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鄉情——這道源自僑鄉台山的傳統小吃廣受青睞

提起缽仔糕,估計廣東眾多城市及港澳台地區的食客都不陌生。特別是以小吃種類繁多聞名的香港、廣州等地,各種各樣的缽仔糕已成為當下舌尖上的誘惑。在廣東台山,傳統口味的白糖缽仔糕和黃糖缽仔糕物美價廉,讓人在唇齒間感受到清甜的米香。

傳統的缽仔糕首創於廣東台山,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在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成書的《台山縣志》中記載:“缽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船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後人採用缽仔來蒸糕之法一直傳下來。


▲傳統的缽仔糕蒸熟後有明顯的“肚臍眼”。

聽台山的老人介紹,缽仔糕在台山又被稱為滑糕仔、碗頭仔糍,因用當地人常用的“碗頭仔”(小瓦缽)蒸熟、口感比其他傳統糕點嫩滑而得名。以前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石磨,用石磨將洗淨、稍作浸泡的粘米磨成米漿,按一定比例加入用白砂糖或黃糖熬製的糖水,攪拌均勻後,將米漿斟入蒸籠裡的小瓦缽中隔水蒸熟即可,攤涼後用牙籤或小竹片沿著缽內邊上轉一圈就可以取出整個缽仔糕來食用。

與台山其他傳統糕點不一樣的是,缽仔糕雖屬台山傳統小吃,但從未將其納入當地祭祀用的供品或祭品之中,卻常被當地人便攜於田間地頭勞作時充飢之用。

據台山四九鎮五十墟一家點心舖的店主張其興介紹,該店從開業至今已三十多年,除了承接當地人的傳統嫁女餅訂製之外,平時在早市中還需製作水包、台山鹹肉粽、缽仔糕和油炸的糯米雞、春捲、牛脷酥等特色點心,來供應當地的老街坊。其中,用白糖蒸製的缽仔糕,他們每天僅做2籠屜的量,售完即止。


▲剛出爐的白糖缽仔糕。

同樣限量供應的,還有台山台城一餐飲集團下轄的兩家酒店,據酒店經理駱先生透露,他們店裡時常有老華僑幫襯,相對於其他點心而言,像缽仔糕這些台山傳統味道更受青睞,所以該店很早已將白糖缽仔糕和黃糖缽仔糕作為必備特色點心供應早晚茶市。

在作為台山華僑文化展示平台的海口埠銀信紀念廣場,也能見到銷售缽仔糕的攤檔。據一攤主梅先生介紹,自紀念廣場建成以來,前來觀光旅遊的外地遊客和歸僑越來越多,家鄉味道的缽仔糕是他們主推給遊客們的小吃之一。

▲巧克力色的黃糖缽仔糕。

如今,台山缽仔糕除了傳統的白糖、黃糖兩款出品之外,也隨著人們的飲食習慣變化加入了眾多的食材元素,在口味上和口感上豐富了許多。廣東南方衛視的《城市特蒐》欄目就曾對散落在廣州老城區中口碑良好、人氣度極高的幾家台山缽仔糕店進行了報導,傳統口味的缽仔糕始終是店裡的靈魂所在,而經台山人創新製作的斑斕葉缽仔糕、菊花缽仔糕、薑汁缽仔糕、杏仁缽仔糕等20多個品種也受到當地街坊的追捧。

“小吃,看似簡單,卻充滿了飲食之道。只有真的懂得火候,食材與調味原理,了解每一個小吃背後的艱辛,才能看懂製作者從小處用心的美好。”央視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就曾提到。缽仔糕對於許多人來說,也許就是一款很普通的小吃,但會隨著時光的磋磨而變成深入人心的味道,估計這就是傳統美食的魅力所在。

▲脫掉“碗頭仔”的缽仔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