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印記——潮州首個僑批專題展覽開展*

“由暹羅儿黃炳全寄澄邑黃宅母親大人壹億元”, 這是在“僑批大觀——民間檔案文獻展”展出的一張匯款僑批上的文字。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僑胞把在海外辛苦賺來的血汗錢寄到潮汕,往往因為貨幣值暴跌,批款匯額不斷攀升,單封僑批動輒幾百萬、幾千萬、幾億元。留存至今的一張僑批向我們鮮活地展示了這一段歷史記憶。

12月14日,潮州首個僑批專題展覽“僑批大觀——民間檔案文獻展”在潮州市檔案館舉辦開幕式,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檔案局、廣東省檔案館主辦,潮州市檔案局(館)、廣東省嶺海檔案館協辦。本次展覽為期半年,市民可於法定工作日上午9點至12點和下午3點至5點前往潮州市檔案館二樓展廳參觀。

僑批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家鄉眷屬的匯款連同家書或簡短附言的合稱,基本特徵為“銀信合一”,即信件與匯款合一。自2007年僑批檔案申遺工程啟動以來,僑批檔案先後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世界記憶名錄》,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充分肯定,使廣東省實現了世界記憶遺產項目零的突破。

“潮汕僑批正是潮汕華僑心向祖國、心向故鄉的有利物證,有彌足珍貴的歷史價值與社會意義。” 廣東省檔案館黨組成員張進思表示,潮汕地區是廣東省僑批檔案的重要來源地,也是省內最早開展僑批研究的地區。

潮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黃慶明指出,旅居海外的潮籍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人口約230萬人,長期以來,他們情系桑梓,對家鄉建設發展和繁榮進步關懷備至,作出了突出貢獻。希望通過這次的僑批展,讓僑批文化所闡釋的中華傳統美德和奮鬥精神,作為歷史記憶更好地發展。

廣東省嶺海檔案館是國內首家註冊登記的省級民辦檔案館,由年輕的90後潮州小伙李楷瀚於2016年7月創辦,該檔案館致力於開展一系列民間檔案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展覽與保管利用。這次除了協助提供展品進行展出,廣東省嶺海檔案館還向潮州檔案局捐獻了數十件珍貴的僑批檔案。

潮州市檔案局(館)相關負責人向僑批捐贈者李楷瀚頒發捐贈證書。

僑批裡的故事

【“賣豬仔”合同】

清同治八年,廣東省海陽縣(今潮州市潮安區)駱華與僱傭代理公司簽署勞動合約,擬往西班牙殖民地咕吧島(古巴)做苦力。當時這種“勞動合約”又被人家稱為“賣豬仔”合約,僱傭代理公司把待遇說得很好,天花亂墜,可實際上卻讓工人們去做苦力,甚至得不到報酬。

【暗語僑批】

使用暗語寄批主要產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50至80年代初,是僑居地華僑針對當局限制華僑匯款數額而產生的對策。根據批局印發的“寫批註意”提醒的若干代替名詞,如“田料”“米”“麥”“糖”“門牌號”“餅乾”“菸紙”等代替相應的批款金額。

【借錢僑批】

這是1893年,在吧城(指巴達維亞城,今雅加達)的陳象業、陳象益借錢坐船回唐(指唐山,今中國)的憑單。華僑在外打拼,賺的都是血汗錢,也有人拮据困頓,有時候回國的路費都得向他人借取。

【真情僑批】

一封僑批上寫著“你父自舊年致病尚未痊癒,眼下不時要服藥,希望吾兒勤讀書,以勉力奮鬥為要”,一封薄批,幾句囑言,再加若干辛苦錢,為家人送上異國遊子的深深思念和拳拳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