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話題——張文宏表示“第二波新冠疫情”仍是偽命題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肝病中心聯合主任張文宏在峰會上發言。

“’第二波疫情’目前還是偽命題,得益於比較完整的抗疫策略體系,中國最差的時刻已經過去。”在8月8日的“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疫情時代全球健康產業前瞻討論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肝病中心聯合主任張文宏表示,所謂的秋冬第二波新冠疫情,是以第一波的結束為標誌的,而現在全球範圍內第一波並沒有結束,目前還是偽命題。

談及疫情的下一步走勢,張文宏再出金句,“短期內這個事情也好不了,但是壞也壞不到哪裡去,中國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張文宏稱,具體來看,全球確診人數每天都在增加,但是根據群體免疫的數學模型,群體免疫不是一兩年內可以完成的,可能要很多年才會完成。

“不管天翻地覆,世界如何改變,秋冬有沒有第二波高峰,中國始終是汪洋大海當中一塊堅實的磐石。”

張文宏認為,從實際防控效果來看,中國的城市基本上目前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疫情防控策略,即在疫苗問世之前,我們能夠依靠擴大檢測、社區管控、精準防控等一系列策略,使中國成為全球相對安全的區域。

隨著立秋節氣的到來,很多人擔心秋冬季節的來臨是不是會使疫情進展得更加快。張文宏表示,有的人會認為如果中國疫情防控得比較好,而別的地方疫情還較嚴重,就會導致中國的風險很高。然而他表示,“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去想,因為今天的歐洲、東亞等地雖然沒有達到像中國這樣的疫情接近零增長,但是疫情風險也比較低。”

張文宏強調,在全球範圍內的疫情防控上,中國其實並不是孤獨的。

“現在的世界現在基本上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疫情繼續高漲,還有一個是疫情基本得到管控,中國無非是基本得到管控的疫情的國家當中做的最好的一個。”張文宏解釋道,在疫情防控上做得比較好的國家策略都會比較接近,中國並不孤獨。

因此,在疫苗發揮重大作用之前,中國的疫​​情反應策略會越來越完善。張文宏還表示,隨著近期受到廣泛關注的經濟“雙循環”等策略發揮作用,中國在方方面面都已經做了充分準備。

張文宏表示,隨著未來一兩年疫苗的研發上市,全球疫情的情況不至於變得更糟糕,所以總體上來講,我們應該抱有樂觀的態度,沿著既定的方向持續前進。

科普:如何理解“第二波”新冠疫情

近來,隨著一些國家新冠疫情反彈,“第二波”疫情的說法屢屢出現。那麼,“第二波”疫情真的來了嗎?應該如何理解?

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6月1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現在還沒有對“第二波”疫情的準確定義,一些地方近來新增病例數反彈不一定就意味著“第二波”疫情,有可能只是第一波疫情的“第二個高峰”。

瑞安說,雖然缺乏準確定義,但通常的理解是,第一波疫情的單日新增病例數降到非常低甚至為零,這種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後,病例數再次大量增加,這才可以算是“第二波”疫情,通常季節性流感就會有這種變化。

“第二個高峰”則不一樣,這是指第一波疫情還沒有結束,單日新增病例數還沒有降到很低,但因為各種防控措施而在相對較低水平上穩定了一段時間,然後隨著防控放鬆等因素疫情反彈,這樣只能算是第一波疫情裡的第二個高峰。瑞安認為,現在許多國家的疫情實際上只是“第二個高峰”。

權威傳染病專家也不認同“第二波”疫情的說法。美國多家媒體22日援引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成員安東尼·福奇的話說:“在每天新增病例數超過2萬的時候,怎麼能談第二波?”“我們還在第一波疫情中。等我們過了第一波之後,再來說第二波。”

不過,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已被不少人和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疫情相提並論。如果參照“西班牙大流感”疫情發展歷程,確實需要警惕“第二波”,因其“殺傷力”更大。

有研究認為,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有三個大的波峰。 “第一波”始於1918年3月,美國堪薩斯州一個軍營出現已知最早的病例,隨後傳到歐洲,5月開始在西班牙暴發,到夏季一定程度上平息;“第二波”疫情在1918年8月左右開始暴發,當年10月至11月死亡率最高;到1919年3月左右,又出現了“第三波”疫情。整個疫情持續了一年多,根據科研機構复盤的病亡率曲線,“第二波”疫情“殺傷力”最大。

據歐洲媒體26日報導,世衛組織助理總幹事拉涅裡·圭拉提醒人們注意防範可能出現的“第二波”新冠疫情。圭拉表示,新冠疫情迄今的表現與“西班牙大流感”疫情有相似之處,“‘西班牙大流感’疫情就曾在夏季呈下降趨勢,但在9月和10月猛烈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