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北京路是從幾時變成步行街的?*

1995年全國開始實行五天工作制。居民收入的增長,休閒時間的增多,市場的繁榮,消費觀念的轉變,以及日益快捷方便的公交網絡,都在不知不覺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對城市舊有的交通系統、商業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商業步行街正是在這種新形勢的催發下,1997年在一些大城市應運而生的,而廣州北京路商業步行街,也在這一年誕生。

1997年2月8日,經廣州市政府批准,北京路部分路段逢雙休日實施準步行,除公共汽車外其他車輛不准駛入。但由於行人已視之為步行街,而公共汽車卻仍可通行,造成人車搶道的現象,比平日更加嚴重。從1998年5月1日開始,北京路改為周末和節假日的步行街,所有機動車輛均不准駛入,但平時仍然通車。

經過兩年試運行之後,效果良好,從2001年12月1日起,改為全天候步行化。 2003年12月20日,北京路北段(省財廳大樓至中山五路)也開始實行分時段步行。其後,禺山路(全段)、惠福東路(北京路至教育路段)和書坊街,均納入了北京路步行街範圍,被打造成嶺南傳統特色美食和東南亞風味美食街。

設立步行街的初衷,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20世紀90年代,廣州的主要商業中心,仍然以北京路-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商業圈為主,造成人流和車流過於集中,大大超出了馬路最初設計的承受能力。設立步行街有利於調節行人、各種社會車輛和公共交通的比例,使其達至較為理想的平衡狀態。

設立步行街也可以吸引更多顧客,帶旺沿街商業。行人逛街,不僅是為了購物,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商店門面設計、櫥窗設計、廣告設計、商品設計,都是商家與顧客之間的文化交流。在實行步行化之前,北京路上的人流量已近飽和,在騎樓底的人行道上行走,光線昏暗,擁擠不堪,大有摩肩接踵,連衽成帷,舉袂成幕之勢。實行步行化後,行人不用與汽車搶道,可以從容地散步、駐足、欣賞、選購,有充分餘暇與商家產生精神上的互動,既延長了行人在街內停留的時間,也增加了消費。

設立步行街還有一個目的,是為市民提供一個寬敞的休閒空間。在現代城市中,廣場往往是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間。以前的北京路是一條“街”,實行步行化後,就變成了一個市民廣場,吸引四面八方、天南地北的人來這裡購物、參觀、休閒、交流。平日的人流量,至少有三四十萬人次,週末達五六十萬人次,比實行步行化前大幅增加。 2005年元旦,北京路的客流量甚至突破百萬人次。北京路堪稱是廣州兩千多年政治、經濟、文化的結晶體,是過去、今天、未來的融合點,用當下的語言說,就是廣州的名片、廣州的客廳。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品味不斷提升,功能單一的商業步行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北京路步行街逐漸被賦予了更多樣、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以2003年1月整飾一新的“千年古道遺址”正式開放為標誌,北京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被重新發掘和展示出來。千年古道遺址、西漢水閘遺跡、南越王宮博物館、城隍廟、藥洲、大佛寺、流水井書院群、體現民國建築風格的騎樓和財政廳大樓,就像眾星拱月一樣圍繞著北京路。聳立在拱北樓遺址上的銅壺滴漏銅塑模型,向南來北往的人們宣示著:這是一條身世顯赫的歷史文化步行街,這是一座露天的廣州歷史博物館。

從2014年10月16日零時起,位於北京路北段(省財政廳大樓至中山五路)的廣州老字號一條街正式納入北京路步行街範圍,實行全日步行街管理。利口福、寶生園、王老吉涼茶、生茂泰、皇上皇臘味、錦泉眼鏡、清心堂、風行牛奶、滄洲臘味、仁信甜品等廣州老字號進駐北京路步行街。其中不少品牌已被列入國家級和廣東省、廣州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為北京路步行街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步行街 是指在交通集中的城市中心區域設置的行人專用道,並逐漸形成的商業街區。

在這裡原則上排除汽車交通,外圍設停車場,是行人優先活動區。徒步街與徒步購物街的意義是一樣的可通稱為步行街。步行街是城市步行系統一部分是為了振興舊區、恢復城市中心區活力、保護傳統街區而採用的一種城市建設方法。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正式實施,規定步行街標準英文名為Pedestrian Street或Pedestrian 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