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 革命伉儷 親愛精誠:廖仲愷與何香凝*

廖仲愷(1877-1925)出生於美國僑工家庭,何香凝(1878-1972)出生於香港工商家庭,兩人在廣州結緣成為夫妻,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從此成為革命伉儷,在國內外積極開展革命工作,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祖國富強貢獻畢生精力,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政治活動家,是一貫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黨外親密戰友。

Image陽春四月,羊城廣州四處草木蔥蘢。在位於廣州市海珠區仲愷路501號的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校內,有一幢古樸淡雅的素色磚木結構二層小樓,在兩旁青松和學校濃濃學術氣息的襯托下,小樓更顯莊重肅穆,這裡就是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的館名由葉劍英元帥親筆題寫,一進入館內,便可看到廖仲愷和何香凝伉儷的半身塑像。紀念館為仲愷農工學校辦事處舊址,自落成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

1877年4月,廖仲愷出生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個旅美華工家庭。 1893年,隨母親回到中國廣州生活

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廖仲愷與何香凝因“天足”結緣,在廣州結婚並在此生活居住了5年。

廖仲愷(1877-1925)

兩人都是進步青年,常常一起討論國家的前途命運。當時日本吸引了眾多中國留學生,也是革命者的聚集地,廖仲愷因此有了到日本留學的念頭。 1903年1月,廖仲愷暫別何香凝,先行赴日。之後何香凝又把所有的雜物都賣掉,在同年4月抵達東京,開始了夫婦二人的旅日留學生活。

1903年9月,廖仲愷、何香凝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會館的集會上初次見到孫中山。在孫中山激動人心的演說鼓舞下,他們多次拜訪孫中山並遵照孫中山的囑託,在日本“物色有誌之士,廣為結交,以便日後結為團體,以任國事”,堅定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洪流。

1916年4月9日,孫中山與友人在日本東京田中昂寓所合影,前排右三為何香凝,右四為孫中山(懷抱者為廖承志),右五為宋慶齡,右七為廖夢醒;後排左二為廖仲愷

1905年,廖仲愷夫婦協助孫中山建立了中國同盟會,廖仲愷擔任同盟會總部的副會計長和外務部副部長。而作為同盟會的首位女會員,何香凝擔負了革命黨人的聯絡和勤務工作。夫婦二人在東京的家,也成為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聯絡站和聚會場所。

廖仲愷積極宣傳三民主義,公開支持和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認為“而欲國家富強,則必要國民黨之三民主義能得實行,方能有濟。”

何香凝寫詩激勵丈夫“勸君莫惜頭顱貴”。 1982年廖承志恭錄此詩。

他不僅積極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開展工農群眾運動;還借助中國共產黨的力量,籌備和創辦黃埔軍校。

廖仲愷不僅是傑出的活動家,而且是優秀的政論家和宣傳家。他為支持工農運動的發展,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建立並指導農民協會的發展,還統一工會,建立工人武裝。

辛亥革命前,他積極為《民報》撰寫和翻譯有關社會主義的文章,參與中國人首次對社會主義的探索。他駁斥保皇派的錯誤言論,傳播革命思想。

廖仲愷與孫中山

辛亥革命後,廖仲愷夫婦追隨孫中山回到祖國繼續革命事業。 1914年,廖仲愷協助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1915年任中華革命黨財政部副部長,繼續為討袁籌措軍費,參加護法運動,致力於反袁鬥爭。

第一次護法運動前後,他大力闡發和傳播孫中山的學說,主張民主革命不能停止步伐,要繼續前進。 1917年9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財政部次長、代理總長,盡力於護法事業。五四運動發生後讚揚和支持學生運動。

從1919年起的兩年時間內,他先後譯出《進步與貧乏》《社會主義史大綱》《全民政治論》等書,並撰寫、發表《三大民權》《〈全民政治論〉譯序》等系列政論文章,積極探索解決中國問題的道路與辦法,展現了思想的光芒,產生很大影響。他高度讚揚五四愛國運動,認為它是人民爭取民主權利的最好方法。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任命廖仲愷為財政部次長兼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1922年5月,他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東省省長,同年6月,陳炯明叛變,他被囚60多天,經何香凝等營救後脫險。

1923年,廖仲愷夫婦和家人在東山雙清樓前合影。

1924年國民黨改組後,廖仲愷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昇華。政治上,他主張“把國家主權放在四萬萬同胞手上”;經濟上,他要求有一個發達的經濟基礎,應該選擇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

廖仲愷不屈不撓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國共產黨人合作,支持工農革命運動,推動了中國國民革命發展。但他所做的這一切無疑對國民黨右派、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是極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動勢力都視廖仲愷為眼中釘,欲置之於死地。

孫中山去世後,當時廖仲愷任多個重要職位,他身兼國民黨中常委、工人部長、農民部長、國府委員、財政部長、軍委會委員、廣東財政廳長、黃埔軍校黨代表等14個要職。

在1925年8月18日國民政府的一次會議上,坐在廖仲愷身旁的汪精衛給他寫了一張條子,告訴他有人將對他不利,他當即表示:“為黨為國而犧牲,是革命家的夙願,何事顧忌!”8月19日,又有人以確切消息報告他,廖仲愷慨然道:“際此黨國多難之秋,個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終日不能忘懷者,為罷工運動及統一廣東運動兩問題尚未解決!”這一天,他又為給黃埔軍校等籌集經費工作到深夜,很晚才回到家中。

8月20日上午,廖仲愷攜夫人何香凝乘車前往黨部開會,半路上遇見陳秋霖,隨即同車前往,不想竟在戒備森嚴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今廣州市越秀南路89號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立有紀念碑)門前慘遭殺害。

廖仲愷被害後,中共中央立即致電國民黨,對其被害表示沉痛的哀悼。毛澤東、鄧中夏合寫了《嗚呼,廖先生之死》一文,周恩來寫了《勿忘黨仇》的悼念文章,讚譽他是國民黨之重心、“工農運動和反帝國主義運動的積極領袖”,高度評價他“一生苦鬥,革命為黨,犧牲為國”的崇高革命精神。國民政府在廣州為廖仲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出殯時,廣州市有20萬人前往送葬,隊伍長達十餘公里。

相伴28年,廖仲愷遇害,47歲的何香凝心中有多悲痛可想而知,何香凝立志繼承他的遺志,同國民黨右派鬥爭到底。

何香凝(1878-1972)

1878年,何香凝出生於香港工商家庭,從小就表現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不纏“小腳”,也因“天足”而和廖仲愷結緣。她是婦女運動的先驅之一,在1924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之時,她就領導出版了《婦女之聲》旬刊,舉辦婦運講習所,設立女工學校,開展婦女運動,為婦女的解放而鬥爭。

1924年2月下旬,何香凝提議在廣州舉行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大會,由中央婦女部負責出面發起集會和遊行示威,會後何香凝承擔了紀念活動的籌備事宜。 3月8日上午,中國第一個公開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在廣州舉行,廣州各界婦女2000多人參加。自此,廣東婦女運動逐漸開展起來,越來越多的婦女投身到婦女解放和國民革命的洪流中。

1926年國民黨二大後,披著“左派”外衣的蔣介石進入黨的最高領導層,開始暴露其政治野心,積極進行反共活動。他陰謀製造了中山艦事件,並派兵包圍了蘇聯顧問的住處。事情發生後,何香凝不顧個人安危,冒險通過崗哨找到了蔣介石,流著淚斥罵他:“總理死後,骨尚未寒,仲愷死後,血也未乾。你不想想,……你昨夜那樣對待蘇聯人,太背信棄義了!以怨報德,違背了孫先生的主張,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將何以對孫先生?”5月,蔣介石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拋出了整理黨務案,何香凝痛斥這個提案是違反中山先生真意的,是反共、反蘇俄、對工農不利的行為。她越說越氣憤,甚至“拍桌頓足”。

1927年,何香凝回到廣州創辦“仲愷農工學校”。 1928年,她先後將一對兒女送去歐洲留學。 1928年底,何香凝因反對國民黨反共而毅然發表公開聲明,“辭去國民黨內的一切職務”,含悲痛出國開始3年的清苦流亡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何香凝在巴黎得知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三省的消息後義憤填膺,馬上趕回上海,並在報紙上發表了《對時局的意見》,要求政府對日宣戰,釋放一切政治犯;斥責蔣介石的專制獨裁統治;提出切實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挽救民族危亡、支持群眾救亡運動的主張。舉辦“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組織上海婦女界成立慰勞隊、救護隊、難民救濟隊等,宣傳支援抗戰救亡。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愛國之志老而彌堅,對救亡運動熱情支持,並始終不忘將婦女解放與抗日救亡運動緊密結合起來。 7月22日,何香凝在其上海寓所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婦女抗日團體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自任主席兼總務組長,號召全國婦女組織起來,“為了中華的自由解放,奮鬥到底。”

何香凝(後排右一)率領“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成員趕製慰問品

上海淪陷後何香凝遷居香港,她仍利用一切機會宣傳國內人民的抗戰精神,呼籲國際友人和海外華僑支援抗戰。她每收到華僑的一份捐款,就贈送自己的繪畫一幅,以示答謝。

1945年抗戰勝利後,何香凝堅決反對蔣介石的賣國、獨裁、內戰政策。 1947年,她和李濟深等人籌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積極組織國民黨的民主力量,從事反蔣活動。 1948年1月,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何香凝是主要領導人之一。 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一起發表聲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1949年9月,何香凝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全國政協一屆會議“民革”代表合影

1950年6月,她與柳亞子等人寫信給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熱烈祝賀中國共產黨成立29週年,指出:“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紀念日,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光榮的紀念日,這同時是世界人類歷史上一個光榮的紀念日!”在信中,他們一再感謝和讚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並且用“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誓願,作為向黨的生日的獻禮。 1960年8月15日,何香凝在民革四屆二中全會上講話時指出:“孫中山先生為之奮鬥一生的理想,不僅完全成為現實,而且大大超過了。千條萬條,共產黨的領導第一條。我們民革同志一定要聽毛主席的話,跟著共產黨走,走社會主義道路。”

1982年,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政協全國委員會聯合舉行的緬懷廖仲愷先生、紀念何香凝先生逝世十週年大會上,鄧穎超代表致辭。廖仲愷、何香凝先生一生為中國革命事業鞠躬盡瘁,建樹了光輝的業績。他們堅持原則,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廉潔奉公,不斷進步,勇於犧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遠值得尊敬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