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埋在鬧市下的第一大湖

南漢在五代史中,被稱為一個僭偽的王朝。從高祖劉(手機可能顯示不了,上龍下天)於917年稱帝,建都廣州算起,傳到後主劉鋹覆亡,一共才55年,但這個王朝卻開啟了廣州建城以來最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幾乎把整個廣州城推倒重建了。

南漢皇帝非常迷信六壬,奇門,太乙,子平一類秘術。劉是河南上蔡人,大食商人之後,原名劉陟。據說他稱帝那年,有白龍見於南海,於是他把原定的幹亨元年改為白龍元年,把自己的名字也改為劉龔,以符白龍之瑞。但後來有算命先生告訴他,龔字對他不利,劉龔又把名字改為劉,寓“周易”“飛龍在天”之意。古文並無“”字,是他杜撰出來給自己專用的。

姓名:劉鋹

 職位:南漢後主

編號:04

這樣一個極端相信風水命理的人,在選擇自己皇宮地點時,必定慎之又慎,不知有多少青烏家整天手持羅盤,為他出謀劃策,但最後他還是和任囂,趙佗一樣,看中了越溪與文溪之間的這塊大吉旺地,在這裡興建他的皇宮御苑。

史書記載,南漢皇帝在廣州修築的宮殿,“凡數百,不可悉數”;而“南漢書”則宣稱,光離宮就有千餘間了;劉郎父子的宮殿,一直修到泮塘,小谷圍,龍導尾一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裡說,“大抵劉鋹時,三城之地,半為離宮苑囿,又南北東西環城,有二十八寺,以象二十八宿,民之得以為棲止者,無多地也。“即使以今天的建築技術來看,要修建如此多的瑤池玉闕,閬苑仙閣,用55年的時間,也是要加班加點的了。

在南漢王朝眾多的工程中,與水關係最大的,莫過於開鑿西湖了。大凡做了皇帝的人,都想長生不老。劉篤信“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之類的鬼話,搜羅了大批方士為他煉金丹。為了營造一個適合煉丹的幽靜環境,他在城西挖了一個大湖,名為”仙湖“,面積達五百餘丈,南至仙湖街,北至華寧裡北頭,浩浩茫茫,水天一色。湖心有花藥仙洲(藥洲)小島,種滿奇花異草,又從太湖,靈壁運來了九塊奇石,置於島上,名為九曜石。方士們就在藥洲上架起煉丹爐,不分晝夜地煉起長生不老藥來了。

南漢時的西湖路大概是這樣的
今天的西湖路是這樣的

北宋滅了南漢以後,仙湖與藥洲都成了旅遊景點,前來遊覽的文人雅士,絡繹不絕,留下了不少題詩與銘刻宋代詩人許彥先有詩雲:

“花藥氤氳海上洲,

  水中雲影帶沙流。

  直應路與銀潢接,

  槎客時來犯鬥牛。”

仙湖曾是廣州城裡第一個大湖,對日後河湧水網的建設,有著重大影響。仙湖水來自文溪西水,與菊湖相通。據阮元的“廣東通志”所載,湖的南面有仙湖渠通往城外,經南濠匯入珠江。似乎南漢時代也有了南濠,但眾多史書都說南濠是宋代開鑿的,而阮元也只是概括地描述仙湖的地理環境,沒有特別說明年代,所以書中所寫,究竟是南漢時的仙湖,抑或北宋時的仙湖,只能存疑待考了。

關於仙湖的面積,前人也一直有不同的猜測,有人說北面到廣衛路與越華路之間,有人說到越華路。1996年,廣州修地鐵一號線時,在中山五路與教育路交匯處5.4米深的地底,挖出了一段大型木樁板護岸堤壩,這段堤壩南北走向,長24米,寬2.1米。東側是地勢較高的山崗,西側全是低窪的黑色淤泥,應是仙湖東邊的堤岸所在了。其構造是先打上兩排相距約1.5米的木樁,木樁內放置木板,形成板牆,然後在中間填土夯築,堤壩表層用石塊砌成斜面。據考古學家說,這是宋代修築的堤壩,而廣州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宋代所修的,從這堤壩的遺跡,可以大概了解宋代水利工程的技術水平。

人民公園山坡下 當年文溪西水故道

橋是水城的一個重要符號。廣州有年代可考的橋樑,最早的也是在南漢。仙湖周圍有三座橋,其一是連接藥洲的寶石橋,其二是文溪西水上的清風橋,其三是仙湖渠上的仙童橋。寶石橋是給皇帝走的,仙童橋是給老百姓走的。

寶石橋用七塊石板砌成,其石採自礪山,光潔如玉,長5.3米,橫1米,厚0.7米,平列如砥。它們大約不會是真的寶石,但劉既然可以千里迢迢從太湖,靈壁運來奇石,他的皇宮可以用金做屋頂,用銀做地面,以白玉為階,以瑪瑙為欄,甚至連排水溝都用珍珠鋪成的,那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了難怪後人驚嘆:“。寰宇橋樑鮮此巨制,車轍馬足千載猶新”(樊封“南海百詠續編”)

吉祥路東側有一條七塊石巷,通往華寧裡,1997年考古學家發現,原來鋪在巷子地面的七塊石,很可能就是當年寶石橋上的七塊石拆開七塊。石後,下面就是宋代六脈渠的遺址,明,清時利用渠的兩壁作基礎,以七塊石呈東西向橫跨在渠上,築成了寬5.5米的石橋。不過,這七塊所謂“寶石”,不過是打磨光滑的花崗岩石而已。

滄海變桑田還算好了 現在是萬頃碧波變水泥地

不管是不是寶石,廣州的老百姓還是習慣直截了當地叫它“七塊石橋”,正如在皇帝口中的“仙湖”,老百姓卻只叫它做“西湖”一樣:用七塊石砌的橋就叫七塊石橋;在城西的湖就叫西湖;甘溪水從山上一瀉而下,澎澎作響,廣州人就叫它“韸韸(讀作’龐’)水”;越秀山上的永康砲台是四方形的,人們就叫它四方砲台。直到近幾十年,這種習慣還是不改,27層的高樓就叫它“廿七層”,63層的高樓就叫它“六十三層“。聽起來很無趣,廣州人大概是天底下最不會起名字的人了。

其實不然廣州人的幽默感在於:他們把皇帝的禦橋叫做七塊石橋,卻反過來把平民百姓走的仙童橋叫做寶石橋,結果廣州一度有了兩座寶石橋,不明就裡。的外來人,還真會被弄得暈頭轉向仙童橋這名字,是因為後來仙湖街有一座金花廟,求子往往靈驗,在婦女中有一首歌謠:“祈子金華,多得白花。三年兩朵,離離成果“。

金花夫人是廣州的地方神祗,既不入佛教,亦不屬道教,但卻有萬千信眾,當年在廣州到處都建有金花廟。關於金花夫人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她從小就是巫女,端午節在仙湖觀龍舟時不慎落水遇溺,屍身數日不壞,浮出時面容如生,散發異香,有沉香木像在旁邊,酷似金花生前的模樣。人們便把它當作金花夫人的神像,立祠奉祀。因為金花生於仙湖邊的惠福巷,故又稱金花普主惠福夫人,祈嗣十分靈驗。

另一種說法,金花本是處女,有巡按夫人難產,神靈夢中告訴她:“請金花女至,則產矣”巡按派人密訪,終於找到了金花,把她帶到官衙,夫人果然順利誕下麟兒。從此,大家都把金花當成神,沒人敢與她談婚嫁,金花羞憤不已,投湖自盡。廣州人便立她的肖像以祀,當時人稱“金花小娘”。因為她可以保佑人生子,不當在處女之列,故稱夫人。

金花娘娘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七日是金花誕,民間的慶祝活動非常熱鬧,仙湖渠上寶石橋擠滿了前去求子的婦女,摩肩如雲,舉袂成幕,仙童橋這名字便慢慢叫開了。明正德,嘉靖之際(1522年前後)廣東提學副使魏校下令搗毀廣州的“淫祠”(即不入祀典的祠廟),仙湖街的金花廟也被拆毀了,但後來人們又把它重建起來,香火依然很盛。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內閣學士翁方綱視學粵東,經過仙湖街時,街上擠滿了謁拜金花的信眾,他的肩輿不能過,一怒之下,命令地方官員把廟搗毀了。

後來由於仙湖湮滅,皇帝的寶石橋也隨之消失了。但清風橋與仙童橋卻一直到民國初年還在。清風橋是橫跨在文溪西水上的,位置在今天吉祥路與中山五路交界處北宋詩人郭祥正在遊覽藥洲時寫道:“。大亭插層城,玉虹跨深溝常年一百五,載酒傾城遊”他說的玉虹與深溝,大概就是清風橋與文溪西水了。

南漢滅亡後很長時間,仙湖都是宋代的士大夫們泛舟觴詠,避暑消閒的勝地。後來日漸淤塞,到了南宋嘉定元年(1208),仙湖已變成一片爛地。經略陳峴曾嘗試進行疏鑿整治,在藥洲上種植花木,修築園林,改名為“西園”。但終於不能恢復昔日的景觀,浩浩仙湖,只濃縮成袖珍版的“白蓮池”。

藥洲雖小好過冇 浩浩西湖就剩這池子水了

明代的羊城八景中,仍有“藥洲春曉”一景,不知那時的藥洲,還有什麼可觀之處?抑或只是文人們發思古之幽情?最後連白蓮池也夷為平地了。清代乾隆年間進士檀萃生平最喜歡旅遊,他在遊藥洲後,戚戚然寫道:

“昔劉鑿湖,於中為洲,聚方士煉藥。今仙湖,九曜,西湖,看蓮諸街,皆湖舊境。宋人所題“步自葛仙洲”,“煮茶景濂堂“,”採菊筠谷“,”榜舟九曜石下“,”摩挲前賢題刻“云云者,想見當日脂膏膩身時,士大夫猶得藉此一泓散浪心神,略蠲貪泉之濁。今則瓦居鱗次,巷狹簷交,門外雜沓,蝦醬豆腐聲叫喚不絕……天上人間,何變化乃爾邪!(“楚庭稗珠錄”)”

最絕妙的點晴之筆,是寫到士大夫的雅趣不敵廣州市井的鄙俗,詩詞歌詠竟然被蝦醬豆腐的叫賣聲所取代。到如今,文溪西水已成了馬路,仙湖渠亦做了民居,清風橋,童子橋都蕩然無存了,就算是讓檀萃傷感的蝦醬豆腐,亦已被眾多的“國際潮流品牌”所取代。而西湖路,這條以南漢仙湖命名的街,逐步發展為今天廣州最繁華的鬧市中心之一。而仙湖路則幾乎被人所遺忘。

皇家的仙湖,早已深深地掩埋在城市的地底,埋在記憶的深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