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故事——海外華人博物館:來自華人先輩的“文化之魂”*

在馬來西亞,有一座華人博物館,裡面陳列了許多展現馬來西亞華人先輩歷史的模型、器物,製作十分精良。這所博物館由僑領吳德芳創辦,日前剛獲得了馬來西亞旅遊協會頒發的“2019年最佳華人博物館黃金獎”和“最佳旅遊景點黃金獎(華人博物館)”。

馬來西亞僑領吳德芳與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創辦者花三年時間收集資料

在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裡,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華人捐贈的“金山溝”模型。早年間,錫礦和橡膠園對馬來西亞華人而言非常重要,而這座金山溝正展現了早年華人熟悉的採礦場景。

對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吳德芳格外看重。他對 “華人歷史的教室”的藏品、資料要求嚴格,僅僅是收集資料,他就花了三年時間,跑遍了東南亞多個國家。而如今博物館獲得多項大獎,也肯定了吳德芳的努力與苦心。

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中的“金山溝”模型。

其實,這並不是海外華人博物館第一次引起關注了。近年來,世界各地湧現出了不少華人博物館,它們有的由個人出資建立,但也有一部分由當地僑團支持建立。這些華人博物館各有特色,從不同角度介紹了當地華人的奮鬥歷程。

菲律賓華裔歷史博物館:首個華人出資、民間團體創辦的博物館

菲律賓華裔歷史博物館是全世界第一個由華人出資,民間團體創辦的博物館,坐落在馬尼拉著名的中世紀西班牙古城區,一條不太寬闊的街道裡。據說,選址在此是因為,不遠處就是西班牙統治時期華人遭受大屠殺的“八連”遺址。

按照時間順序,博物館分為多個主題展區和展室:“早期接觸”、“華人社會的形成”、“十九世紀生活圖”、“抗日戰士”、“有華裔血統的社會名人”和“華裔菲人與國家建設”。

一戰華工墓碑。

據考證,中菲兩國文化及貿易關係的正式建立,始於公元928年(即唐朝末期)。中國商人坐帆船攜帶中國絲綢、瓷器、農具和裝飾品,坐帆船來交換熱帶土產龜甲、海參、魚翅、燕窩和珍珠等海產品,這就是著名的“大帆船貿易”。而博物館裡,也有一艘大帆船模型,展現了這段歷史。

澳大利亞澳華博物館:華人淘金者後代守護淘金者歷史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有一座澳華歷史博物館,濃縮了華人來澳200年的奮鬥歷史。博物館一樓,有三條“龍”——爺爺龍、大龍及千禧龍,其中長達64米的千禧龍是全世界最大的遊行龍,也是澳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每年農曆春節和墨爾本蒙巴節,它都會離開博物館外出“巡遊”。

1818年,來自廣東的麥世英在傑克遜港下船,他也是有記載的最早一批來澳華人之一。其後,“淘金熱”在維多利亞州出現,越來越多的華人駐足這塊土地。而澳華博物館副主席王興鄉就是華人淘金者的後代。

澳大利亞澳華博物館的千禧龍巡遊盛況。

1985年11月,澳華歷史博物館首次對外開放。建館之初,館藏單薄,藏品主要依靠捐贈收集。之後的數十年間,來自各界的捐贈源源不斷,目前,澳華博物館共收藏8000餘件展品,用於記錄、收集、保存和研究華人及其後代在澳大利亞的歷史文化,以及中澳關係形成的歷史淵源。

印尼客家博物館:當地首座專項客家人博物館

2014年建成的印尼客家博物館,由印尼客屬聯誼總會籌建,是當地首座反映印尼客家人專項華人博物館。這座博物館位於雅加達東區的印度尼西亞縮影公園內,是一座三層的客家土樓式建築,佔地4000平方米。

一千多年前,來自中國南方的客家人南下印尼奮鬥,印尼客家博物館則展示了這部奮鬥史,以及數百年來印尼華族中傑出客家先賢的事蹟,如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張弼士及張榕軒、張耀軒,巴達維亞中華會館創辦人丘燮亭、梁輝運等。

華僑張弼士是葡萄酒行業的著名企業家。

多年來,印尼客家博物館通過館藏文獻、圖片以及生產生活工具等歷史文物,介紹了客家人飄洋過海來到印度尼西亞群島開拓創業、落地生根的奮鬥史。

今天,據不完全統計,印尼客家人幾乎佔了印尼國內華族人口的半數,而這座博物館的興盛也擁有了更多的意義。

華人博物館意義非凡

在吳德芳看來,如今的年輕一代華人,對歷史幾乎一點印像都沒有,而這也是他創立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這間“華人歷史教室。”的初衷,而這也是眾多華人博物館創立者的“初心” 。

幾百年來,由於各種各樣的歷史原因,華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給所在國帶來發展的同時,也留下了自己的文化。

澳大利亞澳華博物館。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海外華人的歷史也迎來了新的轉折點。今天,華人博物館的創立不僅展現了海外華人的“根”,更成為了一部華人的文化史。

正如吳德芳所說,如果教育是“根”,那麼文化就是“魂”。今日的華人需要銘記歷史、面向未來,而華人博物館的存在,也正凝聚了這樣的“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