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農學“燈塔” 歸僑“學霸”趙善歡*

趙善歡(1914—1999),廣東高要人,中共黨員。他15歲考入中山大學農學院,4年讀完本碩博。 1935-1939年赴美留學,在康奈爾大學第一年便取得碩士學位,兩年取得博士學位。 1939年學成後,歸國投身“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先後在北京大學、台灣大學、中山大學任教,26歲當教授,1952年任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副院長,被譽為華農史上“最牛學霸”。趙善歡從事昆蟲研究六十餘載,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一生追求科學、淡泊名利的精神,如一座燈塔照射在一批又一批的學子身上,也照亮了我國昆蟲毒理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領域的前途。1914年,趙善歡出生於廣東高要,從小喜歡觀察自然界的他,很早就萌發了研究昆蟲的志向。 1929年,年僅15歲的他進入了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業專門部學習。他勤奮好學,課餘時間不是上圖書館,就是在野外捉蟲製作昆蟲標本,很快就博得眾多知名教授的青睞。 1933年,趙善歡畢業留校任助教。

1935年,在中山大學農學院推薦下,他被選送至美國俄勒岡農業大學深造,僅一年時間即以優異成績獲得學士學位。 1936年9月,他轉學到康奈爾大學深造,這所學校培養的農科博士,在當時的美國首屈一指。在康奈爾大學,他除了學好各門必修課,學校的學術活動也幾乎每場必到,課餘還自學了德文、法文。一年暑假,他專程到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在著名昆蟲分類學家和動物生態學家的研究機構裡跟班學習。另一個假期,他又到當時世界著名的加州南部河邊柑桔試驗場去實習。

趙善歡與留美同學。

獨在異鄉,他多數節假日都在實驗室裡度過。每年的聖誕節,寬敞的教室裡空無一人,趙善歡一個人看書做實驗,兼給試驗植物淋淋水。後來,他許多次談論過往時都津津樂道:“這樣的節日過得最愉快!”

趙善歡在康奈爾大學三年,第一年便取得碩士學位,接著又用兩年時間取得了博士學位。學習期間,他在美國多家昆蟲學雜誌包括有學術影響的刊物上發表了論文數篇,受到許多教授和專家的器重,畢業時更受聘於康奈爾大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工作。然而,由於他心懷國事,不貪優厚待遇,毅然辭職回國。

1939年底,趙善歡回到了戰亂中撤到雲南澄江的中山大學農學院,擔任副教授。憑著出色表現,次年晉升為教授,當時只有26歲,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年輕教授之一。

青年趙善歡。

抗日戰爭勝利後,趙善歡同時被北京大學農學院和台灣大學農學院借聘為教授,並被台灣省農業試驗所聘任為應用動物系主任。他先到台灣,為台灣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系及台灣大學農學院舉辦農藥講座。當他看到豐富多彩的各式昆蟲標本,愛不釋手,工作格外認真。不久工作告一段落,他又奔赴北平,為剛複校的北京大學生物系及農學院分別開設昆蟲生理學、昆蟲毒理學等課程。趙善歡講課非常認真,講課前都要看不少參考書,寫出詳細的講義,盡量將最新的資料和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 1948年,他回到中山大學繼續任教。

新中國成立後,趙善歡於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教育事業、科學事業上燃燒自己發光發熱。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廣東省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常務委員。

趙善歡講課。

在執教生涯中,趙善歡先在中山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副院長。之後被借調到北京,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昆蟲毒理研究室的工作。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農學院與嶺南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華南農學院,趙善歡被任命為副院長。這時他正值年富力強,除了繁忙的行政工作外,還堅持教學、科研工作,同時自學俄語。 1957年,他出訪蘇聯,進行合作科研、考察及講學。一年後,他已能用俄文撰寫科學論文,並在蘇聯有關刊物上發表。

訪蘇回來後,他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他還千方百計抽空從事教學,籌建各類實驗室,並並親自擔任生物物理研究室的主任,培養出了一批核物理技術在農業上應用的人才。

60年代初,趙善歡主持舉辦全國植物化學保護師資培訓班,親自編寫教材和講授,還常常深入實驗室指導學員實驗, 並讓參加培訓班的老師每人都進行一項科研工作。這樣,不但提高了這批教師的理論水平,而且培養了他們獨立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現在這批人大部分都已晉升為教授、副教授, 在各個大學裡發揮著骨幹作用。

70年代末,趙善歡被任命為華南農學院院長,再一次挑起了重擔。他除了處理日常行政事務外,還擔任了大量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幾乎每年都要應邀出國作短期考察、講學或參加國際專業會議,以掌握國際上學科的新動向,努力縮小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趙善歡晚年與青年學子在實驗室。

1983年冬,趙善歡退出學校領導班子,擔任顧問,但仍致力於培養博士研究生和承擔科研攻關課題的工作。他主持的“植物性殺蟲劑的開發利用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並得到了國際上有關專家的重視。 1986年,趙善歡應聯邦德國 基森大學(Giessen University)的邀請,前往肯尼亞參加國際植物性殺蟲劑 (印楝) 會議,並擔任大會執行主席。他在會上所作的研究報告,受到了同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1995年,趙善歡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粵傑出教師”特等獎。

趙善歡從事昆蟲研究六十餘載,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他有一句名言:“做學問要善於抓兩頭:一頭是了解國際先進科技成果,一頭是了解國內生產實際,包括學習和總結群眾的生產經驗。”他自己正是這樣踐行的。趙善歡精通英文,又自學了德文、法文、日文和俄文等多國語言,他常年訂閱十多種國內外雜誌,掌握國際科技發展動態,汲取國際科技最新營養。

趙善歡和夫人在田間調研。

另一方面,趙善歡非常重視調研實踐。早在1933年,他獨自跋涉數千里,深入到廣東十多個縣的鄉村,歷時兩月餘,廣泛調查各地農作物的主要蟲害情況,寫成調查報告在學院刊物上發表,得到教授和同事們的大力肯定。 1940年至1941年間,他在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廣東五省大範圍調查,在1942年編撰完成《我國西南各省殺蟲植物編撰報告》,成為我國殺蟲植物研究的新里程碑。即使到晚年七八十歲的高齡,趙善歡依然堅持到田間,了解實際生產情況。

正是在這條努力求索的道路上,他取得了受國際學界矚目的研究成果:50年代,他與王鑑明教授等提出了水稻田三化螟集團分佈的學術觀點,他還因此提出了早春季節灌水浸田的防治措施,大面積推廣獲得很好的效果;60年代,他率先提出了昆蟲毒理學與生態學緊密結合的“殺蟲劑田間毒理學”學術觀點;80年代以後,他致力於害蟲綜合防治和植物質殺蟲的研究,提出了以人工合成及天然產品的昆蟲生長發育抑製劑作為第三代殺蟲劑的新概念;晚年出版《昆蟲毒理學原理》科技專著(英文版) ,是趙善歡研究之大成,影響深遠。

華農校園內殺蟲植物標本園。

作為殺蟲植物的開山鼻祖,趙善歡在華農校園內開闢了殺蟲植物標本園。這個小園子坐落於校園西南角,堪稱中國植物源農藥的發源地。趙善歡每次出差都十分注意收集各種殺蟲植物。甚至連出國訪問、講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緊張日程中也從不放過機會。趙善歡一生,共收集栽種了196種殺蟲植物!

趙善歡一生執著於科學、追求科學。他紮實專注、淡泊名利、忘我工作、關愛學生……這是趙善歡的同事、學生及親人給予他最多的評價。他在華南農業大學一號樓建立了昆蟲毒理研究室,開創了殺蟲植物標本園。一號樓已成為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他們的“精神地標”。 “做學問要善於抓兩頭:一頭是了解國際先進科技成果,一頭是了解國內生產實際,包括學習和總結群眾的生產經驗。”趙善歡常說的這句話被雕刻在華南農業大學院士廣場的銅座上,趙善歡的精神猶如一座燈塔,照射在一批又一批的學子身上,也照亮了我國昆蟲毒理學、農業昆蟲學和植物化學保護領域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