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革命聖人朱執信*

朱執信(1885—1920),名大符,執信為字,以字行。晚清在豪賢街一帶聚居著許多從江浙來的家族,除了汪氏外,還有來自浙江蕭山的朱姓人家,亦以遊幕為生。朱家有子朱啟連,字跂惠,號棣垞,19歲被父親送入隨山館讀書,跟隨汪瑔學習詩詞,後來更娶了汪瑔的女兒汪若昭為妻,入贅隨山館。

朱執信

朱啟連精通詩詞和古琴,有“琴王”之譽,曾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僚。光緒十一年(1885年)誕下朱執信。比汪兆銘小兩歲,也在隨山館啟蒙。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朱啟連不幸死於鼠疫。母親也染上惡疾,輾轉病榻幾個月,朱執信看護甚謹,經常通宵達旦,不眠不休,有時坐在床邊,迷迷糊糊倒下而不自知。直到母親病癒後,他才敢解衣休息,一覺睡了三天才起來。幾年後,母親亦病故。朱執信及其弟妹在隨山館的生活和教育,全由舅舅汪兆銓一力承擔,兩家人關係密切,情同一家。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執信與汪兆銘、古應芬等人,在豪賢街西庵書院組織群智社,講求實學,互相策勵。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朱執信考入教忠學堂。在此期間,他廣泛閱讀了赫胥黎的《天演論》、亞當斯密的《原富》、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理》等西方名著,讀書愈多,思想愈開闊,反抗大清統治的思想愈強烈。

光緒三十年(1904年)冬,兩廣總督岑春煊派出官費生赴日本留學,朱執信入選,與胡漢民、汪兆銘、古應芬等人同行,在日本主修法政經濟,並攻數學、醫學,通英、日兩種外語。朱執信在倉邊街隨山館生活時,由舅舅教導,四書、五經、通鑑、二十四史、內經均已爛熟於胸;16歲開始習數學,三角、微分、積分、立體幾何、解析幾何,靠自學而掌握相當高的程度。據他的弟弟回憶,朱執信“每夜研鑽非至四更不就寢。不獨能憶各公式且深明各公式由來之原理,與其應用之範圍。不獨諳新式之算法,各正史之天文志律曆志周髀算經勾股開方捷術數理精蘊歷象考成中西算學大成華蘅芳梅定九算書則古昔齋算術等,自古代以至前清時代諸書,無不深探其蘊矣”。朱執信在日本一年多就能聽講日語,英文也能翻譯,學習俄文半年,就能與俄國人通信。可見其學習能力之強,異於常人。

古應芬
胡漢民
汪兆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孫中山到日本籌組中國同盟會。朱執信與孫中山結識,對其理想、談吐傾慕不已,決心追隨。遂與汪兆銘、古應芬等在東京一起加入同盟會,朱執信擔任評議部議員兼書記,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編輯。

朱執信在《民報》上以“蟄伸”“縣解”等筆名,發表了《論滿洲雖欲立憲而不能》《駁新聞之論清廷立憲》《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並行》等一系列文章。他還撰文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動和翻譯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的片段。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朱執信歸國。先後在廣東高等學堂、廣東法政學堂和方言學堂任教。同時積極參與同盟會的活動。他常與人言:“沙煲有用以煮飯,經歲月而後損壞的;又有用以盛炸藥,擲向盜賊,隨用隨毀的。”表達以身許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之志。同盟會歷年在南方策劃、組織的重大事件,他無不參與。

朱執信利用在廣州執教的機會,秘密運動陸軍速成學校、虎門講武堂及學生兵,這些經他聯絡的武備學生,後來很多都加入了新軍,成為清宣統二年(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的主力。

宣統三年(1911年)4月,同盟會在廣州組織大規模起義,總指揮部設在小東營。朱執信並不是選鋒隊員,起義當日,他到小東營辦事,見選鋒隊已整裝待發,遂取剪刀把身穿的長衫裁去下幅,堅決要求加入選鋒隊,隨黃興進攻兩廣總督署。黃興坐在第一頂小轎上,朱執信坐在第三頂小轎上,扮成世家子弟,向總督署進發。在激戰中,朱執信把炸彈擲完,复撿取犧牲同志的手槍,繼續作戰。右手及胸前均被爆炸所傷,血染重衣,且戰且退,在雙門底附近的林氏書塾藏身,包紮傷口後,乘隙撤往香港。

孫中山
黃興

辛亥革命爆發後,朱執信在廣東發動民軍會攻省城,迫使清水師提督李準投誠。軍政府成立後,擔任廣東軍政府總參議。 1917年,孫中山領導護法運動,朱執信在大元帥府負責軍事聯絡和掌管機要文書工作。 1919年,朱執信、汪精衛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撰寫了大量文章,如《國家主義之發生及其變態》《中國米之生產及消費》《我們要一種什麼樣的憲法》《男子解放就是女子解放》《人類的將來》等。

1920年,孫中山決心驅逐盤踞廣東的桂系軍閥。朱執信到虎門要塞策動駐軍反正,在調停駐軍與東莞民軍衝突時,被桂系軍閥殺害。孫中山悲痛萬分,把朱執信稱為“革命中的聖人”。

1920年12月15日,朱執信靈柩由寶璧兵艦運回廣州。 1921年1月16日葬於廣州東郊東沙馬路駟馬崗(即今先烈路),孫中山親自步行執紼,並通函黨內同志集款以撫朱執信的遺孤。在通函中,孫中山讚揚朱執信:“朱君執信,戮力國事,垂二十餘年,毅力清操,久為吾黨欽仰。”

      1936年在朱執信的墓地發現白蟻,白蟻的破壞能力是相當驚人的,轉眼間內即能把一幢大樓蛀空,為了保護烈士遺骸,人們匆匆把朱執信遷葬於執信中學內,駟馬崗只保留做衣冠塚。於是,就有了兩座朱執信墓。

今廣州執信中學、執信路,均為紀念朱執信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