多月。時值中國人民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黃潔深受教育和鼓舞,當即代表“信記”公司向國內有關部門捐獻人民幣4億元(舊幣,下同),支援抗美援朝。考察活動結束後,又進行一番認真的研究,決定居留廣州,發展華僑投資企業。

經廣東省有關部門審批後,8月12日,“公私合營華僑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建”)籌備處成立,黃潔親任董事長,並製訂了“工業為主,商業為輔,商業為工業服務”的經營方針,確定首先籌資建立華建麻袋廠。在他的努力下,工廠於1952年9月開工興建,資金截至1953年底共籌得575億元(其中僑資419億元)。員工多安排歸僑、僑眷,全廠400左右職工中逾半數為歸僑。 1954年春,麻袋廠正式投產,當年即獲利136億元。從1955年起,該廠年產麻袋300萬至500萬條,純利100萬至200萬元,到1956年已全部收回本金。 “華建”是當時華僑回國投資規模較大的企業。它的成功,在海內外產生了很好的反響,並很快使之成為當年廣州新建工業的一面旗幟和海外僑胞回國投資工商業建設的榜樣。

黃潔任“華建”董事長期間照片。

黃潔積極投身祖國經濟建設事業,受到黨和政府的肯定和重用。 1952年,黃潔先後任全國工商聯執委、省工商聯籌委會常委。 1954年,黃潔連續被選為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省僑聯、全國僑聯委員,廣州市僑聯、廣東省僑聯副主席,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常務委員。

作為一名歸僑,黃潔非常重視僑務工作、關心僑胞生活。 1954年,黃潔了解到海外僑胞、歸僑僑眷子弟讀書難這一情況後,他會同王源興、何賢、方君壯等僑領發起募捐,籌建廣州市華僑小學(現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海外僑胞、歸僑僑眷先後有2739人為該校捐款46.8萬元,於1955年建成,曾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千名僑生在這裡就讀。

廣州華僑新村

1957年5月,黃潔被選為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1961年9月,黃潔被補選為廣東省副省長,分管僑務工作。黃潔不辭勞苦,努力工作,經常出差各地參加僑務和投資工作會議,檢查僑務工作情況,深入僑鄉了解歸僑僑眷生產生活情況,聽取各種意見。每次出差回來後,都及時向省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詳細匯報,爭取有效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如三年經濟困難期間,廣大農村的生產遭到了嚴重破壞,為迅速恢復生產,迫切需要化肥支援,但當時我國內化肥生產能力不足。經廣東省領導同意,利用他與海外和港澳的廣泛關係,於1961年爭取到進口化肥一萬噸,對於支援廣東農村恢復生產起了積極的作用。

從“南洋伯”到副省長,黃潔在祖國最需要他的關鍵時刻,義無反顧地回鄉建設,不遺餘力地發揮華僑作用,為廣東廣州經濟發展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新中國華僑投資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