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每年死於醫療疏失逾25萬人 可能多達44萬人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項研究指出,「醫療疏失」在美國人死因中排名第三,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每年死於醫療疏失的病患超過25萬人,甚至可能多達44萬人。專家呼籲透過改善醫療體制缺失,並提醒病患重視自身權利。

傑利(Christopher Jerry)的一歲半女兒艾蜜莉的下腹部長了顆巨大腫瘤,經歷多次痛苦的手術和化療,總算即將痊癒。為了確保癌細胞完全清除,醫師建議完成化療的最後一次療程。

在為期三天的化療療程的最後一天,也是艾蜜莉的兩歲生日前夕,一名藥技士準備生理食鹽水點滴時,竟錯注入超過20倍的劑量。不到數小時,艾蜜莉病況急遽惡化,裝上生命維持系統,宣告腦死,三天後去世。

艾蜜莉出事那天,醫院藥局人手不足,藥局電腦未正常運作,加上醫師指令傳達有漏洞,造成了這起悲劇。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教授馬卡利(James Makary)主持的一項研究,分析連續八年的數據後發現,每年就醫者約有3541萬6020人次,死於醫療疏失者有25萬1454人,約占整體死亡人數的9.5%。

醫療疏失原因包括技術不當的醫護人員,診斷或治療錯誤,醫療系統缺失,以及可預防的不良反應等。改善醫療疏失,可以從加強溝通和紀錄著手,例如將病歷電子化,醫護人員的工作對話存檔備查等等。

病患也可透過不同方法,在就醫時獲得更多保障,例如:勇敢發問,對於醫療程序和用藥可能的好處、壞處及副作用詢問醫師;尋求第二意見,去看其他醫師,詢問其看法等等。

中國醫生能看哭的美國醫療事故

論維權意識,美國公民顯然要高於中國公民,但美國的醫療糾紛的發生率並不高,醫患衝突也並不激烈。

美國法學界對醫療行為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認識。他們充分注意到醫學不是萬能的,醫學尚有其局限性,醫學是把雙刃劍,每個個體都有差異性,醫療合同不以結果為目的等特徵。因此在處理醫療糾紛時,能嚴格按照醫學科學規則和醫療行為的特點定案,而不會苛求於醫學。在賠償追責原則上只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不適用公平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這就大大減輕了醫方的賠償負擔。

如近年在美國加洲的一家醫院裡發生了一起醫療糾紛:一名剛出生的新生兒因患有先天性心髒病需要輸氧,護士遵醫囑將氧氣給輸上了。不久孩子死亡。這時發現,護士雖然將氧氣管給插上了,但並未將氧氣通道打開。得知這個信息後,孩子的父母很氣憤,將醫院和護士告上法庭。經過醫學鑑定,認定護士雖然未將氧氣通道打開,有醫療行為上的過錯,但孩子的死亡仍是因為先天性心髒病,而非未輸氧造成。結論為不屬醫療事故。患者息訴。

這個案件若發生在中國,一方面患者不大可能會接受這種鑑定結論;另一方面即使患者接受了這個鑑定結論,法院也仍然會判醫院敗訴。這不僅是因為《侵權責任法》已摒棄了“醫療事故”的概念,回歸到了一般的“損害責任”的概念上;更要命的是《侵權責任法》還規定有對醫方不利的推定過錯,即公平原則(第58條)和無過錯責任賠償(第五十九條)。其次,在醫療事故的防範與處理上,美國是注重於從源頭和製度上加以防範,而中國則不大注意從源頭和製度上加以防範,而只注重在事件發生後對人的處罰上。似乎只要抓了人,判了刑,“平民憤”了,政府就盡到責任了。

九十年代,在美國的一家醫院裡也發生過一起緊急情況,醫生在忙亂中,錯將乙醚當氧氣給病人輸入,造成病人當場死亡。病人家屬很不滿,對醫生提出指控。醫院領導出面解釋說:這不是醫生的錯,問題是由於“乙醚接頭與氧氣接頭可以通用而造成的,在緊急情況下醫生難免出錯,這是醫院的管理有問題。”病人家屬表示理解,放棄了對醫生的指控。通過這個案例,從此將全美的氧氣插管接頭均換成專用接頭。這樣,如果醫生即使在慌亂的搶救中抓錯了氧氣插管也無妨,因為那是插不進去的;從此在全美再也沒有第二例類似的悲劇發生。

而在中國,將氯化鉀當氯化納進行靜脈推注而造成病人死亡的案例,就重複發生過多起。發生後就將藥師和護士抓起來判刑。其實,要防止類似悲劇的重複發生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將氯化鉀和氯化納注射液的外包裝和安培的顏色和標誌作​​個醒目的區別就行了。但我國就是不通知廠家應作這方面的改進,結果致使類似悲劇不斷重複發生。

醫療事故無法避免的五種原因

拿破崙對醫生有一種天生的反感,每次遇見一位醫生,他都會問:“你殺死了多少病人?”拿破崙對醫生的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件被人們普遍低估和忽視的事情:醫療事故。在現代醫學沒有出現和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患病後能不能痊癒在很大程度上憑運氣,因此對醫生的期待不高,對醫療事故的容忍程度很高,翻開醫學發展史,會看到很多醫療事故致命的例子,但病人家屬的反應並不大。

例如90年前胰島素剛剛問世的時候,由於純度不夠、也沒有安全劑量,出現很多兒童因低血糖導致昏迷甚至死亡,可是病人的家長並沒有成為醫鬧,其他病人的家長依舊充分相信醫生,讓醫生大膽治療,原因只有一個,反正也是要死,碰碰運氣吧。現在,醫學水平不斷地前進,生病後痊癒早已不再是撞大運,而是一種必然。

在現代人的印像中,去了醫院看過醫生,病就應該被治好,不要說治死了,治不好都不成,這種不切實際的觀念成為醫療暴力的起因之一。現代醫學雖然不斷進步,但對很多疾病依然束手無策。這些疾病中有一些是不致命和沒有嚴重副作用的,在現階段只能靠身體自愈。更重要的是,醫療作為一種實踐,是不可能保證100%準確的,由於各種原因和個體差異,醫療事故依然存在,而且比例很高。

美國關於醫療事故的資料比較詳細,2000年,美國國家醫學院發表的報告估計全美每年醫療事故上百萬例,有44000人到98000多人死於可預防的醫療事故,是美國人第六大死因。這份報告還估計因為很多醫療事故沒有被報告,實際數字會更大。 2006年美國國家醫學院後續報告認為每年醫療事故至少150萬,其中藥物損害40萬,長期醫療照顧80萬,門診53萬。 2010年聯邦政府的一份報告將這個數字提高到每年18萬人。

2013年,《病人安全雜誌》的報告問世,估計全美每年死於可預防的醫療事故的人數達到21萬到44萬之間,是美國人第三大死因,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 44萬人的上限接近住院病人的1/6.這兩份報告雖然體現的只是美國的情況,但能夠代表其他國家的情況,包括中國。

它們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去醫院看病也要承受著很大的風險。醫療事故的定義要比人們印像中的要寬,它不僅包括打錯針吃錯藥,手術出問題儀器出毛病等種種事故之外,還包括診斷失誤、過度診斷和治療造成的副作用、醫院內感染等情況。一言以蔽之,那些病人如果不去醫院就不會得的病症都算在內,之所以被定義為可預防的,是因為如果不去醫院,就不會發生。

降低醫療事故最有效的辦法是不去醫院,大家都不看病的話,肯定不會出現醫療事故,但那樣的話很多人會因為延遲治療而病情惡化甚至死亡,數量會比醫療事故致死的人數多得多。因此對醫療事故不能靠不去醫院,而要靠醫患雙方的努力而盡可能使之降低。

出現醫療事故的原因有幾種:

其一是醫療本身的複雜性。醫療技術越來越複雜,那些強效的藥物的副作用往往很大,醫療照顧的加強,還有各種原因導致的住院時間過長都增加了醫療事故的可能性。就拿醫療儀器來說,信息革命導致醫療儀器的更新換代,但存在著一個隱患,就是軟件的問題,曾經出現過由於軟件的問題導致病人死亡的例子。軟件的錯誤在各行各業都出現過,是普遍的問題,但出現在醫療儀器上就可能死人。

藥物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副作用,藥物治療的宗旨是治療效果大於副作用的影響,但在個例上很可能相反。有些治療方法和手段本身就是高風險的,是否使用是在權衡利弊之後,但具體到個例上則只是全或者無的關係。對病人的過度照顧,特別是在如果病人在醫院停留時間過久,會增加醫院性感染的危險。

其二是過度診斷。根據美國的資料,對骨科醫生的調查發現,起碼有24%的檢測的沒有必要的,醫生之所以要求病人進行這些不必要的檢測,雖然表面上的理由是萬無一失,為病人著想,其實是為自己著想,免得日後被病人告。這種情況被稱為“防禦性醫學”.中國的醫療糾紛越來越多,這類防禦性醫學會越來越多。過度診斷會導致醫療事故。就拿常規胸部CT來說,每400到2000次常規胸部CT會導致1例腫瘤。美國每年照了7200萬張CT,導致29000例腫瘤,使得美國總人群年癌症發病率增加2%.這些CT中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必要的。

其三是醫療系統本身的問題。出現醫療事故後,人們往往責怪醫生,其實很多情況是醫療系統的問題。就像美國國家醫學院所言,好人在壞系統內工作。很多問題出在醫療系統內部的程序和交流上,導致病情嚴重的病人被忽視。醫療系統的設計和運轉也存在著陳舊的問題,也應該不斷地改進和更新。

其四是醫學教育與培訓。醫學教育和培訓存在著經驗和知識兩個方面。剛出醫學院校門的醫學生的醫療事故很多,這是醫學教育不可避免的問題。從業多年的醫生則存在著知識更新的問題,現在醫學知識更新得非常快,醫生必須不斷地學習,但醫生的負擔很重,沒有多少時間更新自己,導致知識陳舊,在處理病人時會出現診斷和治療失誤。醫生診斷錯誤的比例非常高,美國的估計是10%到15%,而中國的估計則高到40%到50%.在一些常見病比如病毒感染上,出現誤診的機會很高。甚至在心髒病等嚴重的疾病上,誤診的機會也很好。

最後是人為的因素。醫生通常會值班,住院醫生更是連軸轉。有一項研究發現如果連續不睡覺24小時的話,住院醫生的事故率會加倍或者增加兩倍,而且往往會導致病人死亡。美國正在審理的一件官司就是在手術期間主刀醫生睡著了,導致一個簡單的手術進行了幾個小時。

醫生過度疲勞是各國醫療系統的普遍現象,在中國,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醫院裡過多的病人使得醫生們更容易出錯。醫療事故雖然很多,但不能因此而諱疾忌醫。降低醫療事故不僅要靠醫院和醫生,也要靠病人,作為病人應該採取下列方法,以減少本人遭遇醫療事故的可能性。醫療事故在住院病人身上多發,因此美國醫療系統把精力集中在這方面。從病人的角度,沒有必要就不要延長住院時間,以避免醫源性感染等情況。此外要盡可能少去醫院,尤其是普通感冒等自愈性疾病,不要去醫院。中國人的習慣是一發燒就去醫院輸液,這樣大大增加了遭遇醫療事故的可能。去醫院看門診要等到有必要的時候再去,更不要一發燒就吃藥或者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