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印記——鄉愁帶你游古鎮 :自立自強 千年西樵

西樵鎮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雖小,千百年來卻滋養出了璀璨的文明。明代著名學者方豪曾讚道:“西樵者,天下之西樵,天​​下後世之西樵,非嶺南之西樵也。”對西樵鎮人來說,武有黃飛鴻憑著一身拳腳功夫安邦救國,文有“理學名山”西樵山。明朝正德年間,哲學家湛若水、理學大師方獻夫、禮部尚書霍韜相繼在西樵山上創立書院,四方學子紛至沓來,奮發讀書,西樵鎮在歷史上也有了“一村六進士,一族三翰林”的佳話,而其中最著名的三湖書院更是培育出了戊戌變法的領袖康有為。拳聲赫赫,書聲琅琅,兩種不同的聲音許多年來就這樣交織迴響在西樵鎮上,也將一種“男兒當自強”的精神代代傳唱。

三湖書院建於清乾隆五十四年,因位於應潮湖、鑑湖、會龍湖之間而得名。 “三湖書院”的門匾,為民族英雄林則徐所寫。書院左側立有一尊康有為的銅像,銅像後面的石壁上寫有“戊戌變法”幾個描紅字樣。在《記住鄉愁》節目中,就曾講述過康有為在三湖書院苦讀的故事……

1879年的冬天,年僅21歲的康有為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深感憂慮。就在這時,他想起了曾經到過的西樵山,於是來到三湖書院苦讀,希望學有所成,報效國家。

那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封建王朝日趨腐朽。三湖書院廣開言路,思辨之風吸引了許多有識之士匯聚一堂,大家共商國是,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尋找著方向和道路。就在這個時候,康有為遇上了他的人生知己和老師,時任翰林院編修的張元秋。兩人的徹夜長談,成為了康有為一生的轉折點。

在張元秋的指點下,康有為閱讀了《天下郡國利病書》、《文獻通考》等經世致用的書籍。這一次的學習,掃盡了康有為心中的苦悶,點燃了他對政治的熱情,開始探索救國救民之路。

1895年,康有為幾經周折,聯合梁啟超和各省舉人公車上書,發動了對近代中國影響深遠的戊戌變法。雖然變法最終失敗,但極大地激發出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民族意識,促進了民主革命思想的覺醒。

如今,三湖書院依舊如百年前一般巍然屹立,門前潺潺的流水聲似乎幻化成康有為那洪亮的聲音:“能變則全, 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綺亭陳公祠建於清光緒十三年,是陳啟沅及其家族為奉祀先人所建。前殿為集會議事之用,後殿供奉先人,中間置一雕花灰色雲石神樓,雕工精細。在《記住鄉愁》節目中,就曾講述過陳啟沅的故事……

陳啟沅出生於西樵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早在16世紀到18世紀末,這裡就有蠶絲大量出口國外。然而,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和國外工業的興起,歐美絲織業者認為中國手工生產的絲“品質不純、粗細不勻”,曾經熱極一時的蠶絲變得無人問津。

當時,西樵有上萬戶家庭從事蠶絲生產,由於產品銷售不出去,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面臨破產。面對家鄉的衰敗,西樵人苦苦思索,尋求新的改變。就在這個時候,陳啟沅告別了家鄉和親人,漂洋過海去往越南,通過朋友的介紹,進入一家法國人辦的機器繅絲廠參觀。他發現,他們的機器廠生產出來的絲綢特別光滑,這讓他對機器產生了興趣。

在法國人工廠裡看到的情景,讓陳啟沅興奮不已。如果能在家鄉西樵也弄一套這樣的繅絲機,整個鎮子的生計,就會得到大大改善。第二天一大早,陳啟沅就開始四處打聽哪裡可以購買繅絲機。然而,當國外的廠商聽說陳啟沅是中國人後,紛紛拒絕把設備賣給他。面對列強對中國的封鎖,陳啟沅暗下決心,既然不能引進,那就自己來設計。

靠著一股子執拗的勁頭,陳啟沅畫出了設計圖,並賣掉自己半條街的產業,帶著資金回到了家鄉。可是要把圖紙變為現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陳啟沅終於製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繅絲機。 1873年,他在西樵山下創辦了繼昌隆繅絲廠,並招收了幾十名男女工人,中國最早的一批近代產業工人由此誕生。在陳啟沅的帶動下,短短幾年間,西樵鎮中就建起了數十間機械化生產的繅絲廠,小鎮經濟得以再次振興。直到今天,紡織業依然是西樵古鎮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佛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作為南派醒獅的發源地,這項民俗活動已經在西樵鎮流傳了數百年。

每當鼓點響起,都會喚醒人們心中的滿腔豪情。一代代的西樵人就是伴隨著這樣意氣風發的場景長大,在這方水土上,書寫了一個又一個自強有為的傳奇故事……

黃飛鴻出生於清咸豐六年,由於父親是西樵鎮上的一名武師,他三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洪拳。多年的勤學苦練,使得黃飛鴻的武藝日益精進。憑藉著無影腳、鐵線拳、工字伏虎拳等絕技傲視群雄。

清朝末年,列強入侵中國,時常有外國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耀武揚威,凌辱百姓。每當遇見這種情景,黃飛鴻總會挺身而出,聲張正義。正是因為他身上的俠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被人們尊為嶺南武術界的一代宗師。

有一次,一群外國侵略者為了戲弄中國百姓,在廣州擺下了“采青”擂台。當時,各地的醒獅隊伍都聞聲而來,可是到了才發現,他們把生菜綁在一個高約三層樓的竹竿上。面對侵略者的刻意刁難,舞獅藝人們沒有退卻,可是不管他們怎麼努力,都無法把竹竿頂上的“青”採下來。侵略者藉機嘲諷,說中國人沒本事。就在大家義憤填膺之際,黃飛鴻出現了。

只見他舞起獅頭,等醒獅張開血盆大口,立馬從腰間取出飛砣,抓緊砣尾,伸手迅速向上一揚,瞬間飛砣飛上四樓,打中高青,掉入了獅子的口中。

黃飛鴻出神入化的武藝,讓外國侵略者目瞪口呆,但這件事卻深深地刺痛著黃飛鴻的內心,自此之後,他便有了為國家自強、民族自立奮力一搏的壯志豪情。

1894年, 甲午戰爭爆發。國難當頭,好男兒自當血灑疆場,以身報國。身為黑旗軍技擊總教練的黃飛鴻跟著劉永福,奔赴台灣前線。駐守台南的他,與其他將士們一起征戰沙場,奮勇殺敵, 在新竹、彰化等地重創日軍。

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甲午戰爭最終以失敗告終,但黃飛鴻留下的男兒當自強的精神卻在古鎮裡代代相傳。

在《記住鄉愁》節目中為大家介紹過的林福榮,是廣東省殘疾人游泳隊的一名隊員。八歲那年春節,一次意外,他被爆竹奪走了右手掌。

受傷後的林福榮總愛把自己的右手藏在袖子裡,以免讓其他小伙伴看見,而且從此他也開始害怕上學,每次都要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陪著才肯去學校。到了13歲那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廣東省殘疾人運動中心到學校去挑選隊員,林福榮恰好被選了進去。剛到隊裡的時候,他並不積極。

當時,林福榮並不喜歡游泳,訓練時懶懶散散,沒過幾個月,就被學校退回去反省。

被趕回家的林福榮備受打擊,常常一個人待在房間悶悶不樂。為了不讓兒子繼續消沉下去,父親就用黃飛鴻的故事激勵林福榮,告訴他男兒當自強的道理:少一隻手算什麼,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放棄。

父親的這番話深深刺痛了林福榮,當他選擇再次回到游泳隊時,心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為了迎頭趕上同學,林福榮整天泡在游泳館裡,春夏秋冬從不間斷。

抱著男兒當自強的信念,進隊僅一年,林福榮的成績就突飛猛進,不僅成為隊裡的“蛙王”,還刷新了殘疾人蛙泳的全國紀錄,並成功入選國家隊。 2008年,林福榮第一次參加殘奧會,勇奪一枚銀牌,可他並不滿足。他給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標:下一屆殘奧會,一定要拿一塊金牌回來。

目標越高壓力越大,一天五個小時高強度的訓練下來,連走路都費勁。但無論怎麼艱難,林福榮還是堅持了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2年倫敦殘奧會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賽上,林福榮和隊友以最快的速度奪得了第一名,也實現了他奧運冠軍的夢想。

西樵大餅是佛山市傳統小吃之一,用西樵山清泉製成,所以被稱為西樵大餅。製作原料有富強粉、白砂糖、清水、豬油、食粉、鮮酵母等。西樵大餅顏色白中微黃,不起焦,入口鬆軟,清香甜滑,食後不覺乾燥,可與雞蛋糕比美,非常受人追捧。

九層糕是一種甜米糕,做工講究。將白米浸透,用石磨磨成水粉,攪拌成漿,再加入糖水,用銅盤放一層薄水粉後加熱蒸熟,然後逐層加粉至九層,取“長長久久,步步高升”之意。蒸熟的九層糕層次分明,軟滑可口,非常美味。

時代的變遷,城市的進步,讓西樵步入了越來越現代化的發展。曾經先輩們的運籌帷幄、滿身豪情也化作了古鎮裡一個個動人的傳說。但無論怎麼改變,“男兒當自強”的火種將在西樵代代相傳。它所煥發出的勃勃生機不僅感染著古鎮人,也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心馳神往。西樵鎮的住宿非常方便且交通便利,既有星級酒店也有舒適的客棧,遊人可根據行程自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