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講粵叻——爹哋、老豆、伯爺,哪個才是最正宗最古老的粵語?

廣府人稱呼父親,會叫爹哋、老竇、老子、阿爸,有的叫阿叔、阿伯,也有些地方竟然叫“爺”,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爹哋”和“媽咪”這兩個都是從英語音譯過來的。爹哋的英文是 Daddy。媽咪的英文是 Mummy。這兩個都是幼稱,是小孩對父母的親暱稱呼。

廣東人叫父親做老豆。為什麼叫老豆?

“老豆”應是“老竇”。這是引用了五代人竇禹鈞教子有方,後來五子登科的故事,以表示對父親極端尊崇。 《三字經》創作於宋朝。明清以後,《三字經》這本兒童啟蒙必讀的教材問世,自此,書中的典故膾炙人口,廣泛流傳。於是竇燕山成為世人景仰的“模範父親”,人們往往把教子有方的“父親”喻為“老竇”。

爸爸叫“阿爺”的叫法是最古老,爺(yé),粵語:je4,在粵語中可以指伯爺,在一些方言中還保留古意,代表的就是父親,爺娘指的就是爹娘。

今義兩種:全國大多數地方指祖父或祖父級男子,全國很多地方還是指父親或父親級男子。

伯爺,即父親的哥哥,在廣府話中,“伯爺”指的是父親,比如,有人問,“你伯爺(yè)去邊啊?”指的是你父親去哪了,而不是你父親的哥哥去哪了。在舊時的廣府地區,孩子容易夭折,所以孩子都不以父親,母親稱呼父母,而是讓孩子叫自己伯爺,以便顯得家族興旺。

“阿爺”並不是什麼特殊的詞彙,在古漢語中“爺”本來就有“父親”的意思。如:《木蘭詩》創作於北魏,:’軍書十二卷,捲捲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旦辭爺娘去。爺娘聞女來”。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這個“爺”字原本寫作耶。不僅是平民百姓在民歌裡說“爺”,甚至大詩人在詩裡也說“爺”,例如唐朝詩聖杜甫的《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其中的“耶”就是“爺”的通假字,“爺”在1956年簡化為“爺”。

如果小孩待人接物不懂禮貌,廣東人會說他是:“有爺生,冇乸教”。

爺(yé),是指父親。粵語繼承了古漢語,“有爺生”的“爺”,同樣指父親。

乸:粵語表示雌性的生物,“冇乸教”的“乸”是指母親。乸型,形容男人很娘娘腔。粵語裡頭並沒有“蛤公”一說,“蛤乸”說的是青蛙的全體,包括雌性。廣東從前有這樣一首民謠:“蝦冇乸,蛤冇公,塘虱唔會遊出湧。”。

《三字經》:“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有爺生,冇乸教”,這是句反話,把“乸生爺教”反過來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