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男子遇襲嫌犯面臨仇恨犯罪指控 學生組織就哈佛大學招生歧視上告最高法院

金州資訊報導,週四晚,一名亞裔男子在紐約曼哈頓華埠被刺傷,一名嫌犯已被拘留,他面臨仇恨犯罪等罪名。據稱,他的作案動機是“不喜歡受害者看他的眼神”。這是紐約市針對亞裔社區的一系列襲擊中最新的一起。

警方消息稱,案件發生在當天傍晚6點30分許,36歲的受害者正走在靠近巴士打街(Baxter)和窩夫街(Worth)拐角處的聯邦法院外,嫌犯從後面接近他,向他背後捅了一刀之後逃跑。警方在現場發現了作案凶器——一把8英寸的刀。

受害的亞裔男子正在醫院接受救治,警方稱其必須接受手術,情況危急。嫌犯在周四晚自首後被捕,他被確認為穆夫里希(Salman Muflihi)。

據報導,作案後,穆夫里希跑到附近的曼哈頓地區檢查官辦公樓外,找到一名保安,對他說:“我剛剛捅了一個人。警察在哪兒?”

他之後告訴警探,他之所以行凶,“是因為不喜歡受害者看他的眼神。”

穆夫里希此前曾因襲擊罪被捕過三次。他看起來情緒不穩定。

這名23歲的布魯克林男子麵臨以仇恨犯罪論處的過失殺人未遂、襲擊罪,以及偽造罪和非法持有武器罪。他將在曼哈頓刑事法庭過堂。

這起持刀傷人案最初並未被認定是一起仇恨犯罪,但警方隨後確定,嫌犯還於今年1月12日由於被控在布魯克林重擊一名23歲亞裔男子的頭部被捕,隨後警方增加了仇恨犯罪指控。

調查正在進行中,這是整個紐約市發生的針對亞裔受害者的一系列襲擊中的最新一起。

警方上周說,紐約市五個區兩天之內發生了五起針對亞裔的襲擊事件。其中包括一名52歲的婦女,她在皇后區街頭被人推倒在地,頭部縫了多針,嫌疑人後來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視頻後被抓獲。

去年疫情開始後,紐約市警察局成立了一個亞裔仇恨犯罪特別工作組,調查針對亞裔社區的犯罪,這些犯罪在疫情期間有所增加。

圖為紐約州眾議員牛毓琳推特頁面

最新亞裔遇襲事件發生後,紐約州眾議員牛毓琳也第一時間發布推特通報案件,並提醒民眾注意安全。

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和其他官員本週早些時候談到了該市為打擊針對亞洲人的仇恨犯罪做出的新努力。白思豪說:“每個社區都遭受了痛苦,但亞裔社區面臨著一種特別的痛苦,一種特別可怕的挑戰。因為除了新冠病毒本身帶來的痛苦之外,除了失去親人、損失生意之外,人們還不得不面對可怕的歧視和仇恨。”

另訊: 指哈佛大學招生歧視亞裔違反法律 學生組織上告最高法院

金州資訊報導,由保守派支持的團體“公平錄取學生”(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週四向最高法院提起訴訟,挑戰高校在錄取招生中考慮種族因素的做法。

該組織敦促大法官們審理其上訴,此前其狀告哈佛大學招生政策歧視亞裔美國人學生,違反法律的訴訟在下級法院敗訴。

一旦以保守派6比3佔多數的最高法院同意接手案件,將可能就高校是否能夠通過考慮學生群體種族構成來促進校園多元化問題上做出里程碑式的判決。

“公平錄取學生”組織在請願書中要求最高法院推翻Grutter訴Bollinger案的判決。該案是2003年的一項裁決,當時最高法院支持大學招生委員會考慮申請學生種族的權利,以造福少數群體並增強多樣性。

“Grutter案核心是大學可以在招生中使用種族因素來達到學生群體多樣性的目的,這顯然是錯誤的。”請願書寫道。原告方表示,鑑於哈佛大學在過去的裁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針對其政策的訴訟為最高法院重新評估其在平權運動上的立場提供了一個“理想工具”。

此前,下級聯邦法院裁決支持了哈佛大學的招生政策。 2019年,波士頓的一位聯邦法官在經過為期三週的庭審後作出判決,認定哈佛大學的招生做法沒有違反法律和歧視亞裔美國人。

由奧巴馬任命的聯邦地方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勞斯(Allison Burroughs)在裁決中寫道,儘管哈佛大學的政策“並不完美”,但它經受住了最嚴格的憲法審查。

去年11月,聯邦第一巡迴上訴法院的一個法官小組支持了該裁決,這促使原告方學生組織向最高法院提出了上訴。

最高法院要接手案件,必須得到四名或以上的大法官的同意。

川普政府的司法部曾在此案中公開支持亞裔學生,並對耶魯大學提起類似訴訟,聲稱這所久負盛名的大學在嚴格的錄取程序中歧視白人和亞裔申請人。和哈佛一樣,耶魯也否認自己的政策具有歧視性,稱其招生過程遵循聯邦法律和最高法院的裁決,這些裁決普遍支持平權行動。司法部沒有權力迫使耶魯改變其政策,因此需要通過訴訟來執行其裁決。

紐約市教育局長突然辭職 曾因這些提議遭亞裔家長強烈反對

金州資訊報導,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週五宣布,紐約市教育局長卡蘭薩(Richard Carranza)將在任職三年後於3月15日卸任。

他的職位將由梅沙·波特(Meisha Porter)接替,後者目前擔任布朗士區總學監。她將成為美國最大公校系統的第一位非裔教育局長。

紐約市教育局長卡蘭薩突然宣布辭職

波特在一份聲明中說:“作為一個終身在紐約客,作為我們這座城市公校的畢業生,作為一個職業教育工作者,能夠擔任教育局長是我一生的榮幸。白思豪市長和卡蘭薩局長為我奠定了不可思議的基礎,我已經準備好開始工作,帶領紐約市學校全面恢復。”

市府官員說,卡蘭薩是自願辭職,目前並未被安排新的職位。

卡蘭薩在周五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自己在疫情期間失去了11位家人和童年好友,“坦率地說,我需要時間去哀悼。”

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能擔任紐約市教育局長是我最大的榮幸,我想不出比梅沙·波特(Meisha Porter)更適合擔任這一職務的人。”

在卡蘭薩宣布辭職決定前,他和白思豪曾因誰在重大教育決策上擁有最終決定權的問題關係緊張。兩人在廢除學校“種族隔離政策”上反復發生衝突。

卡蘭薩就任教育局長第一天起就誓言要解決紐約市學校根深蒂固的種族隔離問題,白思豪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使用這個詞。紐約市公校系統是全美種族隔離最嚴重的系統之一,過去幾十年裡,隨著該市對小學、初中和高中實行更嚴格的招生政策,這種趨勢有所惡化。

任教育局長期間,卡蘭薩對整個公校系統展開了反偏見培訓,並敦促白思豪取消特殊高中入學測驗(SHSAT),這是決定該市8所特殊高中錄取的唯一考試。卡蘭薩援引多年來關於考試偏見的研究要求取消這一考試,但這遭到許多亞裔家長的強烈反對。在疫情爆發前的幾個月裡,批評人士一直追隨著卡蘭薩參加各種公眾活動,高呼口號,揮舞標語,要求他辭職。

卡蘭薩同時要求取消“天才班”考試。紐約時報報導稱,本月早些時候,卡蘭薩和白思豪就“天才班”的未來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對話。據幾位直接了解談話的消息人士透露。那次會面後,卡蘭薩起草了一封辭職信,但沒有立即辭職。

爭論的焦點是,紐約市是否應該繼續通過選擇性的招生程序,將4歲的孩子劃入“天才班”。白思豪曾承諾,該市今年將繼續提供天才班入學考試,在他明年1月離任前將宣布新的招生製度。卡蘭薩一直表示,他希望完全放棄這項考試,這一計劃存在根本缺陷,而且不公平。他指出,在非裔和西語裔學生佔70%的學區裡,白人和亞裔學生在天才班中的比例卻達到75%。

在紐約市教育政策委員會上週投票後,教育局宣布今年不會舉行這一考試。取而代之的是,該市將建立一個新的抽籤系統,在老師推薦或接受簡短面試的幼兒之間選擇,這進一步招致許多家長的不滿。

卡蘭薩是疫情期間離開白思豪政府的第二位高級內閣成員。衛生局長巴博特(Oxiris Barbot)於去年8月辭職,她也在決策過程上與白思豪發生衝突。

白思豪市長任期接近尾聲,新市長通常會任命自己選定的教育局長,該市所有民主黨市長競爭者最近都在一個論壇上證實,他們可能會取代卡蘭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