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開國元帥 廣州首任市長葉劍英*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廣東梅縣人,1916年赴南洋謀生,1917年回國,曾參與黃埔軍校籌建、廣州起義、南昌起義,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至1930年赴莫斯科學習,回國後領導軍隊積極抗戰,在中國革命無數次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廣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等職務,在粵期間,非常重視僑務工作,團結僑胞、維護僑益,大力開展社會主義建設。葉劍英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殫精竭慮、不懈奮鬥,建立了豐功偉績。

1897年4月,葉劍英出生於廣東省梅縣。 1916年,19歲的葉劍英在堂兄的幫助下輾轉到達馬來西亞怡堡的伯父家。當時,葉劍英一貧如洗,四處托親求友,找工作總是碰釘子,最後總算謀得一個小學國文教員的職務。

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打得不可開交,日本帝國主義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人民怒不可遏。國內風起雲湧的鬥爭形勢,也激盪著葉劍英的心。當教員無法實現報國之志,葉劍英決心回國。

回國後,雲南講武堂招募學兵,葉劍英便赴講武堂的砲科習武,這便是他戎馬生涯的開端。 1917年,入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後投身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

1921年10月,葉劍英隨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出巡廣西。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他參與創辦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他率部參加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和北伐,成為國民革命軍名將。他從鬥爭實踐中深切感受到“共產黨朝氣蓬勃,必然要勝利”,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1927年,在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大批共產黨人慘遭殺害的嚴峻時刻,葉劍英同志毅然通電反蔣,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從此為實現共產主義執著奮鬥了一生。

葉劍英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時,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職務。經周恩來同志同意,他的中共黨員身份暫不公開,繼續留在國民革命軍中工作。南昌起義前夕,他獲悉汪精衛等企圖解除準備參加起義的葉挺、賀龍部隊武裝,立即冒險把消息通報葉挺同志,堅定機敏地策應了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在南昌起義部隊向廣東轉移途中,他利用軍閥之間的矛盾,促使張發奎部“直開廣東,不追賀葉”,暗中保護起義部隊打開了南下的通道。

青年葉劍英

葉劍英同志是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根據黨的指示,他秘密準備第四軍軍官教導團和警衛團兩支革命武裝,使之成為廣州起義的主要力量。 12月11日凌晨起義爆發,葉劍英任副總指揮,與張太雷、葉挺等同志一起率領起義武裝浴血奮戰,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這兩次起義和秋收起義一起,成為創建人民軍隊的偉大開端,開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新時期。

1928年,中共中央派葉劍英同志赴蘇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軍事。 1930年回國後到中央蘇區,任中革軍委委員、總參謀部部長等職。 1932年10月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堅持以古田會議精神培訓幹部、“創造鐵的紅軍”。他參與中央蘇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圍剿”作戰指揮,為紅軍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長征途中,葉劍英同志機智勇敢地同張國燾分裂紅軍、危害黨中央的陰謀作鬥爭,為黨中央和紅軍勝利北上立了大功。毛澤東同志後來多次稱讚葉劍英同志在這一關鍵時刻“救了黨,救了紅軍”。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葉劍英同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等職,協助毛澤東、彭德懷同志指揮直羅鎮戰役取得重大勝利,鞏固了陝甘根據地,為中共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旗幟,倡導和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6年7月起,在毛澤東同志提議下,葉劍英同志參與領導對東北軍的統一戰線工作。他正確貫徹中央部署,與張學良秘密進行商談,在重大問題上取得共識,推動延安地區的東北軍、十七路軍與紅軍停止敵對行動。西安事變發生後,根據黨中央的方針,他協助周恩來同志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恩來、葉劍英、博古合影

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葉劍英同誌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參謀長等職,在南京、武漢、長沙和重慶等地參加黨的領導工作。他協助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開展統戰工作,營救出數百位被國民黨監禁的革命同志,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黨的領導骨幹。他參加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當局的談判,爭取擴充人民抗日武裝編制員額,為八路軍、新四軍爭取軍需和裝備。他廣交朋友,努力做國民黨上層和民主人士的工作。他參與創辦國民黨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講授抗日游擊戰爭戰略戰術,宣傳持久戰思想。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發表文章、演說和題詞,闡述黨的政策,擴大黨的影響。

針對國民黨頑固派蓄意製造反共磨擦的倒行逆施,葉劍英同志針鋒相對,進行有理有節的鬥爭。 1940年3月,他在重慶出席蔣介石召開的全國參謀長會議時,集中講了關於作戰和磨擦兩個問題,用大量事實介紹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績,駁斥國民黨頑固派對八路軍、新四軍的種種誣衊,被譽為“舌戰群儒”。

1940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葉劍英(右)在重慶良莊看望沈鈞儒(左)時留影。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葉劍英同志召集有關人員連夜趕寫和印發《新四軍皖南部隊慘被圍殲真相》傳單,與周恩來、董必武等同志一起,對國民黨的行徑進行嚴正抗議。這年2月,葉劍英同志回到延安,任中央軍委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同志指揮對日作戰。 1944年,葉劍英同志受黨中央委託,接待來延安的第一個中外記者參觀團和美軍觀察組,組織他們參觀訪問,走訪抗日前線,詳盡介紹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取得的戰績,介紹國共兩黨軍隊抗擊敵軍的戰況,使全國和全世界進一步了解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真相。他參加了延安整風和大生產運動,並在黨的七大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1944年,葉劍英同朱德、彭德懷、陳毅、聶榮臻在延安。

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劍英同志協助周恩來同志同國民黨談判,達成停止內戰的協議。隨後,他擔任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到北平同國民黨政府和美國方面的代表商談停戰事宜。在軍調部工作的400多天裡,他同其他中共代表一起,全面闡述中共政策和主張,揭露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破壞停戰、發動內戰的真實面目,同國民黨政府和美國代表進行了艱鉅複雜的談判鬥爭,有力配合了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捍衛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他還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為解放區籌集經費,安排撤離傷員,廣泛接觸和團結愛國民主人士,爭取一部分知識分子到解放區工作。

全面內戰爆發後,葉劍英同志參與領導全國解放戰爭。 1947年春,他到晉西北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與楊尚昆等同志一起,緊張高效地開展工作。他領導軍委總參謀部做好情報工作,使在陝北山溝溝裡轉戰的黨中央“耳聰目明”,進退有據。在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同任弼時同志一起主持關於土地問題的討論,正確貫徹了中央的土改政策。葉劍英同志領導中央後委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保證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等同志勝利轉戰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

葉劍英市長(左三)等領導在廣州市政府門前檢閱部隊。

1949年8月,葉劍英同志南下,指揮解放廣東和海南島的戰役,奪取華南戰場的最後勝利。 10月廣州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任命葉劍英為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葉劍英進入廣州後,立即宣布成立廣州市軍管會,接管了國民黨廣州市政府、市警察局、報社、工廠、銀行等部門。 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葉劍英兼任市長。

新中國成立之初,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恢復國民經濟,成為中國人民的艱鉅任務。廣東地處我國海防第一線,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而且是僑鄉,毗鄰港澳,各種矛盾更為錯綜複雜。要完成廣東的重建工作,必須在短時期內積聚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共廣東省委和葉劍英充分發揮華僑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支援廣東建設,將搞好僑務工作放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上。

1950年元旦,葉劍英在越秀山發表講話

他不僅親自參與製定華僑政策,推動僑務機構的建立,並時時注意檢查督促僑務工作的落實,糾正偏差,維護華僑利益。廣州解放後不久,廣東省人民政府便成立了廣東省華僑事務委員會,同時成立了廣東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作為華僑與政府聯繫的橋樑。

1950年8月,他連續主持召開了兩次華南分局常委擴大會議,專門討論華僑問題。在聽取匯報之後,對僑務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如華僑歸國問題,葉劍英指出:“華僑要歸國隨時可以回來,我們表示歡迎,但不公開號召。”“對歸國的知識青年要好好地教育他們,有勞動力的華僑回來要介紹職業,有資本的要指導他們投資,本著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使他們有利可圖,安心經營。”這一指示,為廣東的僑務工作指出了正確方向。

此外,葉劍英還非常重視歸僑教育,提高歸僑素質。當時,身兼南方大學校長的葉劍英非常重視此事,首先以南方大學為基地,在全省樹立了一個優待僑生升學,關心歸僑子弟教育的典範。在歷次招考新生時,南方大學都放寬尺度,錄取華僑青年子弟入學。在南大還專門設立了“華僑學院”,開辦了“歸僑訓練班”,為歸僑青年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葉劍英治粵的幾年中,始終把“維護華僑利益”,積極引導華僑參與廣東建設,作為僑務工作的出發點。他在這一時期的僑務活動是他一生中僑務思想和實踐最光輝的幾年。這幾年中,最大限度地團結了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增強了華僑的凝聚力,以及對新中國的向心力。華僑積極參與家鄉建設,與國內人民一道揭開了廣東建設的新篇章。

1977年冬,葉劍英、鄧小平在廣州接見廣東省幹部。

1955年葉劍英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勳章。毛澤東對葉劍英的評價是:“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長征路上“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周恩來評價葉劍英的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殫精竭慮,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