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華僑工作“活字典” 連貫*

連貫(1906~1991),原名連學史,廣東大埔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遠渡越南,期間積極開展團結華僑華人愛國運動。 1932年回到廣州中山大學工作,參加進步社團“文總”等,領導抗戰救亡運動,1936年赴香港開展統戰和僑務工作。連貫積極組織僑胞捐錢捐物支援抗戰前線,參與領導“秘密大營救”,將何香凝、柳亞子、茅盾等一大批愛國民主進步人士從香港安全轉移到大後方,成功動員和組織愛國民主人士北上參與新政協的籌建。新中國成立後,連貫歷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秘書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等職,為恢復黨的僑務工作機構,落實僑務政策以及激發海內外僑胞熱愛祖國、關心桑梓的熱情作出巨大貢獻,深受僑胞愛戴和敬重,被譽為華僑工作的“活字典”。

連貫,原名連學史,1906年出生在廣東梅州大埔縣,從小深受革命思想的影響,17歲起就在家鄉積極參加進步宣傳工作,參與組織農民協會。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便改用了“連貫”這個名字。

1927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公開叛變革命,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連貫利用同鄉會等社會關係,營救部分被捕的中共黨員、共青團員。 1928年,由於叛徒的告密,黨的聯繫點受到破壞,他被迫經香港轉到越南一邊尋找黨組織,一邊繼續堅持革命工作,在華僑青年之中進行文化宣傳工作。

1928年連貫(後排左一)與大埔旅省公會的董事們合影。

連貫初到越南落腳在堤岸,經介紹到西貢廣肇小學當了語文教員。由於歷史的原因,不同地區和語言的華僑各有自己的社團組織,也有各自的學校。西貢廣肇小學就是廣東廣州華僑辦的學校。

當時,連貫不但教學工作做得好,同師生、家長的關係也十分融洽,在群眾中的威信很快就樹立起來了。他通過自己的切身經歷,深深體會到華僑愛國愛鄉、團結互助等寶貴品質,同時也熱情學習和大力發揚。

西貢是華僑比較集中的地方,華僑中的年輕人多,其中有不少知識分子。華僑學校的教職員們更是人才濟濟,多才多藝。連貫對此曾做過一些分析和設想:如果通過某種形式把他們組織起來,共同切磋研究,不但在藝術上有所進步和發展,而且還是一支可觀的宣傳隊伍,可以進行革命宣傳;通過他們還可以促進華僑間了解,打破一個地區華僑社團之間的隔閡,加強廣大華僑的團結互助。

1929年連貫(前排左2)在越南西貢廣肇學校當語文教員。

經過連貫的串聯和溝通,一個以華僑學校教師為主體的“華僑青年藝術社”便在西貢組織成立了。成立後,藝術社積極開展活動,使有志於各種藝術的青年得到了互相交流的機會。除教師之外,一些社會青年也逐步參與進來。通過演出活動,加強了華僑之間的聯繫和團結,加深了對祖國對世界情勢的了解認識,也在無形之中進行了愛國主義的教育,使廣大華僑的愛國觀念進一步加強。

1931年底,連貫回到香港開展革命工作。 1932年,回到廣州中山大學工作,期間認識了何干之(即譚秀峰)等進步教授。後來,他被秘密吸收參加“廣東文化運動總同盟”,不久,又被選為領導成員。

1933年春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組織——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廣州分盟(簡稱廣州“文總”)成立。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有何干之、譚國標和溫盛剛,後來又增加了連貫。

“文總”領導人和骨幹,左起何仁堂、鄭挺秀、譚國標、何思敬教授等人。

為了保守機密和便於活動,“文總”下面各分盟是按照工作和職業或同鄉、同學的關係進行分組活動的。連貫負責戲劇工作者聯盟廣州分盟的領導,活動陣地主要是中山大學的“抗日劇社”。

連貫以同鄉的關係,與作為“社聯”和“左聯”重要成員的杜埃、饒彰風等保持密切聯繫,並對他們的革命文藝活動予以幫助和指導。參與出版綜合性秘密刊物《火花》和《天王星》,在當時引起較大影響。 1934年1月中旬,由連貫負責的又一秘密刊物《新路線》出版了。

1934年夏初,由於叛徒的出賣,廣州“文總”被破壞,社聯、劇聯一些主要負責人先後被捕。各校受株連的學生達60多人,都被送進監獄。幾個月後,被捕的“文總”六位負責人壯烈犧牲。而連貫、杜埃因之前因《新路線》事件,事先隱蔽起來而倖免於難,並於6月轉移赴港,繼續從事革命文化活動。

位於香港皇后大道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舊址(原址已不復存在)。

1936年8月,受組織派遣,連貫赴香港擔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華南區總部秘書,並任中共華南區黨委書記,後任中共南方工委委員、中共港九工委委員,負責南方統戰和僑務工作。

1938年初,中共中央派廖承志、潘漢年為代表赴港建立八路軍、新四軍駐香港“辦事處”,連貫出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黨支部書記兼華僑工委委員。 1939年3月11日,港英政府查封了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的“粵華公司”,連貫被拘留。後經宋慶齡、周恩來等人多方交涉,由廖承志出面擔保獲釋。

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當局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在周恩來的關心和安排下,許多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人士先後轉移到了香港。連貫和辦事處的同志積極熱忱地幫助和安置了他們,在此期間也與許多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41年12月,香港島淪陷。中共中央多次指示中共南委、中共港澳地區和東江游擊隊負責人,要求以最快的速度營救滯留在港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廖承志和連貫迅速經東江游擊區到韶關和老隆,佈置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掩護地點和交通線。

20世紀40年代的香港九龍。

一些影響比較大的著名文化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先安排在附近的農村隱蔽下來,然後再伺機護送出去。如柳亞子和鄒韜奮等人,著名的民主人士何香凝、柳亞子及其家屬安全出港的任務,都是連貫佈置並鄭重地交給廖安祥和謝一超的。到整個大營救宣告勝利結束,連貫和廖承志、張文彬、喬冠華等冒著生命危險,共營救出抗日愛國民主人土、文化界人士及其家屬800餘人,無一失誤。

解放戰爭時期,連貫先後擔任中共粵港分局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中共香港工委副書記,發動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支援祖國解放事業。

1948年5月5日,李濟深、何香凝、沈鈞儒、章伯鈞、馬敘倫、陳其尤、彭澤民、李章達、郭沫若等,代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通電全國,表示熱烈響應中共中央關於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倡議。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如何把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安全地送到解放區去,實際投入新政協的籌備工作和參加新政協,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任務,連貫和中共香港分局統戰委員會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

當時商定,主要由我黨在香港的“華潤公司”和在大連的“中華貿易總公司”派出人員負責護送,到達大連之後,則由接替錢之光在大連工作的劉昂負責安排接待並轉送北方解放區。 1948年10月下旬,連貫親自護送郭沫若、馬敘倫、陳其尤、沙千里和許廣平母子等30多人一起乘船北上。

連貫在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發言。

1949年3月,連貫提議並經同意,成立“北平歸國華僑聯合會籌備委員會”。 6月15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開幕。連貫被選為副秘書長,為首屆全國政協的籌備、召開做了大量工作。 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連貫代表華南解放區人民在大會上發言,並參加了開國慶典活動。

新中國成立後,連貫歷任中共中央統戰部秘書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北京市僑聯主席等職。他和萬里共同領導了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釣魚台國賓館等首都十大建築工程的建設。他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左起:連貫、李班(越南)、李維漢、胡志明、朱德、楊尚昆、徐冰、廖承志。

他還親自動員華僑積極參加祖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北京新建的第一家僑資高級飯店,便是他親自動員和關心下興建的。被譽為華僑工作“活字典”的連貫,一生為恢復黨的僑務工作機構,落實僑務政策,維護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合法和正當權益以及激發國內僑眷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華人熱愛祖國、關心桑梓的熱情,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僑鄉建設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歸僑、僑眷和僑胞的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