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百科——蔬菜水果該吃新鮮的還是冷凍的?你可能一直做錯了 天到底走多少步能長壽?

我們都知道多吃水果蔬菜是好事,但買來的蔬果常常不能一下子都吃完,加上夏天到了氣溫高,怎麼儲存就成了問題。冷凍起來當然是最簡單的辦法,但我們總覺得凍過的水果蔬菜好像就不太新鮮了,口感也不一樣——不過,這可能是一個大誤區。

事實上研究表明,冷凍過的水果和蔬菜所含維生素和新鮮蔬果一樣多,有時候甚至還更多。

研究作者之一Ali Bouzari表示,在目前所有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冷凍是最能保存營養成分的一種。而且除了維生素,冷凍也是保存有益的植物化合物的最佳辦法,有助於預防疾病。

聯邦農業部植物生理學家Gene Lester說,冷凍水果通常“在達到成熟期峰值時被商業採摘下來,再單獨進行快速冷凍,並在氮氣環境中包裝”,而在氮氣中它們更易保存氧氣降解的營養成分。這種採摘和冷凍包裝方式也會用到某些蔬菜上,比如袋裝的綠色蔬菜。

和水果不一樣,大多數蔬菜雖然也是在成熟期採摘的,但在冷凍之前會先在90到95度的熱水里焯一下,這樣一來,可能導致蔬菜變色、褐變或是丟失原味的酶就會被毀壞,更利於保存,這還可以讓蔬菜變得更軟,更好咀嚼。

可惜,在熱水里焯的時候,蔬菜裡最多50%的維生素C也會丟失。但好消息是,將被冷凍的蔬菜在採摘時的營養成分是最多的,即使因為熱水焯燙丟了一些,最後還是通常比超市雜貨店裡賣的新鮮蔬菜要多,因為這些蔬菜會在不成熟時就摘,以便運輸,更何況在運輸過程中也會丟失營養成分。比如像四季豆這樣的蔬菜,就基本上可以肯定,冷凍的其實比新鮮的更營養豐富。

當然我們也不是說新鮮的一定不如冷凍的。如果你去農夫市場等集市買、或是直接去農場的餐館吃飯,那裡的蔬菜水果營養價值應該是最高的,但前提是,這些蔬果是在採摘後的一兩天內就給你吃掉了。

看來和大多數人想的不一樣,一般情況下冷凍蔬果反倒對人體是最好的。不過,冷凍也有一些竅門:

  1. 挑選冷凍蔬果時,為了最優化地保存營養價值,選擇本身不帶醬汁或者沒加鹽的冷凍蔬菜,以及沒有添加糖的冷凍水果。
  2. 從外包裝上感覺,冷凍蔬果應該是硬硬的、很堅固,不應該有柔軟、糊狀、潮濕或解凍的現象。專家的建議是,你在拿起外包裝時,應該能感覺到袋子裡的每一件蔬菜或水果,而不是分不清的一大坨,因為這可能表示這袋蔬果已經解凍過,又給凍回去了。另外如果包裝上有色漬或冰晶,也可能表明這袋東西解凍過。
  3. 冷凍室的門要長期關好,每次打開取東西都要快,不然就等於解凍裡面的蔬果。
  4. 把蔬菜和水果放在冰箱冷凍室的最裡面,這樣你每次開冰箱門的時候就不太會影響到它們,至於冷凍室最靠門的地方,就放冰塊好了。
  5. 不要過度加熱冷凍蔬果。最好的解凍方法是把它們放在廚房裡自然解凍,或是在微波爐裡很短地轉一下。解凍以後,輕微蒸煮或是用微波爐加熱,是保存蔬菜營養的最佳辦法。
  6. 加熱了冷凍蔬菜以後,在菜上擠一點檸檬汁,因為檸檬汁裡的維C可以補充此前丟失的部分,而且還可以讓蔬菜顏色更好看,吃起來感覺更新鮮。

每天到底走多少步能長壽?答案來了

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一百步聽起來當然太少了一點,但這個數字在美國的版本里又似乎太多了一些:每天要走一萬步。

事實上,一萬步的說法只是起源於幾十年前日本的一個計步器廣告,漸漸又傳到了美國。但一萬步顯然只是廠家和廣告商隨口說說的,也沒有科學依據。

那麼,到底每天要走多少步可以幫你達到長壽的目的呢?波士頓布萊根女性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專家們對這個問題較了真。他們跟踪調查了大約17000名平均年齡為72歲的女性,調查長達4年多,最後的結果顯示:每天走大約4400步的女性,比走得少一些的(平均2700步)更長壽,4年內去世的機率少了41%。

在4400步的基礎上,每天走得越多,死亡率也就更低,不過什麼事都有限度,走路也是——步數達到7500以後,再往上加就沒什麼意義了,對長壽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另外專家們還發現,在每天走差不多步數的前提下,走快還是走慢對壽命也沒有太大影響,也就是說,你大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走路方式來鍛煉。

愛荷華大學的科學家Kathleen Janz說,這份研究表明,老年女性並不需要去健身房或進行強度更大的運動,只需要走路就可以達到健身的目的。此前的一些研究也證明,適當的體力運動有利於血壓、胰島素/葡萄糖水平、血脂、炎症等指標達到健康標準。

當然了,這次研究沒有排除參與者每天進行的其他活動可能產生的影響,比如游泳、騎車、種花種草等等。根據聯邦衛生部去年11月發布的建議,每個人每週應該進行150分鐘的適度體力活動,這包括所有形式的日常活動,不只是走路而已。因此專家的建議是,儘管有關走路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但堅持每天走大約4400步,再加上日常的活動,對健康會有好處。

還天天低頭看手機 摸摸你頭上長角了嗎?

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發現,對手機成癮的低頭族們,已經在生理結構上發生了變化。該研究稱,由於長期低頭看屏幕的這個動作,使得年輕人的頭部骨骼後方出現了角狀骨刺,這是身體用以支撐頭部前傾重量的“進化反應”。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陽光海岸大學的兩個研究人員發表了對於年輕人“頭上​​長角”的學術論文,這篇論文最早發表在2016年“解剖學雜誌”上,近期因為BBC的報導才重新進入大眾視線。

這篇論文的研究基於218張X射線的樣本,屬於年齡在18到30歲之間的,這些樣本中,竟然有41%的人可以觀測到頭部骨刺生長,這一特徵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為普遍。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一位脊椎按摩師David Shahar說,這種突起,被稱為擴大的外枕部突起,最早在在19世紀末期被發現過,但極為罕見。

自從論文公之於眾後,澳大利亞媒體給這種突起起了各種綽號,包括被稱為“頭角”,“手機骨頭”,“尖刺”或“奇怪的突起”。 David Shahar最近在陽光海岸完成了生物力學博士學位。他說,“把它叫成什麼完全取決於任何人的想像力,”他告訴華盛頓郵報稱, “你可能會說它看起來像一隻鳥的喙,一個角,一個鉤子。”他說,骨刺的大小也頗為讓他們吃驚,目前的數據表明骨刺一般長度在3到5毫米,有部分骨刺長達10毫米。但是在這些年輕人頭骨後方的突起達到10到30毫米。

論文作者解釋,頭部向前和向下移動的持續壓力,讓骨骼滲入肌腱來應對這種持續的壓力以防止頭部垂落到胸部。他說,“用手機的人久坐不動;把頭往前支,看著他們的掌上設備。於是身體需要一個適應性的調整來分散負荷。” 好在作者表示,骨骼生長的長期規律表明,改善身體姿態可以緩和這種骨刺的生長。

Sayers說,解決方式並不一定是叫你扔掉手機,而是要培養一個好的身體姿態。他說就像20世紀70年代,當人們開始注意到牙齒健康的重要性時,每天刷牙和使用牙線才成為了生活的必備,對待手機或者掌上設備時也要有這樣的自律,下意識調整身體姿態才是解決之道。

想獲取更多的信息,請點擊關注金州資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