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講粵叻——三個𠮩𠹌嘅粵語字:擤、搣、​潽

𠮩𠹌

形容刁鑽、稀奇的意思。 “𠮩”(該字並未推廣,故未配以拼音,需用手寫輸入。),是“嘹”的二簡字,為聲音響亮之意。 “𠹌”(něng,粵音為“能”的陰平聲。)據《康熙字典》:“𠹌,奴等切,能上聲。多言也。”綜合兩字之意,“𠮩𠹌”引申意為:某事或物由於稀奇讓人大聲議論,相當於普通話中的“嘖嘖稱奇”。在使用上,由於字體冷僻,人們亦將其以“嘹能”替代。

據傳“𠮩𠹌”還有另一種寫法為:

例句:“講到食,順德肯定最多𠮩𠹌嘢食喇,好似蜈蚣、蠶蛹、沙蟲、田鼠等等等等,簡直令你意想不到。(說到飲食,順德肯定是有最多稀奇古怪的食材了,例如蜈蚣、蠶蛹、沙蟲、田鼠等等,簡直讓你意想不到。)”

撻朵

指報名號。該詞原為社團組織用語,亦可用作“響朵”,指主動地將自己的身份或地位告知別人,以令自己得到尊重,並籍此獲得利益上好處、行動上的方便。

據說,該詞起源於抗日戰爭後,華南地區物資短缺,有軍人同海關關員互相勾結從事走私,關員見到國軍制服胸章,就會自動放行。而軍人胸章上的標示類似於“花朵”,靠胸章而取得特權就被稱為“撻朵”,“朵”就被引申為身份之意。隨後由於該俚語較為隱晦,便流行於江湖社團之中。

“搣”屬於古漢字遺留,指用手指捻動,掐。搣(miè,粵音為mit1,與“滅”的陰平音相同。)據《說文解字》:“搣,㧗也。從手烕聲。”在廣府地區,用兩手指捏著,用力地掐或扭,謂之“搣”。有個很出名的茶葉名為“馬騮搣”,“馬騮”就是廣府人對猴子的俗稱,“搣”就是摘的意思。馬騮搣本是茶樹的一種,生於岩石之間,採摘時須要人用繩吊往岩石上,情況好像猴子般,故稱為“馬騮槭”。

例句:“老人家話,唔好成日搣小朋友嘅面珠,搣得多會流口水咖。(老人家說,不要經常捏小朋友的臉蛋,捏得多會導致流口水的。)”

指在液體表面或液體沸騰溢出。潽(pū,粵音為pou4,與“蒲”同音。)據《說文》:“潽,炊釜沸溢也。”即液體沸騰時,溢出鍋外。後流傳至廣府地區,在原意基礎上引申形容在液體表面或在液體之上。

例句:呢煲湯好多油潽喺面(這煲湯很多油浮在面)

“擤”屬於古漢字遺留,指按住鼻孔出氣,藉以排出鼻腔內的粘液。擤(xǐng,粵音為“sang3”),與普通話中的“僧”音相近,早見於《詳校篇海》:“手捻鼻膿曰擤。”在廣府地區,該字利用率也比較高,常見於“擤鼻涕”,即捏住一個鼻孔,用氣把另一個鼻孔中的鼻涕排出。另外還有一個用法:即取其排出異物後讓人感覺舒服之意,引申表達為向別人訴苦。

例句1:“小強,好心你就擤咗啲鼻涕佢喇,成日噉你都舒服嘅?(小強,你最好就排掉鼻涕吧,整天這樣你能忍受得到的?)”

例句2:“小強阿媽佢成日都同我擤,話小強好百厭又唔聽話。(小強媽媽整天都向我訴苦,說小強很頑皮又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