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还是硅谷 但留不住中国人了……

现在,一波“智力回流潮”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重新涌起。作为“全球职员”中最重要的力量,越来越多的硅谷中国员工选择回到中国。
《彭博商业周刊》近期发表了一篇报道,详细描述了人才从硅谷回流中国的现象。
许多中国留美人才——他们通常在美国的精英大学接受教育、毕业后留在硅谷的科技公司工作——选择放弃曾经梦寐以求的体面外企工作和绿卡,回到中国工作或者创业。
硅谷一度是中国科技人才的梦想之地。
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创业环境、消费市场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整体科研水平仍然无法超越美国,但是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多个领域的发展,正在加大脚步追逐甚至领先于美国。
研究机构CBIsights的统计显示,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数量规模已经接近30家,仅次于美国。
再加上,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新兴的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出行)这些中国科技巨头,正在用三大法宝——增长更快的薪资、更多的机会以及家的感觉,吸引优秀的人才回国。
科技已经取代金融成为最吸引“海归”的行业,而一些举措也切实让归国人才感到了充分地被尊重。
中国的大力引进优秀海外人才并不是说说而已。从2008年起,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千人计划”项目,每年引进1000个优秀的海外研究人员。而且随着中国政府力推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未来将吸引相关行业继续投入数百亿美元鼓励人才回归。
一位来自猎头公司的顾问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才正在回到中国,因为中国在创新领域正在蓬勃发展中。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活跃的用户所能带来的丰富的数据和市场需求,是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多达7.51亿的网民,正帮助创业者们把越来越多的梦想变为现实。
而这些从中国市场成长起来的科技互联网公司,也正在把版图逐渐扩张到全世界范围中去。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开始在硅谷的地盘上建起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室。
中国新造车企奇点汽车15日就在硅谷成立了美国研究与创新中心,并聘请了曾在英特尔和百度美国公司任职的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科学家黄浴博士担任美国研发中心负责人。
百度近期也在硅谷增设了机器人和商业情报实验室,并且聘请了三位世界级人工智能领域专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军和熊辉加入百度研究院。
相比中国,硅谷在一步步走下神坛。
中国员工在美国公司中的生存现状是,很少有担任高层职位的,最常见的就是技术人员,比如软件工程师。
针对这种现象,《第一财经日报》21日引入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说的:“我去参观很多企业,大多数负责接待我们的都是中国员工,而和我们面对面谈判的都是外国人。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这些优秀人才真地是非常可惜。”
与此同时,特朗普上台后所推行的移民紧缩政策,也在无意中进一步压缩着这些在美中国人的生存空间。
另外,美国是个“万税”的国度,硅谷的税收又增加了,这也增加了人才回中国的动力。
有不少回中国创业的人才谈起自己在美中两种氛围中工作的体会时讲道,在美国,你就像是一台巨大机器上的一个小小零件,而且永远都看不到那个完整的图景。而回到中国,每天都在思考经济发展和快速变化着的社会趋势。
还有人讲道,祖国建设得要好,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美国的创业城市简直就是“大农村”。
除了向往,也有不少决定回中国的人有些担忧。中国生活成本已经攀高,而“996”的工作制度(早九点到晚九点,工作六天)相比美国强度更大。他们觉得,若是回中国还需要周全的计划。
虽然中国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回流,但就华裔整体而言,选择在美国工作的华裔人工智能工程师数量仍然多过中国。
根据领英在2017年发布的报告,如今在美国超过85万名人工智能工程师中,仍有多达7.9%是华裔,他们中有很多人与中国没太大联系或者无意回国工作。
其实,华裔人群仍处于边缘地位的美国社会中,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在硅谷闯出了一番天地,却仍然面临着那个影响晋升空间的“竹子天花板”。“竹子天花板”是指亚裔在美国职场中存在的一种无形的升职障碍。
企业中各个族群分别占据不同的岗位,而这些岗位之间的界限通常很难打破,尤其是亚裔,往往大部分处于底层,少数处于中层,能够进入高层的寥寥无几。
硅谷正在抹去神秘,甚至变得平淡无奇。但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全球科技大咖的云集之地,拥有全球最好的科技公司和大学,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也鲜有官僚主义和贿赂作假。
有评论称,今天即使有中国人正在逃离硅谷,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已经融为一体,未来硅谷和中国也许能够“共饮长江水”。