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上下九傳奇

上下九其實是兩條馬路,以前叫上九甫、下九甫,現在叫上九路、下九路,從人民南路至恩寧路,全長一千多米,實際上把第十甫也包括在內了。自清末民初以來,它就一直屬於荔灣的商業中心地帶。清代晚期,作為商界“靈魂”的文瀾書院,便位於下九甫的繡衣坊,廣州商界的許多重大事情,都在這裡經紳商代表討論決定的。

西關住宅密集,商舖鱗次櫛比,最怕“火燭”,一旦失火,往往出現火燒連營的慘劇。西關歷史上發生過幾次有名的大火,造成的人命與財產損失,幾十年後人們談起來,仍然心有餘悸。因此,防火一直是西關商界的頭等大事之一。當年在主要街道上,相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竹搭的瞭望崗,有專人值班,負責監視哪裡有煙火冒出。在上下九有一個報警處,每當有火警發生,人們便敲響鐘聲傳警,所有商戶都要自備水桶參與滅火。人們根據鍾聲來分辨失火的地方,火在上下九的北面連敲五響;火在上下九南面連敲六響。上下九在西關商業圈的中心位置,鐘聲一響,四面可聞。

1931年,陳濟棠治粵時期,廣州城市建設,一日千里,處處架橋築路,三年之內,廣州市開闢了三十多條馬路,其速度相當驚人;到處都在蓋房子和整理內街街線;西村工業區蓬勃興建;從洲頭咀至海珠橋腳,處處填土築堤,幾十座大大小小的碼頭,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政府在廣州劃定三個商業區,重點發展,上下九是其中之一。

在這一輪的市政建設高潮中,上下九狹窄的街道被擴築成寬17米的馬路,建起了美輪美奐的騎樓,百貨業、飲食業、金銀業紛紛進駐,把這裡的商業,推上了一個台階,愈顯繁榮。直到今天,上下九仍然是廣州騎樓建築保護得最完好的地區。在廣州市政府公佈的首批14個歷史文化保護區中,上下九至第十甫作為“廣州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騎樓建築傳統商業街”被列入其中。

十三行時代,上下九是豪商巨賈的私家園林;鴉片戰爭後,文瀾書院是廣州商界的“眾議院”,呼風喚雨,點石成金;進入民國以後,上下九又成為眾多工商業鉅子的搖籃。何賢這個名字,在澳門無人不知,回歸前就是葡萄牙、中國及澳門公認為澳門華人領袖,有“外交大臣”、“影子澳督”和“澳門王”之稱。 1930年,剛出道的何賢就在上九甫與何善衡合夥開設匯隆銀號,何賢任司理,他的弟弟何添也在銀號當練習生。何賢昆仲和何善衡後來在港澳地區工商界,都是領袖群倫的人物,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率先進入內地投資建設的港澳商人。

何善衡是恆生銀行的創辦人之一,香港商界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1950年他店中的伙計陳震夏要返回大陸定居,臨行時交了一萬元給何善衡,託他代為保管。三十年過後,這一萬元經何善衡的悉心經營,已變成了一億元。何善衡與陳震夏亦早已失去聯繫,但卻始終沒有忘記昔日之託,四處打探下落。幾經周折,終於和陳震夏聯繫上了。這位舊伙計對自己意外成為億萬富翁,愕然不知所措。何善衡遂建議把錢分為三份,一份用於支持國內的教育、衛生事業,一份用於支持香港的社會福利和教育、衛生等事業,一份留給自用。陳震夏欣然接受,於1983年成立了華夏基金,廣做善事。

這種君子有道,不欺暗室的誠信,正是何善衡、何賢、何添等老一輩商人,年輕時在上下九這種“竟街兼巷無詐無虞”的商業氛圍中,耳濡目染,培養起來的,又從廣州帶到了香港、澳門。

1937年,十八甫發生火災,再次火燒連營,許多商舖在災後都搬到上下九,西關商業的重心,遂由十八甫逐漸轉移到上下九和第十甫了。 1958年,上下九被定為廣州三個全市性一級商業中心之一。

按1998年的《荔灣區志》的記載,抗戰勝利後,上下九已是一條極繁榮的商業街,北側多是金鋪、鞋鋪,著名店舖有鶴鳴、吳志記、潘常興、美施等鞋帽店,以及大吉、大喜、福生、錦華等床上用品店;南側是花紗棉布莊、服裝店、百貨店,綸章、仁章、上海、唯一、同章、天生、廣公誠等,都是廣州人熟悉的綢緞店;還有信孚、自良、文華等呢絨店、服裝店,大同、天工、新華、大利百貨店,大陸鐘錶店,三紅、雪紅、華南、亞洲等攝影店,都是在廣州人中有口皆碑的名店。上下九的燦盛豐美,讓人無暇東顧西盼,專注於一個亮點已足可留連半天。

信孚服裝店,原名信孚成記,創於1880年,最初設於沙基,專為沙面的外國人、洋行高級職員和海關官員製作西服,全部面料、輔料,都採用進口貨;所僱用的工人都是手工精巧的大師傅,量身、裁剪、試衣等重要步驟,全由一個師傅全包,車縫亦有專人,因此質量無可挑剔,1942年遷到上下九,是當時廣州四大洋服店之一。

鶴鳴鞋帽店創於1948年,是上海鶴鳴鞋帽店的分店。見識過鶴鳴皮鞋的人都會贊不絕口,做工確實精緻一流,鋼包頭,軋花,全牛皮底子,美觀大方,質量上乘,鞋裡面有燙金商標和鶴鳴鞋帽店的編號、尺碼。據說一頭牛隻能做兩雙這樣質量的皮鞋,穿得上自然成了身份的象徵。

綸章紡織品商店是廣州著名的老字號,前身是盛記布店,始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經營純棉佈為主,後來增加了小批量的絲綢經營,招牌改為綸章絲綢店。 1949年,商店頂給了一位香港服裝商。在1950年代的公私合營大潮中,國家對棉布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凡經營棉布的商店都要按地段歸口合併經營,綸章、華髮、新正大、粵華、上海、合成等棉布店和唯一絲綢店、聲昌紗綢店合併歸一,組成廣州市公私合營綸章棉布商店。

1970年代初,綸章設有上海專櫃,銷售上海生產的新花色化纖棉布,當時上海的產品聲譽甚高,備受廣州人青睞。 1975年滌棉布(俗稱“的確良”)開始面市,風行一時,許多人都以“的確良”為新潮。湖北沙市、襄樊,河北邯鄲、湖南、陝西等省市都紛紛來廣州,以綸章為展台,舉辦各種花色布展銷會。每逢有這樣的展銷會,天剛濛濛亮,綸章門前便排起長龍,肩背相望,人潮湧動,直到晚上打烊時,顧客還是水洩不通。那種盛況,對於許多老廣州人來說,依然記憶猶新。

1956年開業的廣州市婦女兒童用品公司,是當年廣州市三大百貨零售商店之一(另外兩家是南方大廈和中山五路百貨商店),經營家庭日用品、食品、化妝品、皮鞋皮具、服裝、嬰幼兒用品、床上用品、家居用品等。其中,婦女兒童商品共三萬多種,是廣州市經營婦女兒童商品面積最大、品種最齊全、檔次最高、質量最可靠的主題商店。 2010年被廣州老字號協會認定為“廣州老字號”品牌企業。

     永安百貨公司,原來也是上下九的一家大型老字號,創於1947年,1958年合併了大光、三友等16間小店,在百貨業內擁有很高的地位。最有名的是它代理上海著名品牌皇后牌毛線,令許多婦女趨之若鶩。不過,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1980年代,永安百貨首創購物抽獎活動,以“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為主題,承諾將活動期間的營業額提取一部分捐給“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活動。而且購物達到一定金額的顧客,還可以參加抽獎,一等獎是摩托車一輛。這在當年可是一份超級巨獎,一時風魔全城,人們爭先恐後,湧往永安搶購,店內店內,人滿為患,擴音器不斷呼籲大家遵守秩序,依然難以控制洶湧的人流。 1995年全盛時期,永安百貨的年營業額逾億元。

然而,衰成敗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十甫名都商廈、名匯商業大廈等現代大型商場相繼開業的同時,老廣州人十分熟悉的永安百貨公司,在廣州經營了56年,卻在2003年9月22日結束了營業。那天我特地趕去看看,公司門口人行道上一塊孤零零的告示牌,上面簡單地寫著15個字:“本公司因危房疏散,是日起停止營業”,竟連一句與市民惜別的話語也沒有,便草草謝幕了。

雕塑“馬踏飛燕”

從1995年9月開始,第十甫、下九路闢為晚間步行街(上九路並非步行街,但人們已習慣稱上下九步行街),其後發展為全天步行街。當時號稱是“中國第一條商業步行街”。從此上下九的名氣更大,來參觀、購物的人流量不斷增加。入夜以後,萬燈齊發,霓虹閃爍,商場內外,騎樓內外,衣香鬢影,歡聲笑語,整條馬路就像一條色彩斑斕的河流,在每一個人的眼波中流轉。

1998年,為了進一步提升上下九的“商業檔次”,荔灣區斥資數千萬元,全面整飾步行街沿街外立面,全部刷上鮮豔的顏色,所有臨街窗戶都裝上木嵌彩色玻璃,有些在屋頂加了頂仿古的帽子。從穿衣戴帽工程開始的第一天起,民間的爭論就蜂起不息。面對光鮮閃亮的老房子,一位市民奚落說:“所謂’穿衣’,就是把舊房子粉刷一新,一色粉色系列,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原來材料的肌理全然消失。”批評者冷嘲熱諷,“就像一個女孩,塗上俗氣的庸脂俗粉、化妝品,把原來個性的美都掩蓋掉了”,真古董變成了假古董。

穿衣戴帽後的上下九,歲月留在騎樓建築上斑駁、陳舊的生命印記,已消除殆盡;老房子的歷史感與滄桑感,亦索然俱散矣。

近年沿著上下九步行街,陸續建起了18件以商貿、民俗為主題的城市雕塑。 2007年,南廣場安放了一尊9.9米高的國家旅遊城市標誌雕塑“馬踏飛燕”,成為上下九一個地標性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