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要把每一個音符都獻給祖國的馬思聰

馬思聰(1912——1987),廣東海豐人,1923-1931年間兩度赴法求學8年,1932年歸國後,創辦中國第一所現代“私立音樂學院”廣州音樂院(星海音樂學院前身)。抗日戰爭時期,轉輾於華南、西南各地頻繁演出,先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華交響樂團指揮等職,創作了《思鄉曲》等無數抗戰歌曲鼓舞人心。抗戰勝利後,先後在台灣、廣州、香港任職,創作音樂、培養人才。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是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

1912年,馬思聰出生在廣東海豐一個開明的書香家庭。 9歲時,馬思聰隨父親到了廣州,寄讀於廣州培正小學。在那裡,他學會了吹口琴、彈月琴,並很快就能用月琴彈奏幾首很長的粵曲,被人稱為“音樂神童”。 1923年的暑假,馬思聰回到故鄉海豐,見到了從法國留學回來養病的大哥馬思齊。大哥帶回了一把小提琴,令他為之著迷。在自己的堅持與大哥的幫助下,父母答應了他跟隨大哥一起出國學琴的要求。

1923年的秋冬時節,11歲的馬思聰告別故鄉,乘上遠行的輪船,西渡世界藝術之都——巴黎。 1925年秋,馬思聰順利地考上法國南錫音樂院預科班。 1928年,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巴黎國立音樂院提琴班,成為第一個考入這所音樂名校的東方人。

1929年,馬思聰回國,17歲的他在廣州、香港、上海、南京等地陸續登台,“每次表奏,會場必人山人海”。廣州《民國日報》稱其“天才名副其實,技藝登峰造極”;南京《中央日報》贊其“神技一奏,全場屏息凝聽。其頓挫抑揚,令人神誌飄逸”;上海《大眾文藝》呼之為“我國最近的樂寶”。從1929年10月到1930年1月短短三四個月間,僅上海《申報》就在其蒞滬期間連續作了16次報導。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馬思聰被聘為為廣東中山大學教授,厚積薄發的他創作出了代表作《思鄉曲》和《第一迴旋曲》,這兩首作品也同樣是我國小提琴音樂創作第一批成功之作。

《思鄉曲》是馬思聰寫的大型管弦樂曲《綏遠組曲》(《內蒙組曲》)中的第二樂章,馬思聰的創作靈感來自蒙古民歌《城牆上跑馬》,這首只有短短八小節的民歌擁有質樸而優美的曲調,被馬思聰天才地創作出一連串新的旋律,對原民歌所表現的個人悲慘命運和鄉思之情做了更深的拓展。這首作品寫於抗戰初期祖國大片領土被佔、人民流離失所的背景下,也使它有了更為豐富的大眾情感。 1942年春,馬思聰回海豐期間,與堂弟聯手為曲填詞,幾天后,又在海城一所劇院作了首演。不久這首充滿濃郁鄉愁的歌曲,就從東南海隅傳遍全國。

抗戰期間,馬思聰一家隨中大遷徙和時局動盪,浪跡梧州、桂林、貴陽、昆明、澄江、重慶等地,馬思聰關注“民眾的需要”,認識到抗戰歌是“民族鬥爭中宏偉的推動力”,創作了《自由的號角》、《武裝保衛華南》等20多首抗戰歌曲,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他的音樂鼓舞人心,帶給無辜受難的人民、為飽受戰亂之苦的將士心靈上的慰籍。

在“台前琴聲,台後兒女哭聲”的環境中,他在各地義演籌款,深入學校、廠礦、鄉間組織抗日歌詠活動,還根據群眾喜好,在表演曲目上則特意保留幾首群眾愛聽的通俗小品。

沒有舞台,就露天演奏;沒有燈光,用蠟燭照明;借不到鋼琴,就捨棄伴奏。滇桂僻壤揚弓,粵北陋室傳藝,簞食瓢飲,難移其志;設帳授徒,不求束脩,甚至為窮學生倒貼學費,推薦工作。

1946年,馬思聰先後任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台灣交響樂團指揮、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和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等職。他先後創作了《拋錨》、《民主》、《祖國》、《春天》等多部大型聲樂套曲,從中鮮明地表達了他對當時國統區反動統治的強烈不滿以及對一個民主、平等的新中國必將出現的堅定信心。在《祖國大合唱》中,馬思聰使用陝北民歌曲調鋪就開篇的歌曲,象徵著“光明從延安來”。

隨著解放戰爭的開始,馬思聰兩次拒絕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請馬思聰到美國大學任教的“盛情”。 1949年4月,馬思聰和一百多位知名愛國人士,從香港經煙台抵達北平。 10月1日,馬思聰光榮地出席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他興奮地譜就慶祝新中國誕生的《歡喜組曲》。

不久,周恩來總理接見馬思聰,詢問“如何在一片廢墟上發展新中國的音樂事業?”馬思聰提出“人才第一”的觀點,建議建立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以培養新中國的音樂人才,他的建議與週總理不謀而合。 1949年12月18日,馬思聰隨周恩來出訪蘇聯歸來,即被任命為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時年37歲。

馬思聰是一匹千里馬,同時也是一位伯樂,他一生致力於發掘音樂人才,其中很多被他發現的“好苗子”最終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界的殿堂級人物。 1952年,馬思聰“隔牆聽音”,錄取15歲的林耀基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學習。兩年後,他再破格錄取13歲的盛中國,並親自點派林、盛二人赴蘇聯深造。 1955年、1958年,馬思聰分別擔任肖邦鋼琴比賽和柴可夫斯基鋼琴和小提琴國際比賽的評委,從而為世界捧出了兩位鋼琴大師傅聰和劉詩昆。

1967年,馬思聰被迫舉家遷往美國定居生活。 2007年12月14日,馬思聰異國辭世20年後骨灰歸葬中國廣州白雲山麓,同日《馬思聰全集》在廣州藝博院舉行首發式。

馬思聰對祖國的熱愛深植於血液當中,他畢生堅守自己的家國情懷,用音樂撫慰了一個又一個受傷的靈魂。一身傲骨,浩然節氣,他的一生如其所說:“我要把每一個音符都獻給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