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鄉音不改:大洋洲的“擺渡人”

距離澳大利亞墨爾本市區5公里,一座南半球最高的天后聖像在此聳立。

 “12年來,我們為天后宮的建設多方奔走。如今,這裡已經是在澳華人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祖籍南海九江的墨爾本天后宮理事會會長曾耀榮說。

在新西蘭奧克蘭的華人報紙上,關於佛山的信息屢見不鮮。新西蘭南番順鄉親聯誼會會長冼錦燕一直堅持在大洋彼岸介紹南海的發展動向,“家鄉發展得這麼好,我們感到很驕傲。”

在大洋洲,有著許許多多的“曾耀榮”“冼錦燕”:他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漂洋過海尋找人生路,做自己的“擺渡人”;他鄉拼搏數十年,仍傾力為鄉親服務,甘當家鄉的“擺渡人”。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華人社區經濟活動和社會地位顯著提高,成為中澳發展的支持者、參與者和推動者,為中澳交流合作作出了巨大貢獻。”墨爾本大學文學學部助理院長、亞洲研究所教授高佳說。

秋色是佛山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外鄉親回來觀看。

遠渡重洋:幾經輾轉踏上“淘金路”

晚10時,一場大雨之後,墨爾本市中心道路兩旁的廣告牌燈光倒映到地面的積水上,整條街道流光溢彩。唐人街以外的商舖大多已經打烊,唯有這裡燈火通明,彷彿不知疲倦。從中穿梭而過的,大多為東方面孔。

當年,第一代淘金工人如何艱辛地來到大洋彼岸、重築家園的故事我們已經無從得知。唐人街臨街店鋪主人換了幾輪,如今在澳華人的安居樂業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先輩的辛勤開拓。

根據澳大利亞中國友好交流協會贊助出版的《澳洲華人歷史》記載,1818年,來自廣東的麥世英乘坐Laurel號抵達悉尼積遜港,成為首位被記錄移民澳大利亞的華人,由此拉開華人前往澳洲的序幕。

自1851年起,在墨爾本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中國,廣東多地華人背上行囊,踏上前往異國他鄉的淘金之路。當中,來自珠三角南番順地區的華人是重要組成部分。據澳華歷史博物館記載,廣東三邑為珠三角富饒地區,當時的南海人承包了墨爾本絕大多數的裁縫和肉舖生意。

在這批華人中,有三位華商頗具名望。他們一方面將生意做大做強,打入國際市場;另一方面也致力於為在澳華人的權益奔走,是華人社團的領袖。其中之一就是南海人劉光明。

史料記載,劉光明從馬來西亞輾轉到達澳大利亞,並在礦區開設雜貨舖。發家後的劉光明開始引薦家鄉親朋好友來墨爾本淘金。

在他的主持籌建下,南番順會館於1861年在唐人街落成。同一時期,淘金熱也席捲了新西蘭,當地華人數量激增,首批華人同樣來自廣東。

在上個世紀,淘金潮雖已成歷史,南海人遠渡重洋到大洋洲“淘金”的故事卻從未停止。今年67歲的梁江財祖籍南海,家中三代從事餐飲行業。 1982年初,他通過技術移民同太太、大兒子到達澳大利亞,一同帶去的還有廣式早茶。

“以前澳大利亞人吃粵菜只知道檸檬雞炒飯、咕嚕肉等,完全不知道喝早茶這回事,廣東廚師來了以後做的菜他們很認同。”如今,身有餘力的梁江財開始為社團奔走,先後擔任南番順鄉親會會長、理事長。

在新西蘭,今年70歲的冼錦燕仍堅持為南番順鄉親奔走。出身於航海世家的冼錦燕,祖輩曾擁有龐大船隊,被人稱為“船王”。

然而,冼錦燕出生後不久便家道中落。 11歲那年,她不得不踏入社會掙錢養家。年輕時,她當過毛衫服裝廠的工人,做過工廠領班;而後又在法國和日本的美容行業學習,曾開設學校培訓美容師。

1991年,冼錦燕從香港移居新西蘭,後任新西蘭南番順鄉親聯誼會會長。早年艱辛的拼搏歲月讓冼錦燕更懂得他鄉異客的艱難,“十多年前,當我第一次來到佛山,我就認定這裡是我的家鄉。”

如今,華人成為澳大利亞、新西蘭重要的少數族裔。數據顯示,目前在澳大利亞有700萬移民,當中華人佔比2.6%;在新西蘭的華人總數也已超過20萬,他們在多個行業領域擔當重要角色。

落地生根:從一線工人到行業領軍者

來到大洋洲,這只是南海鄉親萬里征程的第一步。如何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找准自身定位,才是他們面對的真正挑戰。

在新西蘭冷鮮肉製品行業,一家名叫福山食品的公司頗具聲望,其規模穩居行業前三。該公司創始人正是祖籍南海桂城平洲的倫達民。

與祖籍南海的澳洲中華總商聯合會主席徐啟成、冼錦燕等老一輩僑領的經歷不同,倫達民出國前曾在廣州一家銀行任職,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但他毅然走出“象牙塔”,決心在異國闖出一片天。

1988年,倫達民前往澳大利亞讀書,而後到了當地一家拆雞工廠工作。彼時,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將整雞拆皮分包,以便商家包裝出售,“從一名銀行經理變成一名拆雞工人,工作第一天我就感覺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但當時已經沒有退路,我連回廣州的機票錢都沒有,只能咬牙堅持下去。”

此後,倫達民逐漸從一線工人升至管理層,但創業仍是他心中難以磨滅的夢。 1998年,他在新西蘭旅遊時驚訝地發現,雖然當地華人餐飲業對雞肉需求很大,卻沒有華人從事雞肉供應工作。

看準機遇,倫達民迅速到新西蘭註冊公司。限於成本,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兩個人。他白天跑銷售,晚上當工人,終於熬過了艱難的創業期。華人在異鄉創業,如何充分認知適應當地的法律要求與文化背景,是一個必須跨越的門檻。 “有一天突然就有警察上門,說我們缺了一項執照,屬於違法經營。”倫達民回憶道。

克服了種種困難,福山食品如今已經成為擁有上萬平方米冷凍倉庫、擁有超過1500個批發客戶群的行業知名企業。 “身在異國,我們華人要真正融入主流社會、實現創業成功的夢想,需要付出的遠比當地人更多。”倫達民感慨道。

新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奧克蘭大學教授葉宋曼瑛介紹,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華人移民數量的增多,經濟實力的增強,華人在當地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

與倫達民有著類似經歷的南海人還有很多。定居悉尼的南海後裔肖雪傲,現在還能清晰憶起初到澳大利亞的艱辛歲月。 “1986年,我隨母親來到悉尼,一邊打工一邊上學,甚至一天要上10個小時的班。”

艱難的打工生活並沒有打亂肖雪傲的逐夢之路。她內心篤定,自己一定能在澳大利亞擁有一份成功的事業。此後20年裡,她一路從大專念到本科再到MBA;同時,也從一名餐廳服務員到公司會計,再到上市公司集團科技板塊財務總監,“在最艱難的日子,我始終懷有對生活的希望與期待,並不斷向上努力攀爬。”

在大洋洲,像倫達民、肖雪傲這樣的南海鄉親還有很多。他們在奮鬥中嘗盡生活的酸甜苦辣,卻總能怀揣希望向陽而生。

 薪火相傳:身在異鄉心念家鄉

 “講廣東話得唔得啊?”當遇到從家鄉過來的客人時,多位身處大洋洲的南海鄉親往往會提出這個建議。

儘管離家數十年,不少鄉親仍然保留著家鄉的烙印。在他們看來,一句熟悉的廣東話、一碗地道的燉湯,都是家的味道。

 “30多年來,我從未停止過社團的工作,只希望為家鄉盡一份綿薄之力。”1985年,祖籍南海的徐啟成從香港輾轉來到墨爾本。專注事業之餘,徐啟成始終不忘祖國與家鄉,不斷搭建平台聯通中國與澳洲的交流。

南海僑領徐啟成與合作學校老師溝通中文教學計劃。

 “澳洲華人社區通過在中澳交流上發揮牽線搭橋的作用,在一些市場領域佔據很大的份額,並由此增強了投資其他領域的經濟能力。”高佳說。

身居異國,情系家鄉,這是眾多南海鄉親的內心寫照。 11月12日,年過七旬的南海籍鄉親陳裕炘從澳大利亞回到佛山,來到祠堂拜祭祖先,一時間感慨萬分,“與君一別,瞻對何期;情長紙短,涕之無從也。”

陳裕炘的父親年少時從南海到香港安家。後來,他有了一些積蓄,便寄回給老家的兄弟,希望助其改善生活。

 “老家的叔伯並沒有動用這筆錢,而是用它買了一間鋪面,寫在了我們名下。直至後來政府徵遷我才知道。”後來,陳裕炘將這筆徵遷所得款捐給了甘肅與雲南的8所學校,有效改善了當地學生的學習環境。

同樣心系家鄉、心系祖國的還有冼錦燕。 1998年長江水災時,冼錦燕在新西蘭登報呼籲華人捐款。同時發動幾位香港朋友捐助藥物、衣物、食品、現金等,先後兩次前往災區。

而在近年汶川地震,國內雪災、水災,新西蘭鄰國受災等多個事件中,冼錦燕都義不容辭捐款捐物並發動華人參與。

在海外傳播家鄉文化,也是南海鄉親情系家鄉的重要體現。時至今日,不少居住在悉尼的華人還能記起,2013年在悉尼街頭上演的佛山特色民俗活動——秋色。這得益於澳洲佛山聯誼總會會長李卓琦的推動。

當時,李卓琦受邀回佛山參加秋色活動,“看到各具特色的花車後我想,為什麼不能把這樣具有佛山特色的花車帶到澳洲,參加悉尼春節大巡遊呢?”

此後,在佛山相關部門的支持下,一場“迷你版佛山秋色”在悉尼的春節大巡游上上演,獲得澳洲社會廣泛關注。

“我出生在佛山,我的父親是南海九江人。從佛山到北京再到澳洲,從小就背井離鄉的我對’故鄉’二字感觸很深。”正如李卓琦所說,“故鄉”是根,是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