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他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口罩 是第一位獲諾獎提名的華人*

如今,“新型冠狀病毒”揪住了所有人的心,

踏出家門的人紛紛戴起口罩。

之前SARS,霧霾,沙塵暴突襲時,

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戴口罩。

你知道是誰,

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口罩,

並推廣用口罩預防傳染病嗎?

他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

他,叫伍連德。

伍連德的父親伍祺學是廣東新寧(今台山縣)人,

16歲獨自跑到馬來西亞的檳榔嶼闖蕩,

1879年3月10日生下了伍連德。

1886年,7歲的伍連德進入

北部殖民地最好的大英義學就讀,

成績甚至超過了許多高年級學生。

1896年,17歲的他考取英女皇獎學金,

由此成為英國劍橋大學第一位華人留學生,

期間幾乎包攬了學校所有獎項。

1903年,他年僅24歲,

就被劍橋大學授予了醫學博士學位。

1907年,胸懷報國理想的他,

接受了清政府的邀聘,

到中國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校長。

其實,伍連德並不是家族中第一個“海歸”。

伍連德的外公是愛國華僑,

他把六個兒子(即伍連德的舅舅們),

都先後送到福建船政堂學習,

並參加了清朝海軍。

其中林國裕在甲午海戰中犧牲,

林國祥在甲午海戰中

接替方伯謙任管帶指揮“濟遠號”戰艦。

伍連德的夫人黃淑瓊

是新加坡愛國華僑領袖黃乃裳之女。

……

中華文化的家國情懷很早就

深深根植在伍連德的心底。

1910年的冬天,

北京的外務府內,

突然收到了一個來自東北三省的消息:

一種染之即死的怪病,

迅速蔓延了整個東三省,

隨後就像沙塵暴一般,撲向了北京。

症狀是:高燒、咳血、幾天之內皮膚變為紫色、死亡。

如果不盡快控制住疫情,

這場瘟疫就可能會要了大半國人的命。

而當時日俄以保護僑民為由,

威脅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

將不准中國人進入參與防疫,

進而以此控制東北三省。

晚清風雨飄搖,列強虎視眈眈,

情況真是惡劣到不能再惡劣。

此時,

正在天津的伍連德,

臨危受命,辭別妻兒,

年僅31歲的他,帶著一個名為林家瑞的助手,

抵達了哈爾濱,直撲一線,

出任清廷特派全權總醫官。

一個英國製的袖珍型顯微鏡,

及研究細菌工作的必需品:

酒精、試管、剪刀、鉗子等,

便是他所有的工具。

他要以一己之力,

對抗肆虐人間的妖魔!

要控制瘟疫,

就要先了解疾病的起因,

多年的西方醫學學習經歷告訴他,

解剖,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可那是1910年的清朝啊,

解剖完全是一個禁區。

儘管每天有那麼多人死去,

卻沒有一具屍體可以用來解剖。

一天,

一位日本籍的女性出現咳血等症狀後當夜死亡,

他和助手避開所有人,

悄悄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屍體解剖。

最終他找到了瘟疫的元兇:鼠疫桿菌。

(鼠疫桿菌可引起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傳染病鼠疫,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即是源於鼠疫的流行,將歐洲變成了死亡之地,引起了數百萬人死亡。 )

在當時的醫學界,

普遍認為鼠疫是由鼠傳染給人的,

對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簡單:滅鼠。

可是,此時的東北早已經天寒地凍,

老鼠根本就很少活動,

疫情怎麼可能傳播得這麼快?

想到這裡,伍連德不寒而栗,

他認為,

這是一種新型鼠疫,

能由人和人通過飛沫傳播。

他立即起草了一份電報,

將這次在東三省流行的鼠疫稱為“肺鼠疫”,

並建議清政府立即停止對老鼠的捕殺,

封鎖哈爾濱,建立隔離營。

圖|貨車車廂隔離所

於是他立即組織力量,

封鎖了經過哈爾濱的日俄鐵路,

禁止鐵路運營,關閉學校,

撤空客棧,將患者全部隔離開。

並把這些可以使用的建築,

改造為四個部分:

辦公區、消毒站、

醫務人員宿舍、接觸者隔離營。

當時的醫生護士都沒有意識做面部防護措施,

在這種情況下,

他發明了一種簡易口罩。

被後人稱作“伍氏口罩”。

醫護人員和老百姓都紛紛戴上了口罩,

這樣的舉動,

讓當時疫情的死亡率大大地降低了。

圖|伍連德設計的口罩

與抗擊鼠疫緊密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是

果斷處理屍體。

那時正值隆冬,土地硬得像石頭,

無法埋葬的病疫屍體排了至少一英里,

場景觸目驚心。

無法土葬,也許火葬是個可行的方法。

伍連德想到這裡,被自己驚出了一身冷汗。

集中火化,在當時是破天荒之舉,

會被看成是對人性的褻瀆。

可如果不處理這些屍體,

後果不堪設想。

在提交火葬的請求三天后,

他收到了允許火葬的批文。

從此以後,鼠疫死者即可直接火化。

圖|員工消毒室

他的一系列措施實行後,

到1911年3月1日,

最後一例鼠疫病例被記錄在冊,

至此,奪去6萬人生命的鼠疫

宣告結束。

令人聞風喪膽的鼠疫,

他僅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

如果沒有他,這場鼠疫奪走的

中國百姓生命絕不止6萬,

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這是人類歷史上,

第一次通過隔離等辦法,

應對城市發生的傳染病疫情。

1911年4月3日至28日,

“萬國鼠疫研究會”在奉天(瀋陽)召開,

來自英、美、法、日等

1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大會,

伍連德被公推為大會主席。

在這次會議上,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被譽為“鼠疫鬥士”。

如今一百年過去了,

除了伍連德,再也沒有誰敢用這個稱號。

後來,

伍連德又用同樣的防疫方式迅速消滅了

1917年在山西、1920年在東三省爆發的肺鼠疫;

先後兩次杜絕了哈爾濱霍亂的大流行;

杜絕了上海爆發的中國最大霍亂的流行。

他雖出生在國外,

但他為中國做的事情遠不止這些。

他專注於中國醫學的發展,

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始人,

先後興辦了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

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中國海港檢疫始於1873年,

但半個世紀中海港檢疫權

和海關主權都被控制在帝國主義者手中,

專門只為外國人服務。

他力爭收回海港檢疫主權,

也是他負責成立了

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

中國海港檢疫事業能夠收回主權、

統一號令、開展業務,

他功不可沒。

鴉片誤國誤民,

而他一生致力於中國的禁毒事業,

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

到上海監督焚燒鴉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變,

日本人早聞他的大名,

想要他參與對中國的細菌戰,

他誓死不與日本人合作。

從哈爾濱赴大連途中,

他被日軍誣為間諜拘留並關入地牢。

三天兩夜後,

經英國駐瀋陽總領事伊思特斯的營救,

才僥倖脫險。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他在上海的家被日軍炸毀,

自己最愛的妻子也不幸離世,

他被迫離開了中國,

回到了故鄉馬來西亞檳城。

開了一個小診所,

成為了一位普通的醫生。

老人經常悠閒地在街頭漫步,

並偶爾用廣東話勸小販們,

“不要抽煙喝酒,多運動”。

終其一生,他再也沒有回到過,

他為之付出了青春與熱血,

服務了20年的中國東北。

1949年,中華醫學會的總部從上海遷至北京,

伍連德將東堂子胡同的住宅,

連同數千冊圖書捐獻出來,

作為中華醫學會的辦公場所和圖書室。

在伍連德的心中,

他一直是一個中國人。

在外國人眼裡,

他也的確是一個愛國的中國人。

1959年,晚年的他寫就了650頁的英文自傳,

自豪而坦然地題寫了書名:

《鼠疫鬥士:一個現代中國醫生的自傳》,

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一位愛國科學家的赤誠。

1960年1月21日,

他因心髒病逝世,享年81歲。

臨終前,

他曾在自己的自傳中這樣寫到:

“我曾經將我的大半生,

奉獻給古老的中國,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

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

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

我衷心希望她能更加繁榮昌盛”。

.

.

.

其實,

他生前還有一項更大的榮譽,

那就是被提名為,

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

因為候選人的保密期為50年,

這個消息直到2007年,才被正式公開。

也就是說,

他才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也是曾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2020年

是伍連德逝世60週年

謹以此篇獻給“鼠疫鬥士”伍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