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鄉情——梅州的夏天 少不了這“黑仙人”

入伏後的7月,開啟了“桑拿模式”

高溫,酷暑,實在難耐

總之,熱!熱!熱!

搞定盛夏

除了空調、西瓜,梅州人

最不可或缺的解暑神器是——仙人粄

難熬一夏,有你很“仙”

仙人粄又名“草粄”,是客家地區一種常見的傳統小吃。呈果凍狀,棕黑色,有光澤,半透明,既是一種清涼飲料,又可臨時充飢。

仙人粄

進入夏日,梅州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售賣仙人粄的小攤,或挑擔、或推車、或擺攤。葉劍英元帥小時候就常在村里大榕樹下幫父親賣仙人粄。 “仙人粄……”“草粄……”一聲聲叫賣,驅趕盛夏炎熱。取杯、切粄、加蜂蜜、滴香蕉露、搗碎調勻,一杯美味仙人粄就調製好了。過往路人駐足購買,“嗦,嗦,嗦”幾下,冰涼、爽滑、甘甜的仙人粄下肚了,清涼之意橫掃五臟六腑的悶熱血氣,頓時燥熱感一掃而空。

街邊仙人粄攤檔

製作和食用仙人粄的習慣在客家地區由來已久,清乾隆《嘉應州志》(卷一·輿地部·物產·草之屬)記載:“仙人草(熬汁入面為糕,可解暑。廣東新語謂之涼粉草)。”這裡所說的糕,就是仙人粄。民諺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還有說:仙人凍,仙人凍,神仙吃了不願走。農曆入伏吃仙人粄,已成了客家人的習俗。據說三伏吃了“仙人粄”,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

加入蜂蜜的仙人粄

仙人粄,梅州各地都有,較有名的當屬梅縣區南口鎮車陂村仙人粄,其傳統技藝被列入梅州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是饒俊順。平遠仙人粄亦是有名,其傳統技藝被列入平遠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熱柘鎮橫梁村曹字仙人粄。

南口車陂仙人粄

“仙人粄”其名由來,是因為用一種叫“仙人草”的草本植物加工而成。仙人草為唇形科草本植物,喜生於坡地、溝谷之中,怡味甘涼,有清熱解暑功效。植株曬乾呈黑色,可長期保存,時間越久,效用越好。用仙人草熬製做成的仙人粄,有生津止渴、降溫解暑之效,常吃對高血壓、中暑、感冒、糖尿病等病症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仙人粄,實力還是槓槓的!

仙人草種植基地

平遠縣有“中國仙草之鄉”美譽,全縣仙草規模種植已有20多年的歷史,其土壤和氣候非常適合仙草種植,種植加工的仙草遠近聞名。 2018年,全縣及輻射帶動閩粵贛周邊市縣種植面積達到28995畝,產業產值達1.3億元,成為了全國最大的仙草種植加工基地和“王老吉梅州唯一仙草基地”。現已發展形成了包括廣東南領藥業有限公司、平遠威大地有限公司等省市級龍頭在內的51家經營主體參與仙草種植、加工,帶動農戶超6000多戶,是全縣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之一。

仙人粄製作

製作前,先將收割好的仙人草曬個充足的“日光浴”,讓其水分充分曬乾。製作時,先把曬乾的仙人草徹徹底底洗個“澡”,洗至水不渾濁即可,後將其放入大鍋中(加入少量的草鹼)熬煮數小時。草汁達到一定濃度時將草漬撈起,過濾草汁。留下來的仙人草汁,加入適量的薯粉或澱粉,邊加熱邊攪動,讓其充分融合。待汁液變成糊狀後即倒入搪瓷盆內,冷卻成型後便成了黑色膠凍狀的仙人粄。盛起來食用時用小刀搗碎,配上蜂蜜(或白糖漿)、香蕉露等,香、甘、滑、韌又帶有“仙草”香味。

搗碎後的即食仙人粄

仙人粄制法雖簡單,但也頗為講究,手藝做得好的,仙人粄色澤油亮,入口有嚼頭,軟滑到要用手捧才拿得起,柔韌到要用刀(或竹片刀)來攪碎。

傳統方法製作出來的仙人粄無法長期保存,也難長途攜帶。有商人抓住了商機,利用深加工製作了仙人粄粉,裡面配好了薯粉和鹼,消費者可即衝即食。

說了這麼多,肯定有人還是傻傻分不清仙人粄和龜苓膏。來,小編給大家科普下。它倆雖長得像,但從成分、口味、口感上看,還是有區別的。龜苓膏是一種藥膳,主要成分為龜板和土茯苓;色澤偏棕褐,口感微苦,更有彈性。仙人粄是一種清涼飲品,主要原料是仙人草,色澤棕黑有光澤,口感軟嫩柔滑,易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