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忍氣吞聲到正當維權 留學海外遇到麻煩你該這樣做

獨立意識增強    遇事不躲事

隨著留學人數的增多,留學安全問題開始凸顯出來,中國留學生遇襲或遇難的案件也不時見諸報端。

學子初到海外,孤身一人,環境陌生,受到傷害後易產生“多一事不如‘躲’一事”的想法,常常放棄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近幾年來,中國學生的獨立意識、自信心和安全防範意識有所增強,開始懂得合理使用有效途徑去解決問題。

唐心悅(英國利物浦大學):

遇到問題可以找學校的留學管理中心,或者報警;不會忍氣吞聲的。忍讓的態度只會讓我們受到更多的傷害。我們有權利去維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大致來說,海外留學生主要面臨3類人身安全風險:
一是當地社會治安引發的風險;
二是留學生缺乏安全防範意識導致的風險;
三是由於留學生年齡日趨低齡化,心理調適能力差導致的自身安全問題。

專家提醒:

學子在外首先要做的還是多加小心,增強安全意識,加強自我保護以規避風險;主動了解所在國家的治安環境和求助方式,防患於未然。在受到傷害或遭遇不公平待遇後,應該通過正當渠道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爭取公正合理的處理結果。

熟悉當地環境    慎重挑選居住地

選擇住宿地點,是海外學子需要格外認真對待的一件大事。

姚佳麗(法國西布列塔尼大學):

我自己租房子住,公寓位於比較安靜的街區。公寓的保安一直都會值班,有什麼事可以直接去保衛部門求助。在確定住所後,我就把當地警察局的電話號碼記在手機裡,以備萬一。我所在的城市不大,治安相對較好。但是在大城市,就需要多加註意,甚至不能邊走邊帶著耳機聽歌。每次去巴黎,我都會緊緊護住自己的包。

留學國家的社會情況千差萬別,甚至同一城市中,相鄰兩個社區的治安環境都會迥然不同。對當地環境缺乏了解,陷入危險的機率就會加大。

李佳妍(韓國檀國大學):

我覺得還是住在學校宿舍比較安全。國外大多數學校的宿舍都配有電子監控系統及專業的安保人員,這樣安全更有保障。

如果學子自己租房,就一定要首先考慮環境、治安等因素。除了注意選擇治安環境較好的居民區,學子也可以考慮合租。

姚佳麗:

租房應選擇相對安全的街區,提前了解物業和保安的情況。這樣的話,在遇到危險時可以求助身邊的人。

當然,學子還應提前了解當地的報警電話,甚至要記住社區保衛部門和警察局的具體方位。

多方尋求幫助    學會迅速、主動發聲

海外學子陷入因安全問題導致的困境時,可向當地警察局報案。專家提到,如果報警依然不能得到解決,那就要層層遞進,迅速向不同層次部門進行深一步溝通。此時,海外學子也可向所在國家的中國使領館求助——聯繫電話也應該提前了解一下。

姚佳麗:

有一次,同學的包丟了。因為語言不通,報警時說不清楚。警局就幫我們聯繫了中國大使館。使館出面幫我們溝通交流,在警局完成了立案。結果真的找到了遺失的包和證件。

專家建議:

學子在外,要加強安全防範意識。應該盡可能不讓傷害發生,做好預防工作。教育部留學生服務中心的網站上有很多求助方式,包括駐外使領館的電話、當地一些法律求助信息的介紹等。學子可以在專業的網站上查詢有效信息。如果人身安全和利益受到侵害,也可以聯繫當地華人社團或公益機構尋求解決途徑。要及時去解決問題,千萬不要讓問題沉澱。忍氣吞聲將助長惡勢力的囂張氣焰,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引發更多、更大的傷害。

遇事避免情緒化    合法合理維權

留學生在國外人生地不熟,遇事容易慌張。在受到侵襲而求助無果的情況下,很容易情緒失控,往往不能選擇合理合法的渠道去解決問題。

當意外發生後,情緒激動地指責或者發洩,於事無補甚至會“忙中添亂”。

專家說:

無論在哪裡,當我們遇到不法侵害時,應向司法工作者、法律援助服務人員甚至律師團體尋求專業意見——無論何時,這都應該是學子的首要選擇。該訴諸法律的,一定要走相關程序。

另外,一些學子還會進入一個誤區:不是用所在國的法律思維、知識來維權,而是以國內的道德和法律觀念去衡量外國人的行為和遇到的麻煩。這常常導致自以為很有道理的事情,最後的責任卻落在自己頭上。

專家建議:

在開始學業的第一個月內,不妨先用幾次喝咖啡、曬太陽的時間,通過自學、聊天的辦法,多掌握一些當地相關法律常識;在遇到麻煩後,補充查詢、學習、請教,了解相關的案例。

並不是所有的報警都能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學子可能會選擇將事件傳至網絡,尋求支援。

李佳妍:

受到侵害後,保持理智很重要,要尋求正常的解決渠道。如果真的別無他法,可​​以上傳網絡尋求國內外網友的幫助。但網絡傳播有利有弊。網絡上很多類似的表達內容都有片面、局部甚至誇大的現象。所以,要把握好分寸,可能會誤導網友的表達不能盲目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