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為信仰“追光”一生的饒彰風

饒彰風(1913-1970) ,原名饒高平,廣東大埔人。 1930年-1933年間就讀於中山大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擔任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長,籌建東江特委,曾任東江縱隊司令部秘書長,為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奪取華南抗日戰場最後勝利作出突出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在港團結愛國民主進步人士,籌辦《正報》、復刊《華商報》,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 1947年,赴新加坡開展華僑工作,推動華僑的愛國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後,饒彰風回到廣州,被任命為南方日報社社長,後組織創辦廣州外國語學院,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政協廣東省第一屆委員會秘書長、副主席等職務。

1913年,饒彰風出生在廣東大埔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原名饒高評。 1927年,饒彰風以第一名考入大埔中學,在中學裡,他的才華日益顯露出來。饒彰風在學校讀《少年先鋒》《嚮導》等進步刊物,接受進步思想。當時外敵入侵,軍閥混亂,因痛恨黑暗,決心要追求進步和光明的饒彰風給自己取筆名為“追光”。

1930年至1933年,饒彰風在中山大學就讀期間,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認識了大批熱血青年和進步知識分子,思想得到昇華。青年的饒彰風風華正茂、才華橫溢,他以巨大的熱情在抗日浪潮中擊水推舟。饒彰風與志同道合的青年一道創辦了廣東最早的革命文藝刊物《天王星》,並在各大報刊發表文章,鞭笞黑暗的舊社會,喚醒工農群眾參與抗日救國運動。
是這樣的一個時代——

十字街頭擠滿了行人,

他們同一的目標走著;

心裡激發起興奮和熱情!

雖然,暴風雨是襲擊著不停,

但,時代的車輪仍向前衝進;

它衝入了一個世界又一個世界,

那邊充滿了大眾歡呼的歌聲!

(摘自《天王星》第一期《時代的號角》,作者饒彰風)

自此,饒彰風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仰。 1936年8月,饒彰風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員。

饒彰風入黨後,接受委派,到香港擔任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秘書。 1938年春,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宣傳部長。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為了堅持抗戰,廣東省委機關撤退到粵北。根據當時的抗日形勢,省委派饒彰風到東江地區參加籌建東江特委,動員廣大群眾抗日,發展各縣黨的組織,擴大統一戰線,開展游擊戰爭。

他在東江特委時期,十分重視抗日干部的培養,舉辦幹部學習班,並經常給幹部講課。為了團結一切愛國力量共同抗日。積極開展統戰工作,爭取各界人士支持抗日,支持革命。對國民黨頑固派破壞抗日的行為,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在特委的具體領導下,東江地區各縣縣委先後建立起來了,整個東江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到了擴大和鞏固,抗日民主力量得到迅速發展和壯大,從而為這一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逐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饒彰風起草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宣言》。

1943年12月,東江縱隊在惠陽縣坪山鄉成立,饒彰風任東縱司令部秘書長。東江縱隊是一支在華南敵後戰場堅持抗戰的勁旅,抗擊著兩萬多日偽軍。饒彰風積極協助處理部隊的政治工作、宣傳工作,聯繫後方黨組織,成為東江縱隊主要負責人的得力助手。

抗戰勝利後,饒彰風被委派到香港工作,積極準備恢復在抗戰時期很有影響的進步報紙《華商報》。恢復一份大型的報紙,在當時人力、物力都緊缺的情況下,並非輕而易舉之事。他四出奔波,日夜操勞.找民主人士、愛國華僑、港澳同胞商量,籌集經費.組織人力。經過一番緊張的籌備,《華商報》終於在1946年1月復刊了。該報的複刊,受到廣大民主人士、愛國華僑和港澳同胞的歡迎。

饒彰風作為黨在《華商報》的負責人,善於團結群眾,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對於黨外人士,他注意在工作上給予信任,生活上給予照顧,凡是報社的重大事情,都跟他們商量,集思廣益,使報紙越辦越好。
除《華商報》的工作外,饒彰風還肩負著重要的統戰工作。

他十分注意團結各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為了及時得到新華社播放的新聞,彰風還負責在香港建立新華南通訊社,並兼任社長。

1947年初,為了加強對南洋華僑的工作,黨組織派彰風到新加坡籌建新華社新加坡分社,同時積極開展團結華僑的工作.宣傳黨的政策,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獨裁、賣國、內戰的罪行,推動了華僑的愛國民主運動。

1949年10月1日,饒彰風在香港《華商報》社主持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1948年,他從新加坡回到香港,組織在港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社會賢達近千人秘密前往解放區,參加籌建新政協,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廣東地下黨特殊的貢獻,受到黨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表揚。

與此同時,他還領導參與了粵東、閩西、粵北始興起義,“兩航起義”、“靈甫”號和“重慶”號軍艦起義、福建銀行和招商局起義及廣州地區迎接解放的“護產運動”等。

廣州解放後,百廢待興。饒彰風從香港回到廣州,華南分局任命饒彰風為南方日報社社長,兼任省新聞出版處處長,負責新聞出版系統的接管。

廣州解放時期饒彰風佩戴的廣州市軍管會佩章。

從1928年初開始編輯出版《曙光》雜誌起,饒彰風的革命生涯幾乎都和出版辦報聯繫在一起。從《曙光》到後來的《華商報》,一路走來,饒彰風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的黨的​​出版專才了。

《南方日報》在廣州創刊,南下解放軍中的文化干部、游擊區的文化干部以及當時我黨在香港發行的以統一戰線形式出現的報紙《華商報》的部分骨干成員,共同構成了《南方日報》最初的主創人員。這三部分人將濃厚的“黨性”和市場意識充分結合在一起。也正是因為這樣特殊的人員構成所帶來的獨特辦報理念,讓《南方日報》從創辦之初就將宣傳性和可讀性緊密結合在一起,融入自身骨血之中,為之後“南方風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與此同時,饒彰風還受命組建華南分局統戰部,團結各民主黨派、愛國人士、華僑和港澳同胞,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饒彰風先後擔任了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統戰部副部長、部長,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部長。

周恩來接見饒彰風(左一)和部分華僑代表 。

解放初期,有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云集廣州,妥善安排好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是當時統戰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彰風認為,這些人士,都是在人民還有困難的時候幫了忙,做過好事的。他們當中有的是起義人員,有的是愛國華僑長期支持我們的革命工作,有的是抱著愛國熱忱投奔祖國。熱情地接待他們,恰當地安置他們,讓他們在建設祖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是當時我黨統戰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饒彰風在省委統戰部會見馬師曾、紅線女一家。

彰風親自主管接待安置工作,凡是過去為革命為人民出過力的,都根據當時工作需要和他們各自的情況及願望,逐個妥善安置,在統戰工作中和他接觸過的華僑都留下了“有事找彰風”的美談。

在統戰工作中,他十分注意爭取華僑回來參加祖國建設,動員了不少華僑工商界人士及知識分子回來工作。他親自領導組建了我國第一家吸收華僑和港澳人士投資的公私合營企業“華南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港澳工商界和華僑中影響很大,對當時支持抗美援朝、反對帝國主經濟封鎖,促進城鄉交流,支持國家建設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965年,饒彰風黨委書記、院長與港澳知名人士同賀廣州外國語學院成立。

1965年,饒彰風主動挑起建設廣州外國語學院的重擔,面臨著辦學條件艱苦、辦學資源匱乏的難題,他不畏艱苦,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邊招生教學,一邊建設校園。初創時期的廣外,在他的帶領下迅速成為一個朝氣蓬勃的教育園地。他勤儉建校、關懷師生、招攬人才、尊重知識分子、認真盡責,為廣東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饒彰風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2013年,在廣州舉行紀念饒彰風同志誕辰百年座談會時指出:“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饒彰風同志舍生忘死、鞠躬盡瘁,對黨的事業忠貞不渝,對統戰工作一往情深,為民族獨立赴湯蹈火,為人民幸福孜孜追求,不愧為我們黨忠誠的戰士、優秀的黨員,不愧為黨外人士的知己、統戰工作的能手,不愧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實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