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丹心一片承先志 廖承志*

廖承志(1908-1983),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和何香凝之子,出生於日本東京,曾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1921年在廣州培正中學學習,1925年在廣州參加學生運動、工人運動,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赴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積極宣傳抗日,曾7次被捕入獄,仍堅定信念為革命奮鬥。抗戰期間兩次擔任新華社社長,是新中國廣播事業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僑委主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致力落實僑務政策,帶領創辦華僑大學、復辦暨南大學,為僑校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央外聯部副部長,是周恩來總理處理外事工作的“首席助手”,為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的大團結、實現祖國的統一事業中,在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爭取世界和平的鬥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Image廖承志是廣東惠陽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於日本東京,青少年時就在孫中山、宋慶齡和父母親廖仲愷、何香凝的教育熏陶下,積極投身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

廖仲愷、何香凝、廖承志、廖夢醒一家。

1921年冬,廖承志到廣州,在培正中學學習。 1923年,入嶺南大學中學部讀書,參加學生運動。翌年8月,加入中國國民黨,並參加工人運動。父親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收買的兇手暗殺,他決心繼承父志,堅持革命。

1927年春,廖承志與姐姐廖夢醒到日本。同年4月,他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學習,參加學生團體“文化思潮研究會”和中共東京特支領導下的“社會科學研究會”。 9月至翌年初,由於參加革命活動,他曾三度被捕,驅逐出境。

1928年廖承志(二排左一)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與同學合影。

1928年,他回國從事革命活動,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 11月,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德國,任國際海員工會委員,並在柏林亨德第二大學政治經濟專業學習。翌年10月,任漢堡國際海員碼頭工人總工會俱樂部支委、書記,主持《中國海員》復刊,並到荷蘭、比利時從事工人運動。

1930年,到莫斯科出席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翌年初,他到荷蘭鹿特丹,成立中華全國海員總工會西歐分會,曾帶領中國海員罷工獲勝,期間多次被捕。 12月,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與蔣經國同校。

1942年,廖承志因叛徒出賣再次被捕,被關押在馬家洲集中營,廖承志喜歡畫畫,便在獄中用漫畫與敵人積極鬥爭。他借用漫畫諷刺敵人,在牢房的石灰牆上畫了一幅《黃鼠狼向雞請安》的漫畫,揭露特務們想誘自己變節,沒安好心的誘降陰謀;他曾作了一幅《文天祥戴枷圖》,以文天祥自喻,表達自己要像文天祥那樣,不怕坐牢,不怕犧牲,要為理想信念戰鬥到底的決心;他還巧妙地借用漫畫向黨中央報告自己在獄中的情況,他用紙條畫了一組《胖子自畫像》,請被策反的獄中看守姚寶珊帶出,交給他的母親何香凝。

“胖子”是廖承志的外號,這組漫畫記錄了他在監獄裡的一些生活細節:在牢房裡,一個胖子正笑容滿面地用一個小水盆裝水擦澡;牢房裡,一個胖子瞪大眼睛在挑飯菜裡的石子和蟑螂…這組自畫像暴露了他所處的惡劣環境,也形像地反映了他堅貞不屈的革命意志、樂觀風趣的精神品質。

廖承志的《胖子自畫像》。

1945年,蔣介石命令“軍統”把他轉移到重慶,先後將他關押在有“兩口活棺材”之稱的渣滓洞和白公館。為了在國共談判前逼他投降,蔣介石最後親自出馬找他談話,勸他悔悟退黨,留在蔣的身邊工作。他斷然拒絕,並明確表示:“我活著是中國共產黨員,死做中國共產黨的鬼!”

廖承志是新華社的早期負責人,1937年3月至10月、1946年7月至1949年6月,他兩度擔任新華社社長,為新華社的發展傾注了心血。

廖承志在延安。

1947年,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解放日報》停刊,新華社肩負起通訊社、中央機關報、廣播電台三項重任,成為黨中央指揮解放戰爭、向國內外進行宣傳報導的重要工具。新華社成為“三位一體”後,幹部來自五湖四海,如何讓大家凝聚在一起,成為了廖承志的首要工作。廖承志親切、熱情的態度和平易近人、幽默詼諧的作風很快感染了周圍的同事,讓大家和衷共濟、親如一家。

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傳播黨中央的聲音,廖承志開始積極籌辦英文口語廣播。 1947年9月11日,英文口語廣播正式開播,為提高廣播質量,他經常親自審閱稿件,還請來了安娜·路易斯、李敦白等國際友人幫忙。

根據形勢的發展,廖承志還在全國各野戰軍建立了新華分社或總分社,及時匯集和報導全國解放戰爭的進展情況。在他的關注下,新華社國外分社也開始籌建,1948年春,第一個國外分社在捷克布拉格建立,隨後,又在倫敦建立了分社。這兩家分社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抄收和發布新華社的英文電訊,不斷擴大解放區在國外的影響力。

新中國建立後,廖承志歷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統戰部副部長,政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主席、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委員會副主席。

廖承志和高碕達之助簽署備忘錄 。

1954年任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副團長,應邀到日本訪問。以此為開端,1962年9月,應周恩來、陳毅邀請,日本著名人士松村謙三訪華。隨後,與日本前通商產業大臣、企業家高崎達之助率領的日本經濟代表團談判,簽訂中日長期綜合貿易備忘錄,並在兩國首都分別設立廖承志與高崎達之助的辦事處,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 1963年10月,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 1972年,任外交部顧問,曾參力口毛澤東主席會見田中首相的會談,對促進中日建交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開始,廖承誌任中僑委主任、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致力落實僑務政策,深受廣大華僑、華人、僑眷的好評和讚揚。

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廖承誌時任中僑委主任,當廣東開始籌備重建暨南大學時,中僑委即撥專款人民幣100萬元資助。廖承志多次親臨學校視察指導重建工作,就如何辦好暨南大學提出了許多重要意見。

廖承志(前左一)與校董們在暨大校園。

為解決基建困難,在當時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他親自致函周恩來總理,請求國家計委下達指標。由於暨南大學是以招收華僑、港澳學生和台灣省藉學生為主的大學,廖承志特別指出:“華僑、港澳學生在各方面都同國內學生不同,有其特殊的地方,不能簡單化,要一視同仁,不得歧視,根據特點,適當照顧。要根據他們的特點,正確地、耐心地、生動活潑地進行工作,使學生好像在家裡一樣感到溫暖。”

為了貫徹暨南大學新的辦學方針,動員國內各方面的力量,以及發揮華僑、港澳台同胞的積極性,共同辦好暨大,20世紀60年代初,根據學校建設委員會的提議,決定恢復董事會,對此,廖承志要求學校從速籌備。

在廖承志的督辦下,1963年2月9日下午,暨南大學董事會在廣州羊城賓館隆重舉行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議,會議通過了《暨南大學董事會章程》,聽取了學校關於重建4年來的工作和今後工作設想的報告。廖承志擔任了新中國成立後暨南大學董事會的首任董事長。

廖承志在暨大董事會成立大會上講話。

同時,廖承志還提出創辦一所以招收歸國華僑學生為主的華僑大學的報告,並親自呈送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1960年春節剛過,創辦華僑大學的一系列準備工作隨即全面展開。 1961年8月17日,中僑委、教育部聯合向國務院正式呈報《創辦華僑大學方案》,並於11月1日得到國務院正式批准。從此世界上有了第一所以“華僑”命名的大學。

廖承志在華僑大學。

廖承志關心祖國統一大業。 1981年,他對原台灣《政治評論》月刊社社長馬壁說:“我們的政策是不會變的,台灣的老朋友完全可以放心。我希望台灣和大陸之間不必把精力花費在理論爭辯上,我們海峽兩岸要多進行些實際接觸,以消除隔閡,在實際行動上把我們的民族感情表現出來。”

1982年7月24日,他寫信給蔣經國說:“早日解決對各方有利。台灣同胞可安居樂業,兩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離之痛,在台諸前輩及大陸去台人員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於亞太地區局勢穩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嘗以’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自勉,倘能於吾弟手中成此偉業,必為舉國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國家,名留青史。”此信公開發表後,海內外震動。

廖承志還是第一、二、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第八、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3年6月,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他被提名為國家副主席候選人。

廖承志一生勤勤懇懇為黨工作,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在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的大團結、實現祖國的統一事業中,在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爭取世界和平的鬥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丹心一片承先志,鞠躬盡瘁為革命”,也成為他50多年革命生涯的最好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