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廣穗話——東山與西關:廣州的兩極

在廣州的市井坊間,有一句流傳甚廣,盡人皆知的俗話:“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東山是官宦人家的聚居地,而西關則是巨商大戶的樂園。東為豪門,西為富戶,左右逢源,成為廣州一大人文景觀。但從歷史淵源上考察,西關的發跡可以追溯到明清兩代,甚至更早,而東山的繁興,不過是近百年間的事情。

東山 西關

我是讚成從地緣角度考察人文歷史的。從古至今,廣州都是一個商業城市。粵商對政治敬而遠之,埋頭經營,不事喧嘩的性格特點,世界公認,我想與地理氣候環境不無關係。雖然兩漢廣州已經非常繁榮,至唐宋時代,更成為天子南庫。

明代的廣州城西,已是車馬喧闐、繁華熱鬧之地,綢緞、鐵器、蔗糖、布匹、茶葉、地席、木棉和瓷器的貨欄,一家連著一家。在十八甫一帶,建起了美輪美奐的懷遠驛,以招徠外商,駐泊買賣。明代中葉以後,粵商已經成為與徽商、晉商、閩商齊名的一大地域性商人集團,西關更成為遠近聞名的風水寶地。

西關人家的生活

當廣州各個碼頭,舟楫繁多,客似雲來,西方的遠洋商船卸下毛織品、棉布、皮革、毛裘、火油和鴉片,運走一船船的茶葉、地席、絹絲、砂糖、瓷器時,廣州的東山,卻還是一片丘陵起伏,亂草叢生的荒地。

那麼,東山究竟是什麼時候才開發起來的呢?又是如何成為官宦人家的聚居之地的呢?

讓我們的視線回到1905年前後。當時,朝廷為了改革軍隊,著手裁汰勇營,編練新軍。廣州新軍就駐在燕塘。科舉被廢止後,學而優則仕的途徑,從此行不得也;身處十字街頭的知識分子,傍徨苦悶,有些“走出西門口”,改行從商,做了買辦;有些則“走出大東門”,在強烈的軍國民思想熏陶下,相信軍隊是國家的神明,振興民族的希望,於是投筆從戎,加入新軍。燕塘、農林試驗場(今農林路口)、東較場都是軍隊經常訓練的場地,城里當官的要去觀操,於是便修築了從大東門到燕塘的官道。

        交通方便了,沙河的農民可以隨時進城賣菜和買糞肥,燕塘的士兵們也可以經常進城逛街購物,革命黨也揣著傳單小冊子,三天兩頭往軍營裡跑。你來我往,東山的人氣便一天天旺了起來,許多原本的羊腸小道,也漸漸變成了陽關大道。

1906年朝廷召開御前會議,決定以十年或十五年為期,施行立憲政治。 1909年10月,廣東諮議局成立,在東門外建起了諮議局議堂(即今天烈士陵園內的革命歷史博物館)。這裡聚集了一批熱衷於推行憲政的士紳,他們熱烈地討論著禁煙、禁賭、廢除就地正法、創辦平民教育,培育自治人才,推動自治進行等等令人興奮的議題。這是一批有意識地與城內官衙分庭抗禮的維新人物。

廣東諮議局

每逢會期,許多外地議員到廣州開會,為了方便,就在諮議局附近租房子住。於是,東臬大道、百子路(今中山二路)一帶的房子,開始多了一些長袍馬褂的議員出入,房子也修葺得越發漂亮了。

1915年以後,陸續有一些美洲華僑回國,在龜崗買地建房,開闢馬路。他們蓋的房子,與西關的古老大屋、竹筒屋完全不同,是典型的歐美風格。他們按照自己在西方生活的習慣,按照在西方見慣的建築形式,照搬到東山。無形中,與西關拉開了距離,形成了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模式。

在這裡生活慣的人,怎麼能適應西關的橫街窄巷?

保安街、煙墩路、新河浦、達道路、合群路、培正路恤孤院路、啟明路、均益路、廟前街、共和路、竹絲崗、農林上下路、百子路等地,分佈著一幢幢出自華僑之手的西式建築。

西關是廣州商人的大本營。從清末開始,他們對官府的態度,一直是若即若離,勾心鬥角,各具懷抱,保持距離,合作之中,又有鬥爭,一切以利益為轉移,關係微妙之至。商人提防官府插手經濟,官府也提防商人插手政治。

民國初,政府打算想把西關建設成一個純商業中心,所有住宅都要遷往別處。但遭到世居西關的商人激烈反對。 1918年,政府要拆西城牆,目的是把西關商業區和內城連成一片,帶動內城的發展。但商人們擔心一旦城牆拆除,官府勢力就可長驅直入,在西關為所欲為了。因此,他們誓死不搬,但政府出動消防隊,用撓鉤套索強行拆房,商人除了拉拉橫額,喊喊口號,也沒有其他辦法。城牆最後是全部拆平。

問題是,住慣了這裡的人,也未必願意去東山住啊!

街坊每天在大樹頭下聊聊天,交流“湊孫”心得之餘,也議論一下美國總統、朝鮮核試問題,這種生活也很愜意啊!

拆西城牆拆出了滿天星斗,但拆東城牆卻一帆風順,並受到城外居民的歡迎。這也可一窺兩地文化心態的差異。城牆拆除後,吸引了更多的華僑回來投資房地產。他們興建的“鬼樓”(洋樓),古樸典雅,帶著濃濃的歐陸色彩,成了民國初年那批有過國外生活經驗,受過西方民主思想洗禮,抱著肇創共和胸懷的革命官僚的至愛。他們紛紛遷入東山,或租樓或購樓。這里便漸漸成了廣州權力的後院。

有個馬來西亞華僑也想回國投資,到了東山一看,樓房已經蓋了不少,眾多的權門顯宦正聯翩進駐。他的腦筋靈活,馬上想到這裡的豪門子弟出入,一定需要既時髦又能彰顯其身份的交通工具,於是買了幾輛汽車,在大東門至東山、沙河一帶做起出租汽車生意。

        上世紀80年代廣州的出租汽車因為揚手即停,被譽為開了全國的先河,其實,早在民初,廣州市第一次出現出租汽車時,就是揚手即停,隨街接客的。可以說是這個行業與生俱來的經營手法,最為古老,算不得創新思維。

後來,醫院也陸續興建起來了。由於民國政府對中醫的打壓非常嚴厲,視中醫為阻礙醫學發展的舊勢力。 1913年,北京政府頒令不准廣東中醫藥界和九大善堂興辦中醫藥學堂。國民政府也不遑多讓,曾經下令各善堂(院)禁聘中醫,禁施中藥。革命官僚崇拜歐美,崇拜到有點兒走火入魔了。

對東山華僑來說,他們本來就習慣了西醫,中醫有沒有都無所謂,但對有深厚傳統醫學的西關來說,禁中醫這就是要踢他們的祠堂,斷他們的活路了,因此又引起了一番激烈的抗爭。

鄺磐石醫院

在東山這個權力的後院,西醫自然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獲得一枝獨秀的有利條件。 1917年,廣州市第一家西醫私人醫院——鄺磐石醫院,在前鑑東約(今東華東路)開張營業,很快在太平沙開了分院,兩年後又在東山梳頭崗(就是今天東山區人民醫院的位置)興建新院。廣東公醫院也於1918年在百子路開辦新院,即今天的中山醫學院。 1923年,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先生就是在公醫院逝世的。

東山兩廣浸會孤兒院

一個有趣的現像是,華僑對東山的開發,從地理位置上看,與西關基本上是平行對應的。不信打開地圖看看,位於東山核心地帶的啟明社區與位於西關核心地帶的逢源社區,基本上處在同一條東西橫線上,對稱得簡直像陰陽八卦圖一樣。

西關既不歡迎官僚到他們那兒居住,官僚也不喜歡住西關。辛亥革命後,陳炯明當選為廣東軍政府副都督,最初入住廣雅書院,但很快便覺得與西關風氣格格不入,心情鬱悶,沒幾天還是搬回到城東的原諮議局居住。這裡北枕山崗,南眺東較場,視野開闊,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沒有沿街飄揚的幌子,沒有彎彎曲曲的麻石雨巷,令人心曠神怡。

這種風格的房子,東山、西關都有

以民國來看,極少有高官顯宦住西關的,大部分都住在東山。 1920年代,汪精衛、廖仲愷、蔣介石,還有許多重要的軍政官員,以及來華協助革命的蘇俄顧問,都在東山安居落戶。汪精衛雖然在西華路有房子,但他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東山。廖仲愷夫婦和蔣介石夫婦,曾經同住在百子路2號,一幢兩層的小洋樓裡,兩家各住一半。也就是現在蓋了電信大樓的那個地方,在蓋大樓之前,是一幢掩映於花木之間的小別墅。

東山與西關,真是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抓住了這兩條線,其實也等於抓住了廣州近現代史的主要脈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