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長堤的幾番華麗變身

清初廣州珠江岸邊,並沒有堤岸,只是一片淤積的河灘。清光緒十五年(1889),兩廣總督張之洞開始修築堤岸,但只修了天字碼頭一段和官輪渡碼頭,離任之後,人亡政息,工程也停了下來,僅成堤壩,斷續難行。宣統三年(1911),已是孤王江山岌岌拱的清政府,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花崗石築起堤岸,稱為長堤。 1920年,政府在堤岸上開闢馬路,命名為長堤大馬路。

長堤大馬路1920年建成,可以看見東亞大酒店

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珠江秋月”,以及明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珠江晴瀾”,就是指長堤一帶的珠江景色。江上原有一個小島,是廣州著名三石(海印、海珠、浮丘)之一,據屈大均說,島上有“古榕十餘株,四邊蟠結,遊人往往息舟其陰。端陽七夕作水嬉,多有龍郎晝女、鱠魚酤酒,零販荔支、蒲桃、芙蕖、素馨之屬,隨潮來往”。 (屈大均《廣東新語》)人氣闐溢之處,商業自然會興旺起來。 1928年,島上建了一座“海珠公園”,遊人更多了,街市仔也如群蟻附羶而來。 1931年,政府認為海珠石造成這個河段水流過急,對於航船有危險,決定炸毀海珠石,填江築堤,開闢馬路(今沿江西路)。

長堤的騎樓

1914年,澳洲華僑馬應彪投資港幣100萬元,在長堤開辦先施公司環球貨品粵行,是當時廣州規模最大的民族資本企業,首創不二價的營銷方式,並附設化妝品、汽水、服裝、鞋帽等10個加工廠,大獲成功。 1917年,先施公司進軍上海去了。

1931年,廣東省政府公佈廣州的市區道路系統圖,市區劃分為三個區:商業區、工業區和住宅區。商業區包括永漢路、惠愛路、西關十八甫、上下九、南關、河南等處。長堤並不在內。

愛群大廈

1932年,東南亞著名華僑企業家胡文虎家族在炸石填地處建築永安堂大廈,作為虎標萬金油的總批發處。這是廣州第一幢歐洲風格的鐘樓式建築。 1934年,由香港愛群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愛群大廈,仿美國摩天大樓風格,樓高63米,共15層,是廣州當時最高的建築。

摩天大樓擋住了長堤的“無敵大江景”,但長堤不僅沒有因此停滯不前,反而以一種近乎神話的速度崛起,僅僅幾年時間,已經超越了許多傳統的商業街,成為與永漢路、惠愛路等老牌商業街並駕齊驅的繁華街區了。

創於1914年的東亞大酒店,是先施公司的附屬企業,廣州最高級的豪華旅店,敢於號稱“百粵之冠”,當然要有相當斤兩才行;創於1919年的大三元酒家,曾為廣州四大酒家之首,20世紀30年代以60元大裙翅益食家為招牌,人們趨之若鶩;創於1938年的名園(後改為七妙齋),還有一景樓、金輪酒家、大東酒店,大中華西餐、瑞如茶樓等等……

東亞大酒店

長堤食府、戲院林立,又有豪華的百貨公司,是廣州最有名的吃喝玩樂購物一條街。廣州人喜歡“食嘢食味道,睇戲睇全套”,在長堤,味可以遍嚐百種,戲可以睇完一套又一套,既有大戲看,也有好萊塢電影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同慶戲院在長堤開業,是廣州最早的粵劇戲院,有五六百個座位,後改名為海珠大戲院。 1926年,海珠大戲院進行了大改造,擴建至三層觀眾席,2005個座位,一躍而成為廣州戲院之冠。

廣府人對粵劇情有獨鍾。早期的粵劇是沒有女藝人演出的,無論是花旦或是小生,都由男藝人扮演,後來女藝人也登上了舞台。夜夜衣香鬢影,大鑼大鼓。 《關漢卿》、《順治與董鄂妃》、《帝女花》、《胡不歸》、《情僧偷到瀟湘館》、《搜書院》、《苦鳳鶯憐》、《刁蠻公主戇駙馬》等經典劇目,好戲不厭百回看,成為海珠戲院的雋永記憶。

海珠大戲院

1920年開業的明珠電影院(即羊城電影院),初以放默片聞名,後來又成為放映彩色電影的先驅;愛群11樓的麗都舞廳,先施公司的天台遊藝場,林林總總,一派花團錦簇,把這長710米的馬路,裝點成一個“花天酒地鬧黃昏,拋擲金錢價莫論”的繁華金粉地。在先施公司天台演出的女班,以文武生黃侶俠、花旦西麗霞、醜生鄭恢恢、武生沈小沛、小生鐵英雄等最為著名。黃侶俠文武皆能,唱做念打,追得上馬師曾,戲迷們都叫她“女馬師曾”。那些紈絝子弟誇口:“各遊戲場戲園,不可一日不光顧”,“每天午後晨興,天明就寢”,“糖果公司綢緞舖大餐廳等,每結賬款至少數百元,方算交易” 。

1930年,金輪酒家曾發生一起轟動廣州的爆炸案,以演丑角著稱,獨創“乞兒腔”的粵劇藝人馬師曾,在金輪酒家唱戲時,遭人放置炸彈炸傷右腳。此案令治安當局大為震動,下令馬師曾所在的國風劇團停演六個月,最後國風劇團被迫“執笠”(粵語倒閉之意)。但這並沒有把長堤的食客、戲迷嚇退。

即使夜幕低垂,長堤依然燈火通明,人潮川流不息,只聽見這邊茶樓吆喝“埋數!單收,福祿壽齊啦!”那邊酒樓又高呼“某官人到,某酒家準備款接貴客光臨!”雖然政府開徵筵席捐,上茶樓吃飯,連一毫紙的飯菜都要收捐,但茶樓食肆​​依然座無虛席,唱碼聲此起彼伏,熱氣騰騰。人們都說“食在廣州”,但坊間有句更直接的俗諺:“住在廣泰來,食在大三元”。廣泰來、大三元都是長堤上的名店。這是廣州人對長堤的最高讚美。

抗戰勝利後,四鄉的酒樓、茶樓,紛紛湧入省城揾食;一些被日本人巧取豪奪去的酒家,作為敵產處理,被中國政府公開拍賣,又重回到廣州人手中,正是楚人失之,楚人得之。許多在戰爭期間避難外地的飲食業經營者,也陸續返回,重操舊業。長堤的酒樓愈開愈多。

由一姓詹的台灣人開在長堤的東天紅餐館,因日本戰敗,護身符沒了,由香港酒樓業老行尊馮佳和曾深銘接手經營,改名為大公餐廳,以精美的西餐、西點馳名省港澳;德興飯店的老闆何恩在長堤東端開了一家冠華酒家;著名茶商陳星海的侄兒陳勤昌把長堤的割烹別府改建為總統酒家;金龍酒家是省港澳飲食大王高棠所開,他經營的酒樓遍布香港、澳門、廣州、上海、南京等地。

這種繁華速度,十分驚人,歷史上也從未見過。飲食界都說,廣州的酒樓百年不算短,十年成老號。長堤就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廣州輕出集團

1956年公私合營成立廣州雜品出口分公司,幾經變遷,就成了現在的廣州輕出集團,歷經60年發展,成為一家集進出口貿易、國內貿易、倉儲物流於一體的國際貿易集團公司,是坐鎮長堤時間最長、實力最雄厚的商家之一。

1958年,廣州進行商業網點大調整時,長堤是全市性一級商業中心。這樣的中心,當時僅有三處:中山五路-北京路、上下九路-第十甫、人民南路-海珠廣場,足證其江湖地位之高。直到1980年代,長堤還是繁榮似錦。不僅有幾十家門庭若市的茶樓飯店,而且也有老牌的電影院、美容廳、百貨商店,是一個活躍的、多樣化的街區,它有足夠的魅力,把各式人等吸引過來。

1990年代以後,長堤的繁榮,開始江河日下。幾乎所有老字號食府都相繼陷入苟延殘喘的困境。作為“食在廣州”發祥地之一的長堤,飲食業似乎已風光不再。一些著名的連鎖酒樓,在別的地方做得好好的,偏偏就是長堤分店做不下去;有些頗具規模的食府,竟然在短短幾個月內,數易其主;有些剛剛開張,送給顧客的優惠券還沒用完,就已經關門大吉了。

1984年在先施公司原址興建的華夏百貨公司,曾一度熱火朝天。可惜好景不長,很快就走向下坡路,終於在2002年10月停業,後來曾試圖改營“乾貨海味一條街”,結果還是失敗。大大小小的商店都在慘淡經營。 2003年底,沿江路有29家酒吧,夜夜燈紅酒綠,但才一年半時間,到2005年6月底,只剩下11家,倒閉了一半有多。

今天的長堤,雖然已不復當年紅塵翻飛,但幾十年商業中心打下的基礎,底氣依然很厚,虎老雄風在,老字號的效應還沒有消失,人氣也沒有渙散。廣州輕出集團、東亞酒店、愛群大廈這些大商家,依然是長堤的熠熠明星。 2012年,隨著市政府提出要將長堤大馬路打造成“金融一條街”,110家金融機構陸續入駐。長堤大馬路再次轉型,漸漸重新興旺起來。

假以時日,這條商業老街,定會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