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矽谷”升級為“世界矽谷”

當香港宣布發展“世界新矽谷”! “香港+深圳+東莞”將引爆粵港澳大灣區,刷屏時,我們就知道,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一定會延展到香港,如此,“中國矽谷”才能升級為“世界矽谷”。近日,廣東省科技廳正在聯合香港、澳門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該計劃有望近期發布並實施。與此同時,7月30日,廣東省政府在回復全國人大代表、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建議的答复函中透露,下一步,廣東將通過加強與香港的科技創新合作,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延伸到香港,形成以廣深港為灣區的三大核心引擎。

被譽為“中國矽谷”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要延伸到香港了

據南方日報報導:廣東省政府答復一批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建議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 將延伸到香港

“以廣深港為灣區的三大核心引擎,建設’廣深港科技走廊’”“深圳新增寶龍科技城等5個創新節點”……近日,針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一批意見建議,廣東省政府作出了相關答复,其中答复函中有不少涉及深圳的重要信息。

A 建設“廣深港科技走廊” 形成廣深港三大核心引擎

關於霍震寰代表提出的《關於科創領航,集群發力,粵港澳共建產業大灣區的建議》,省政府在答复函中提到,將以廣深港為灣區的三大核心引擎,建設“廣深港科技走廊”。

答复函稱,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發《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明確了珠江西岸各地以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為重點,加強與廣州、深圳、香港等城市創新要素的對接,推動創新成果直接在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產業帶轉化生產,助力廣深港科技走廊建設。下一步,廣東省將通過加強與香港的科技創新合作,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延伸到香港,形成以廣深港為灣區的三大核心引擎。同時加強與廣州、東莞等珠三角城市及香港、澳門的合作,擴大創新資源配置範圍,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的現代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深港兩地創新資源優勢將高度互補。答复函提到,深圳具有產業鏈完善和產學研結合緊密的優勢,借助香港高端國際化的科技資源,可以形成更加強大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香港可藉雙方合作建設全球性科技創新中心的機遇,將教育和科技創新服務發展為一個重要的產業,同時推進香港科技研發資源與深圳製造和市場資源的深度整合。目前,深圳市正在聯合香港將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深方科創園區(包括河套C片區和福田保稅區)約4平方公里,打造成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下一步,深圳市將以創新和科技為主軸,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攜手香港共建世界級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答复函還指出要打破行政地域壁壘,構建符合灣區發展趨勢的機制。其中提到,將通過深入實施粵港、粵澳聯合創新資助計劃,通過多邊或雙邊合作,聯合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創新平台共建、協同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應用,有力推動粵港澳三地產學研深入融合;繼續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多渠道保障的新型住房保障體系,讓人才發揮才能,解決生活後顧之憂。

B 深圳新增5個創新節點 將光明小鎮打造成珠三角樣本

上述答复函還提到,深圳市編制了《深圳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實施方案(2018—2035年)(徵求意見稿)》,將新增寶龍科技城、阿波羅未來產業城、光明中大城等5個創新節點。加快發展深圳坂雪崗科技城,高水平規劃建設深圳國際生物谷和深圳空港新城。

記者了解到,近期出爐的《深圳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實施方案(2018—2035年)(徵求意見稿)》提到,結合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空間佈局,選擇4個創新基礎好的區域打造為核心戰略平台,帶動周邊具有創新潛力的20個節點,形成各具主導功能的創新區塊,構建“4核20節點”的空間格局。

上述4大核心創新平台,指的是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區、深圳坂雪崗科技城、深圳國際生物谷,總面積約95.9平方公里。其中,空港新城規劃範圍最大,達45.5平方公里,將打造技術標準領先、市場前景廣闊的未來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國際會展貿易、現代服務等功能,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新城、國際一流空港都市區。重點發展海洋、智能裝備、航天航空產業。坂雪崗科技城則將放大華為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發揮技術溢出和人才溢出效應,培育打造國際科技研發高地和特區一體化先行示範區。重點發展通訊設備、5G產業。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上述20個創新節點中,有5個為新增節點,分別是寶龍科技城、阿波羅未來產業城、平湖金融與現代服務業基地、中大城、華僑城光明小鎮。寶龍科技城定位為深圳市自主創新示範區輻射粵東北的“橋頭堡”、龍崗區打造東部中心重要的科技產業支撐點、產城融合示範區的典範區。阿波羅未來產業城的定位是國家軍民融合改革創新示範區、產城融合的引領區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驗區。平湖金融與現代服務業基地的定位是建設成為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打造深圳中部重要的金融與現代服務業標誌性園區。中大城的定位是集科研、創新、生態於一體的、大學與城市融合且富有人文氣息的文化新城,成為重要的區域性教育高地、醫療高地和創新高地。華僑城光明小鎮的定位是,集都市農業、休閒度假、文化體驗和運動生活於一體的生態農業小鎮,樹立新型城鎮化的珠三角樣本。

C 回復設立“香港村”建議 解決好香港同胞的住房問題

針對梁志祥等7位委員提交的《關於在內地設立港人社區的提案》,省政府在答复函中專門就“在廣東省部分城市設立‘香港村’”等具體建議作了答复。

答复函指出,近年來,我省逐年加大住房供應力度,建設住宅小區以滿足內地及港澳來粵居民居住。當前,我省大部分城市對於香港居民均採取與內地居民同等對待的政策,在大灣區工作和學習的香港居民至少可以購買一套符合實際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下一步,我省將在推進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統籌考慮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解決好包括來內地工作生活的香港同胞在內的各類群體的住房問題。

關於“香港村”配備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議,答复函提到,我省在各層次城市規劃編制中,充分發揮規劃統籌先導作用,嚴格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等國家標準及地方相關規劃技術標準規劃建設城市居住區,確保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社區服務等核心指標要求。居住在城市居住區的香港居民可以依托居住區周邊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享有相應公共服務。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研究完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政策配套,積極降低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學習、生活的成本和門檻,加快建設完善灣區內部公共服務資源共建共享、便利銜接的製度安排,努力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更多的動力與活力。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 張東方)

“中國矽谷”升級為“世界矽谷”需要多少人?

香港科大教授李澤湘:創始人1.6萬+優秀工程師13.6萬

2018年7月5日,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發起人李澤湘在2018前海合作論壇發表了《創科發展,人才先行》的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

總書記在兩會廣東代表團會議上發言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的報告是怎麼理解三條錦囊妙計,如何制定政策來實現這些想法。

發展首先要明白髮展什麼,有一個共識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在談這件事情,這裡麵包括幾個方面是有共識的:芯片、新材料、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製造、新能源、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等。

我們對人才、發展產業需要什麼的人才,喬布斯有一句名言“1位優秀的工程師頂50個普通的工程師”,充分體現發展產業普通的工程師不足夠,我們需要1個頂50個的優秀工程師。

從相關數量級的數據來看,深圳是世界無人機之都,有人說有相關的無人機公司大概3000家,也有人說和產品相關的600家,我就打個折用200家來計算。最近北京有一個數據,北京人工智能公司大概是1000家,我們要發展這些產業,十個行業,如果每個行業每年新增30家公司,每個新公司要30名優秀工程師,每年需要9000位優秀工程師。

當然不止是新增公司,現有的產業要轉型升級,要利用新技術,有50家公司期望轉型升級,每一家需要50位優秀工程師,這個數字大概2.5萬人/年。

香港的數字,我們把大灣區算一下,香港+東莞算一個單位、深圳算一個單位、廣州+佛山算一個單位,大灣區其他的城市算一個單位,加起來需要13.6萬人/年。

創始人要創辦公司大概需要30家公司,涉及十個行業,每個公司至少需要5個聯合創始人,這是最頂級的工程師數量。內部創始人轉型升級需要2500人,光香港就大概需要創始人級別的優秀工程師需要4000位/年。

我們預估一下,整個大灣區要打造國際科創中心,需要創始人至少1.6萬人,而且優秀工程師13.6萬人,這是需求的階段。從哪裡來?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從大學、研究院,還有一些新型的人才培養體系,現在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來。

可以是自己培養、內地引進、國外引進,從這幾個角度看一看內地或是本土到底提供的是什麼情況。我們現在要找工程師,我們需要從哪些專業找?工科是計算機、電子工程、機械工程,理科是數學、物理、生命科學。

從哪兒找?大家看看大學的排名,在大灣區當然各種各樣的排名也不是共識,至少是個參考,一個是QS排名,能排在世界前100位的大灣區大學有港大、港科大、港中文、城市大學。你會說我們不應該用學校的排名,應該用專業排名,我也把計算機、電子與信息專業排名,港科大14,港科大26。這是你去找優秀工程師的依據。

這裡面又是另外一組數據,全球計算機領域對高影響的計算機學者有一個統計數據,前1000名里,美國有632人,內地有29人,香港13人,這是我們面對的情況。港科大電機系50位的教授一半以上是IEEE Fellow。右邊是論文引用指數影響力變化趨勢,內地有很大的發展,影響力剛剛過了平均值,香港這些年算是增長比較快的地方,看完數據就知道發展新興產業去哪兒找人。

下面看看這些地方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挖掘出來?這是港科大計算機系每年培養的學生數,本科有300名學生,我認為能達到優秀級別的要乘係數,這個係數大概是0.5,有150位;碩士30位,乘0.8是24個;博士50位,本科生160。加起來是384位。

電機系,港科大輸送950人/年,理學院454人/年。港科大每年輸送1531人優秀工程師。香港所有的學校加起來大概是6124位優秀工程師,創業公司要求比較高,本科生能達到這個的達到一到三個點,願意出來創業的按3%的比例,大概120位學生。

大家都說香港的高科技產業過去這些年成就不大,但是香港有一件事做得很對,就是發展高等教育產生了一批非常不錯的成果、人才,這些人才在大灣區、新興產業,機器人、人工智能、微電子、生物科技、醫療、金融科技,創辦了一批五年後回頭看是影響世界、影響大灣區的高科技公司。

這裡面有從我實驗室出來的固高、大疆、李群、雲洲、逸動、奇諾動力,有從人工智能出來的奧比中光、商湯、視見。以前說香港沒有“獨角獸”公司,實際上這裡面已經出來一批獨角獸或是準“獨角獸”公司,五年後這些成果會非常明顯。

上面的數據是港科大出來的頂級的能夠創辦科技企業的聯合創始人數量,香港大概120人,這120人打造了一批科技公司。我再算一下大灣區有多少優秀工程師?把香港作為一個單元,深圳作為0.6的係數,廣州0.8,其他地方0.3,乘6000多,大概每年產生8400多,這是本土培養出來的。

每年全國引進700萬大學生,理工科可能是350萬,能夠來深圳或是來廣東的估計5%,這個數字大概是3.5萬。夠格成為優秀工程師的數量用20%來算是3.5萬。創始人需要1.6萬,大灣區只能提供420個,只能滿足2.6%。優秀工程師要求是13.6萬,我們只能提供6%,這是我們發展科技產業的人才現狀。這是我們不得不充分考慮,未來我們怎麼辦。

我們有些嘗試,有些試點來解決這些問題,一個是我自己在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跟廣東工業大學、東莞理工學院用新型的培養模式,傳統的培養模式是很難滿足新興產業的需求培養人才,每年大概有100個。

大疆也在通過RoboMaster舉行比賽培養優秀工程師,每年參加比賽的6000多。香港科技大學也在反思,怎麼改革工科教育,就像剛剛徐教授講的,用設計思維來培養學生,用系統工程的理念、動手能力的方式培養一些能創新、能把市場跟科技融合的工程師,但是規模非常小,每年30個。

右邊是我們的一些建議,怎麼把創新人才培養不僅在大學裡進行改革,打造一批新型的K 12,我們在考慮怎麼建設新型的STEAM創新科技中學,我們也一直提“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大學,提起來推動非常慢。

這是我們在松山湖做的一些嘗試,把人才的培養、新型的機器人學院教育和創業、孵化融合起來,我們叫做產學研真正的一體,把前面總書記的三條要求“發展、創新、人才” ,真正把它做到一體化,而不是看成是分割的三個部分。

為什麼當年黃埔軍校那麼有名,用今天來講,黃埔學校就是二本、三本的學校,不是211、985學校,又是短期的學校,為什麼能培養那麼多優秀人才,就是邊學習、邊打仗,畢業以後打二仗,現在的工科教育是完全違背很多基本的常識,所以我們叫以學備戰,以戰促學,學戰結合,培養新型的科創人才,這是我們對香港、對大灣區地方政府,我們在準備如何培養科創人才的幾個建議。

怎麼聚焦這些領域,怎麼打造國際科創中心,打通產學研,我們說了那麼多年,實際上到今天為止,不能說我們做到了,實際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以上內容由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提供,由李澤湘教授確認演講內容,授權深圳夢發布)

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將延伸至港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李苑立報導:雖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尚未頒佈時間表,但關於大灣區的工作已經在積極謀劃中。記者昨日獲悉,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霍震環3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科創領航,集群發力,粵港澳共建產業大灣區的建議》(第7242號),日前獲廣東省政府公開回覆。

回覆中透露,下一步,廣東將通過加強與香港的科技創新合作,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延伸到香港,形成以廣深港為灣區的三大核心引擎。在科研經費跨境使用方面,廣東省正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推動實現粵港澳科技資金跨境流動。

以全域觀組織灣區科創

霍震環在建議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在科技創新方面應進一步加強融合。

廣東省認為該建議具有重要決策參考價值並提出,近年來,廣東著力推進珠三角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努力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撐;立足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度參與全球化,打造更大更包容更國際化的開放平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有力推進多項跨境業務

霍震環對推進深港通計劃、人民幣跨境業務、科研資金流動等方面的建議,也得到積極回應。

據廣東省回覆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廣東省積極推動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充分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融資平台開展跨境投融資業務。截至2017年年底,累計與香港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達9.45萬億元,人民幣已成為粵港澳之間第二大跨境結算貨幣。廣東省赴港上市企業已超過220家,到去年為止已佔內地赴香港上市公司約25%。

廣東將通過深入實施粵港、粵澳聯合創新資助計劃,通過多邊或雙邊合作,聯合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和創新平台建設,協同推進成果轉化和產業應用。

截至2018年4月,已經有1200多名香港建築服務領域專業人士取得內地註冊執業資格,幫扶兩家港商獨資經營的建築事務所申請甲級設計資質和開業。 2016年已試點允許港商獨資或控股的開發建設項目,可自主採用香港工程建設模式進行管理。

對負面清單之外不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領域,廣東將賦予港澳服務提供者大陸居民待遇,採取註冊登記制的市場淮入模式。爭取在自貿試驗區內率先實現粵港澳人員、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自由流動。

在科研經費跨境使用方面,2018年2月,科技部、財政部聯合作出規定,將香港科研人員和機構納入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目前廣東省正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推動實現粵港澳資金跨境流動,實現港澳高校和科研機構可通過競爭擇優,以多種方式參與省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獲得項目經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